何谓乡愁?在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不一样的理解。而在00后大学生小袁心目中,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就是眼中的乡愁。近日,小袁发布的帖子《考研后,我们重新认识了阜阳》,文中描述的颍州西湖、欧苏文化、东关美食、汉简、龙虎尊,勾起无数阜阳民众的乡愁。记者连线小袁同学,听取她发帖背后的故事。
阜阳城南。全媒体记者 庞诚/摄
小袁是安徽大学大四学生,发出贴文的起因,源于和唐山籍室友兼闺蜜小王同学的一个约定。
“去年寒假,我受邀到唐山玩,尝遍了当地的美食,最令同学骄傲的,却是正宗安徽板面,”小袁说,当时自己就萌生了一种自豪感,毕竟唐山板面还是源自自己的家乡。2025年寒假,应小袁邀请,小王同学踏上南下列车,千里迢迢赴阜阳,感受不一样的颍淮风情。
阜阳西站 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抵达阜阳后,两人前往的第一站,便是位于颍南路美食一条街的一家羊肉板面馆。“一是距离她居住的酒店近,二是想让同学感受真正阜阳板面的味道,”薄厚均匀,嚼劲十足的板面,香辣满腔,口齿余香的羊龙骨,让两人吃的不亦乐乎。随后,小袁又领着闺蜜,吃遍了阜阳的特色美食,格拉条,撒汤,粉鸡,油酥烧饼……在这个阳光和煦的春天里,两位闺蜜充分感受到皖北小城舌尖上的味道。
“好似两条游进阜阳烟火里的鱼儿,”小袁这样总结陪伴闺蜜的探访阜阳之旅,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阜阳人,但这次陪伴闺蜜的家乡游,对自己也是一次难忘的认识家乡的过程。马拉松,音乐会,都为小袁所津津乐道,最让她难忘的,是夜间偶尔一位外地游客,向她询问到哪儿能吃到正宗的格拉条,“我就对他说,格拉条只有中午吃,晚上可吃不了。”
小袁高考进入大学校园,正值疫情期间,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让她格外思念家乡。
大学食堂里,也有不少阜阳籍的师傅,格拉条、撒汤、粉丝等小吃也一样不少,“不知道什么原因,一样的阜阳师傅,一样的原材料,却怎么也吃不出家乡的味道,”小袁说,假期回到家乡,父母问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她脱口而出,“去吃碗家乡的板面和格拉条吧。”
事实上,小袁是个不能吃辣的人,从小到大,几乎从不吃辣,但奇怪的是,就是对格拉条、板面和羊龙骨,非得放上一大勺辣椒油不可,“其实吧,吃的应该不是那一碗面的味道,更多的,是放不下辣椒香味中的那份乡愁。”
Citywalk,不同于街头闲逛,更多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游,与一座城市的深度互动交流。闺蜜千里来访,小袁做的当然不仅仅是简单满足味蕾享受。去感受阜阳千年文化的厚重,更是此行的必须。
城南的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馆,两人足足逛了大半天。在小王同学一片惊艳声中,小袁感受到更多的则是城市变迁。
阜阳市博物馆。全媒体记者 庞诚/摄
作为00后,在小袁记忆中,阜阳的记忆更多在人民路,千百意、国贸、百货大楼、财富广场、商厦等商业体,而这次陪同闺蜜,两人留下印象更深的,则是城南万达广场、博物馆、双清湾等地,“变化太大了!不知不觉中,阜阳已经变了模样。”
时值春节,颍州西湖灯会,自然是两人不可或缺打卡地。徜徉在欧苏诗词的文化长廊,凝望千古非遗的铁树银花,触摸跨越千年的北宋文风,那一瞬间,两人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逛西湖灯会时,一群汉服小姐姐吸引了两人的注意。在互动环节中,在小王同学的怂恿下,一向有些社恐的小袁走出人群,一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场背诵,引得工作人员及游客们阵阵掌声,“获得主办方的小礼品还在其次,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就融入到厚重的颍淮文化中了。”
在博物馆青铜器展柜的冷光里,对着战国铜镜挤眉弄眼的倒影;文峰塔边的石板小径上,与两人目光短暂交汇的乌鸫;六纺小吃街的霓虹,反复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又揉皱。闺蜜的5天阜阳之行,此刻所有细节都在晴空下舒展,在两人看来,这既是人与城的相遇,更是两个北方女孩在青春褶皱处的相逢。
临告别前,小王同学的一句话,为此行做了最好诠释,“我以前觉得,中国那么大,阜阳不过是地图上一个点,现在终于见到阜阳的真面目了。”
作为安徽大学新闻系学生,在小袁看来,无论身处何地,自己终究是阜阳人,这儿有自己深深的根。向外界展示家乡的美,不一样的变化,是自己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来源:阜阳新闻网
文字:全媒体记者 任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