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留在了新林周

政务   2025-01-20 16:30   浙江  


编者按

在江南水乡一隅,衙前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运河上,熠熠生辉。让我们在“@衙前”专栏,踏上拾忆之旅,追寻古运河的印痕、回顾红色岁月的印记、一览民营经济的风采,共同走进衙前……

一千年前,萧山也有一位像大禹一样的伟大人物。

这个人就是张夏。

萧山三面被水包围,水难的发生不可避免。筑塘以防潮御洪,这样的设施在萧山是很常见的,虽然今天很难看到了,但还可以从留下的地名窥探一二,如东湖塘、横塘头、闻家堰、韩家埭、闸东、潮冲地、塘下施、长滩,这些地名,都是不同时期治理水患时留下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勇敢地面对洪水的侵袭的。

北海塘,是萧山人为抗击钱塘江水患而留下的标志性水利设施。南宋淳熙八年(1181)至咸淳八年(1272)萧山发生过9次险情,均严重“坏塘堤伤田”“圮田庐害稼”,百姓苦难不已。民众面对汹涌的江河、无情的水灾,在生产力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需要得到一种外来力量的保护,而传说中的水神恰恰能够“靖江”“护堤”“绥佑”,因此产生水神崇拜顺理成章。所以浦阳江、钱塘江临江一线堤塘,堤畔多建寺庙,供奉张夏等各路水神,祈求神佑,新林周村张夏行宫就是其中之一。


新林周村张夏行宫位于官河和海塘中间,古称护堤侯行宫,民间叫三神庙。为什么叫三神庙?这可能是因为除了供奉张夏,还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的缘故。三神庙现存大殿和二殿重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大殿大门南石柱上刻有“同治戊辰仲冬建立”字样。北面墙壁上绘有《张老相公巡海图》,是清同治年间的真迹,是浙江现存不多的清朝壁画。

2008年,新林周村翻修3米宽的砂石村道时,被文保员发现此乃宋代古海塘,保存相对完好,长约500米,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吟龙村。古塘北侧是钱塘江北移后留下一截长五六百米、宽二十多米的断江,当地人称“井塘”。海塘柳树种类繁多,数量万株,以固塘身,被誉为“万柳塘”。

近些年来,一些热心地方文化的文史研究者,组建了张夏文化研讨会,共同致力于发掘和恢复张夏行宫传统祭祀仪式。2015年,“张夏祭”列入萧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张夏祭”成为杭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景祐年间,张夏以两浙转运使的身份兼领钱塘江治水工程总指挥。新林周在北宋称新林寨,明清时期改称新林铺,是官河边重要的驿站。张夏在新林设指挥部,修筑石塘,最后因“河决覆舟”而殉职于新林抢险之中,这种传说附会,虽不见于当时的典籍,但在后来的地方志中得以有所体现。

张夏当年从新林周走过,这一走,他的身影就留在新林周了,再也不愿离开。


萧山衙前
“衙前红·美好+”。在这里,俯瞰千年运河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感悟百年农运的家国情怀;在这里,读懂创业创新的拼搏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