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关注,轻化大小事,尽在文章中
当大街上唱着《好运来》和《恭喜发财》,当中央卫视又响起《青节序曲》,当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换上新颜,原来是新春脚步逼近。
今日腊八,年味儿自此愈发浓重。街头巷尾弥漫着腊八粥的香气,那是家的呼唤,是传统的回响。
喝一碗腊八粥,跨越千年时光。古时腊日驱邪祈福,今时成温馨仪式。它暖肠胃、抚人心,于寒冬递来温情。
上古的腊和蜡是指丰收后的冬季祭神祭
祖活动。因为这种冬季祭祀活动多在十二月举行,所以便称十二月为腊月。
最初的蜡祭并无确定的日期。《礼记》说“天子大腊八”,有的说是蜡祭八位神,有的解释为蜡祭八方神。后世腊月初八成为节日,一方面源于佛教徒的信仰,另一方面直接源于对“大腊八”的误读。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 疫。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放弃苦行,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日不觉近,味香粟米甜。年年有腊八,粥亦暖年年。其中有百味,幸福占一味,一碗腊八粥,千载中国味。
温粥听雪盼过年,岁暮晚,粥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新年新征程,祝大家腊八节快乐!
供稿 | 新闻中心
编辑 | 刘怡佳
排版 | 韩嘉辉
责编 | 陈童深 刘超凡 孙国臣
校审 | 窦悦雯
审核 | 姚雪珂
终审 | 赵艺琳 张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