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城河到南戏故里,新三牌坊品美食,这条鹿城历史文化街区线路你可喜欢?

旅行   2024-12-30 07:01   浙江  

【瓯越风情 ·鹿城历史文化街区·线路四

文&图叶望庆



九山公园


九山公园,坐落于松台山的西北山麓,恰是东晋堪舆大师郭璞规划布局的永嘉郡城“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衙”中“西居”的边缘所在。它东傍信河街,西接九山外河,南起人民西路,北至百里西路,周边略呈菱形。这座绿带式湖山公园,囊括松台山、九山长堤和九山内外河等部分,总面积约 53公顷,水域面积达 10.5公顷,是温州古城内外护城河的华丽转身。

追溯往昔,这里自唐朝起便是温州的文化繁盛之所。玄觉大师的身影仿若在此穿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净光塔的宁静肃穆,妙果寺的香火袅袅,见证了温州宗教文化的演进历程。及至北宋,周行己于松台山西麓创办浮沚书院,收徒授业,为永嘉学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历史人文的沉淀,为九山公园赋予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九山公园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心醉神迷。这里水色清幽、堤岸葱绿、山峦苍翠,景色旖旎迷人,堪称独具魅力的山水胜地。九山湖南端河面宽阔无垠,水深数丈,永不干涸,名曰落霞潭。漫步于湖畔,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山峦、晴空与城市的高楼大厦;流连于山中,山间鸟啼婉转悠扬,花香四溢飘散,弥漫着清新怡人的气息。每一处景致皆宛如精心雕琢的画卷,让人忘却世间的纷扰喧嚣。

解放后,九山湖成为游泳基地,承载着一代人的活力与欢乐,在打造温州成为“全国游泳之乡”的进程中功勋赫赫。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跳水队曾于此处河边设高台进行跳水表演,点燃了温州的游泳热情。温州之所以涌现出众多的游泳冠军,与那个时期奠定的基础息息相关。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虽还未出现“九山冰激凌”,但依旧是市区最主要的情侣们的浪漫之地,热恋之处。每当夜幕降临,恋爱中的人们便悄然来到长堤,徜徉于林荫之下,依偎在长椅中,这里见证了无数的浪漫与柔情,是现今六七十岁老人甜蜜回忆的摇篮。

九山长堤,是“西城墙”拆毁后改建的见证,诉说着古城曾经的沧桑变迁。它南起清明桥,北至河通桥,长达 1.22 公里,宽 22.6米。堤中央为 8米宽的沥青路面,两旁绿树成荫,在此骑行,给人带来极度的惬意感受。长堤北端建有颐寿亭,中段临水建有露天亭榭,名为长乐亭。南端松台山西麓建有门栏亭。

河畔建有湖边漫步道,是人们健身的好去处,每当清晨,河畔便聚集来自四面八方的晨练者。九山公园,一处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自然的福祉之地。它见证了温州的沧桑变幻,也见证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也可以沉醉于自然,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九山书会


九山书会,是南宋时期活跃于温州的著名书会组织,也是温州南戏创作和演出的核心场所,见证了南戏这一“百戏之祖”的繁荣与发展。其编纂的《张协状元》被收录在明《永乐大典》第 13991 卷,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南戏剧本,彰显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素有“戏曲活化石”之誉。它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南曲戏文,铸就了南戏史上的永恒经典,也见证了九山书会昔日的辉煌盛景。

南宋时期,温州作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九山书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原址位于城西的松台山麓,戏曲服务的对象主要为都市居民,大多活跃于喧闹的街巷。当时的温州古城“永嘉郡城”被划分成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等若干功能区,城西正是居民聚居、娱乐场所密集之地。

为探寻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下潮流的交融,政府在九山公园所在的松台山麓重建了“九山书会”戏园建筑等。重建的九山书会建筑群包括古戏台、西爽楼、茅草亭、高明亭等,总占地面积达 6950 平方米,能够容纳约 1000 名观众。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为塑造一个专供温州南戏剧目演出的主要舞台,更是为推动温州南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今的九山书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定期举办各类戏曲演出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其中,《张协状元》等经典南戏剧目的上演,更是让游客深切领略到了南戏的魅力与韵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3 年春节戏曲晚会在九山书会进行户外录制,进一步提升了九山书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踏入九山书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雅致的建筑群落,棕色木柱上的黛瓦在绿树的掩映下,散发着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与灵秀。那座古戏台,三面可观,层次分明,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诉说着南戏的辉煌过往。戏台东南侧的观众席能够容纳千人,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观众热情高涨、掌声雷动的场景。

