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一隅,衙前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运河上熠熠生辉。让我们在“@衙前”专栏,共同走进衙前,俯瞰千年运河的人间烟火、感悟红色农运的家国情怀、读懂创业创新的拼搏精神……
进入衙前农村小学校,清时建筑,两层小楼,木结构,两边耳房,正门有联:“小孩子的乐园,乡下人的学府。” 横批:“世界当中一个小小的学校。” 一联一批,集中反映了这个小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办人沈定一在《衙前农村小学校宣言》中说:“单有精神,算不得一个人。单有体力,也算不得一个人。人,必须要有精神体力并合而为一的。” 要把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要把小孩子和乡下人兼并教育, 打造世界当中的一个小学校。
衙前农村小学校创办于民国十年(1921)春,同年秋季开学,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宣言。这个宣言,是向世界和时代的一个宣告,把一个小小的学校和一个大大的时代、大大的世界联结起来。它不只是一个农村小学校那么简单。它有它的小,是小孩子的乐园,也是乡下人的学府,但它有它的大,它把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了起来,把最前沿的人物吸纳了进来。既接纳小孩子,进行小学教育。又接纳年轻农民,进行成人教育。
1987版《萧山县志》载:该校吸收贫苦农民子弟和青年农民入学,学费全免,书籍和簿册均由学校供给。路远的小学生,免费供应中饭。小学有5—6个年级,学生近200人,除学文化外,兼学农事。学生毕业后,要求做到“上船会摇,下船会挑”。成人班晚上上课,一面识字,一面学习革命道理。对小孩子,是“知行合一”,学习和劳动结合,这是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念的延续,亦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行一致”的生动实践。这样办学实践和教育理念,即便放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是十分理想和先进的。对成人,既识字扫盲,亦学习革命道理。所以,这个小小的学校,既播种知识的种子,亦播种革命的火种,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小学,亦是党领导的全国最早的革命农民运动——衙前农民运动的指挥中心。
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比搭建一个平台,“把理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更为美好的事情,譬如当年的《新青年》、五四运动、“衙前农村小学校”。
一百年后的今天,说起衙前的教育,最先想到的便是“衙前农村小学校”。这就是把小学校和大时代、小学校和大世界联结起来的魅力,一旦把学校教育和时代大势、世界大局紧密联结起来,它就有了穿越时间空间的能力和魅力。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衙前农村小学校建校100周年。进入小学校:一楼正厅,抬头可见孙中山先生所题“天下 为公”匾。在二楼,我们可以看到了刘大白、宣中华、唐公宪、杨之华、瞿独伊等历史深处的名人,他们站在墙上,注视着今日的繁荣与发展,他们是衙前,或说是我国这些年繁荣与发展的源头。
如今,历经沧桑,剥离了日常教学功能的衙前农村小学校的前身——沈氏寓所有了新的使命。故居修缮后,改为展览馆,联合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每年9月26日,衙前农村小学校的学生们或手持扫帚,或提桶拿布,打扫旧址。从“劳动+教育”的结合中,感悟历史,传承精神,珍惜当下的生活。许多其他镇街的党员、师生也过来参观、研学。在衙前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衙前农村小学校硬件不断完善,2010年8月,整体搬入成虎路111号,下辖三联、明华两所分校并入,规模、硬件、品质进一步提升,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级先进学校,并成为“杭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衙前教育事业亦是不断蓬勃发展,衙前镇中、衙前农小、衙前二小、衙前一幼、衙前二幼,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时间不语,却自带力量
那个“世界当中一个小小的学校”
如今
更加紧密地和这个大大的时代
大大的世界联结在了一起
和衙前教育联结了在一起
成为一种向上和向前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