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AI伦理与教师素养
第158期乐育沙龙
曾点,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在 Isis (SCI、SSCI)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承担本科生课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工作。
前情概要
人工智能(AI)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世界,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为了帮助教育系统跟上步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了针对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强调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旨在确保教师能够负责任和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和社会的潜在风险。
精彩回顾
回顾人类从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如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文明的曲线仿佛跃过一个个陡然突变的奇点。那么,今天的我们,是否也临近着一个新的奇点,准备着见证AI时代的来临呢?
从不久前揭露的202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无论是物理方面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发现发明,还是化学方面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创举,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可见一斑。
AI的蓬勃发展无疑是大势所趋,教育事业将一直经受AI影响的事实也无可逃避。曾教授在生动地阐明了这一观点之后,紧接着提出了下一个严肃的问题:注定与AI相伴的未来教师们,应当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进行教育工作呢?
解决问题应当有的放矢。曾教授先带着大家明确了AI为教育带来的三个主要问题:AI模拟人类行为决策特性带来的教师主体性问题、训练AI系统挖掘数据引起的数据隐私问题、以及生成式AI输出内容随机性产生的知识碎片“黑箱”问题。
那么具体需要如何行动呢?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AI CFT(一个针对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提取出以下六大原则:确保包容性的数字未来、以人为中心的AI方法、保护教师权利和迭代(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促进教育中可信任和环境可持续的AI、确保对所有教师的适用性并反映数字化演变、教师的终身专业学习。
最后,在与台下听众充分讨论后,曾教授作出以下总结:未来的教师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AI素养,确保自己能够在各种教学情景中符合伦理地、行而有效地使用AI。
以上就是本期沙龙的全部内容,感谢曾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一课,相信同学们也收获满满。我们下期再见!
-The End-
排版∣王雪婷
文案∣康颖
初审∣杨勤
审核∣张婧 康敏晴
反馈诉求,解答疑惑
请发送至乐育书院院长信箱:
leyuyzxx@bnu.edu.cn
投稿请发送至
乐育书院全媒体宣传中心公邮:
lysyq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