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便能到达西爽楼、茅草亭等。这些建筑古朴素雅,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为人们提供了一处绝佳的休憩和赏景之所。九山书会已然成为一个融合戏曲文化、非遗手工、茶点咖啡、美食游乐的戏曲乐园,让市民和游客能够全身心地感受宋韵国潮年味,也是九山公园最为热闹的区域之一。

遥想南宋时期,此地便是民间艺人和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他们以天地为幕,以湖山为景,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戏曲佳作。九山书会,不仅是一座文化的地标,更是温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前来聆听那穿越千年的悠悠戏韵,感受南戏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戏长廊


南戏长廊,位于九山公园东南侧,松台山的山脚之下,就在从九山书会前往三牌坊的沿途。道路两旁布满了有关南戏起源以及南戏各类详情的介绍,宣传墙画、戏曲脸谱、灯笼、雕塑等等一应俱全,使人们能够真切地知晓戏从温州而来的渊源,沉浸式领略南戏的艺术魅力。它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传唱千年,迄今仍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着别样的华彩。

冒广生先生曾将“南戏”与“永嘉学派”并称为温州学术文化的“二霸”。南戏,作为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末至元末明初的温州。明祝允明在《猥谈》中提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在“永嘉南渡”之时,被称作永嘉杂剧。明徐渭所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南词叙录》论及南戏的起源,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并指出永嘉人创作的《赵贞女》、《王魁》二种乃是南戏之开端。

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不仅是因其形成时间早于北曲杂剧,更关键的是它在剧本形式、音乐体制、脚色体制以及舞台表演等方面为后世戏曲奠定了基石。彼时的温州,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昌盛璀璨,勾栏瓦舍随处可见,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为南戏的产生与兴盛创造了条件。

在这片丰饶的沃土上,南戏恰似一朵娇艳的鲜花,悄然绽放。它由温州的艺人所创立,最初只是顺口能歌的村坊小曲,而后汲取杂剧及其他民间技艺的精华,博采众长,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其戏文就像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学价值。

我们从九山书会出来,沿着南戏长廊悠然漫步,两旁有关南戏历史的介绍让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在这里你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浓厚的艺术氛围,仿佛能够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艺人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与永嘉杂剧传唱的情景。在长廊边的南戏艺术空间里,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南戏的魅力,甚至可以穿上戏服,学习南戏的唱腔与身段,体验戏曲表演的独特韵味。

南戏长廊与九山书会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多层次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戏曲艺术的芬芳。它为南戏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接触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新三牌坊


新三牌坊,位于松台山东北侧,是一条新落成的仿古文化街区。在历史长河中,三牌坊曾是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巷”的一员。北宋时期,此地被称作三十六坊之衮绣坊,至明万历年间,易名为寿宁坊。清朝时,因张璁府第前竖起的三座石牌坊而获此名。

张璁,温州龙湾永强人,为明嘉靖年间的重要政治家与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其三次出任内阁首辅,温州人惯称其为“张阁老”。张璁在其政治生涯里,不仅在朝廷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家乡温州留下了深远影响,包括纂修《温州府志》等重要文化遗产。

在温州,张璁对温州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流传的俗语之中,比如“讲一世张阁老,晓不得张阁老姓张”,常被用于嘲笑某些人思维混乱、脑筋愚钝;“张阁老带别人做官”,寓意有能力之人应竭力帮助他人,对他人好亦是对自己好。还有“海坛沙涨,温州拜相”的说法。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南宋咸淳初年,海坛岭下江沙陡然上涨,人们为此惊诧不已。不久,陈宜中被任命为宰相。类似的事件在明宣德年间和明嘉靖初年亦有发生,分别是黄淮和张孚敬(张璁)被任命为宰相。这些历史事件似乎印证了这句谚语的准确性,从而在温州地区广泛流传。

嘉靖十四年,张璁告老归乡,皇帝赐其在温州城内繁华之地建造府第,然而张璁不愿惊扰乡民,选择在松台山北麓修建府第。府内有含春堂、妆楼、慕恩亭、四召亭等建筑,府邸南面是一个长形大池,池前有“赉贤、柱国、元辅”三座石碑坊,这些牌坊奢华精美,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成为当时温州的一大胜景。

可惜的是,1956 年,因道路建设,靠近信河街路口的第一座牌坊被拆除,文革期间另外两座牌坊也相继遭毁。幸好在 1958 年,于妙果寺西侧迁建了张璁家庙里的碑亭,亭内竖立着三座汉白玉敕制石碑,其中中座为御制诗碑,刻有张璁的画像;东、西两侧的石碑则刻有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御笔赐书,分别为“赐永嘉张元辅名孚敬”和“赐永嘉张元辅字茂恭”等。

我们从南戏长廊走出,经过石坦巷小学,绕过基督教永光堂,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新牌坊“柱国”的重建,无疑为古城温州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它不单是鹿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一大亮点,更是对温州深厚人文历史的一次深情回眸。牌坊自古以来便是彰显功名和纪念先贤的象征,而这座牌坊的矗立,正是在向世人叙说着古城温州的历史故事,尤其是与张璁相关的那段辉煌篇章。

遗憾的是,仅仅复原了一座牌坊,难以完全重现当年三牌坊的宏伟气魄。并且张璁府邸未能重建,往昔的繁华景象终究难以完整再现。而且新建的牌坊与张璁碑亭之间存有距离,仿佛将一段完整的历史割裂开来,让人在游览时,思绪总是在间断中游离,难以顺畅地沉浸于那段完整的历史情境之中。但也正是这种断裂,让我们更加珍视现存的历史遗迹,更加期待未来的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



汤  河 亭 


汤河亭,就在新建的“柱国”牌坊旁的大榕树下。这座乍看平常的歇息亭,实则深深蕴藏着温州的一段厚重人文历史,满怀着温州人对明朝抗倭名将、温州历史上又一位“东瓯王”汤和的深沉纪念与崇高敬意。

汤和,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他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挚友,更是携手共度了童年时光。他鼎力协助朱元璋夺取天下,是明朝的开国勋将和军事家。洪武三年,被封为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又荣升为信国公。汤和以其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沉稳机敏且足智多谋的性格,以及急流勇退的高超政治智慧而声名卓著,最终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得以善终,并深受后世的尊崇。去世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新建汤河亭上那幅“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的恢宏楹联,正是朱元璋的御赐之笔。

提及汤河亭,就必然要细细讲讲他与温州的深厚渊源。在明朝的悠悠岁月里,汤和对于温州及浙闽沿海地区的抗倭防御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贡献巨大。他用心谋划并督导沿江的军民,在浙江沿海精心修筑了 59 座卫所,并招募了 6 万英勇无畏的兵士驻守,真好似一道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海上长城”。
其中,温州设立了金乡卫、温州卫、盘石卫等众多军事要塞,强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肆意侵犯与疯狂掠夺。彼时,汤和亲临温州视察海防,眼见温州城区河道淤塞堵塞,遂提议重新疏通城内诸河,“新河”也因此得以重新疏浚。疏通内河不但有利于城市的防御,而且宽阔通畅的河道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河道周边经济的蓬勃发展。汤和在温州的军事精心部署、城防悉心建设以及对民生的大力改善,使他成为温州人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因而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他,在龙湾滨海街道宁村精心修建了汤和庙。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宁村的百姓都会盛大隆重地举行纪念汤和的活动,从而形成了汤和庙会,也被称为宁城庙会,俗称城隍爷汤和出巡、永嘉场“抬佛”。此习俗历经了整整 400 年的薪火相传,而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一年一度的“汤和信俗”。2008 年,“汤和信俗”地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人还把市区的“新河”改称为“信河”,并在河边为他立碑传颂,同时在百里坊建德新坊对其加以赞扬。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沿着信河边渐渐地形成了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这便是如今充满烟火气息的“信河街”。

新三牌坊古街除了那古朴的牌坊与典雅的汤河亭外,如今还成功引入了众多极具温州地方特色的小吃。当您悠然漫步在这古意盎然、韵味悠长的街道上,不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温州那深厚浓郁的人文历史,还能尽情品尝到独属于温州的瓯菜独特风味。

相关阅读:

1、了解温州从这里开始!这个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值得你好好去逛逛!

2、这座楼见证千年“钱氏子城”,曾是宋高宗的朝门,新添了抹茶香,适合城市漫游!

3、人文蕴盛景,山水著华章!寻迹九山湖畔,可有你的童年回忆?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金 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 



温州古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