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向“新”而行 领航西安高质量发展

时事   2024-12-18 12:04   陕西  

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高歌猛进,比亚迪西安工业园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


世界500强德国采埃孚LIFETEC气体发生器扩能及研发中心项目在西安经开区开工;


国内首条绿色化规模化低成本的大飞机机身蒙皮生产线在阎良区(航空基地)投产;


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服务平台项目落地西咸新区……


最近,我市各开发区频频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

  

项目落地开工、企业茁壮成长、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开发区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产业集聚成群、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力支撑,是推动西安发展裂变释能的内在要求!

  

如今,我市开发区全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奋勇前行。‍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好示范引领

  

我市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在成形起势上实现新突破,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全面增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带动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硬科技产业化发展,以创新之力推动融合发展,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保障能力。
  
作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的发展备受关注,西安科学园承接了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及中科院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科技持续自立自强;今年首批启动建设的6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光子、氢能、新材料等4个产业创新聚集区位于西安市管(含代管)的高新区、经开区和西咸新区……‍

  

——在建设产业强市上做好示范引领


我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做强支柱产业硬科技支撑,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大胆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工业企业规模扩张能级提升,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开发区通过项目带动,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8月,西安浐灞国际港48个先进制造、医工科技、港贸融合、总部经济及2个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落户;9月,11个氢能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西咸新区,涉及氢能产业全领域;10月,1250MN多向模锻液压机及智能产线建设项目在阎良区(航空基地)开工,将形成100亿元至20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效益……
  
不仅如此,我市以“龙头”为牵引推动集群化发展,产业韧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汇集三星、比亚迪等多家龙头企业,形成光电子、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着力打造以陕汽、吉利等“链主”企业为主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商用车、乘用车制造基地;阎良区(航空基地)依托西飞等龙头单位,汇聚上下游企业2000余家,打造国家航空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和世界一流航空新城;航天基地以“国家队”带动产业链发展,聚集商业航天企业60余家,打造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核心区;西咸新区初步形成以隆基系列项目、70家氢能企业、42家数控机床企业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

  

——在扩大开放合作上当好示范引领

  

我市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在战略纵深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内外开放联动,持续拓展优化开放通道,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更高质量“引进来”和更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高新区今年上半年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外贸进出口总值1438.11亿元,增量270.8亿元,同比增长23.2%,总量和增量均位居省、市第一;经开区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已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的90余个项目落地,今年落地开工采埃孚、依必安派特、百事、立邦等大批外资项目;浐灞国际港充分发挥西安港开放平台作用,中欧班列(西安)跨里海方向班列开行频次和体量达到全国第一,推动西安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服务、平台、项目等的加持下,我市园区经济进一步提档升级。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4)”榜单、“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百强”榜单中,西安高新区分别位列第10名、第6名,稳居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西安经开区在高质量发展总榜排名中较去年提升2位,在经开区序列中,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1位。
  
不难看出,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市实体经济的主要承载区、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我市以开发区率先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开发区的发轫远航带动西安发展裂变释能!‍



实力高新


锚定“双中心”建设

奋力推动“四个高新”实现新跨越‍




在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备受瞩目的未来之瞳科学公园“瞳湖”近日顺利完成蓄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

  

时光回溯到两年前,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成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两年来,高新区紧抓“双中心”机遇,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策源地、具有前沿引领性的未来产业衍生地和“一带一路”顶尖人才首选地。

  

如今,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蓬勃发展的向上态势。‍








   

产业项目建设提速

从蓝图到现实华丽蜕变

  

走进丝路科学城,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为“双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地区的首个综合科学园区,西安科学园是西安建设“双中心”的重要支撑。其中,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将建立与星基授时系统相对独立、融合共用、互补增强的地基授时系统,有效整合国内时频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用时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为电力、交通、能源等重要领域提供基础支撑。

  

西安科学园的其他大科学装置也在快速推进,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可研批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新园区已完成竣工验收,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除了大科学装置,高新区还集聚了一批高能级、多层次创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双中心”建设提供更强动力。

  

在西安领充新能源总部基地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项目旨在打造集“光、储、充、放、检”于一体的绿色零碳园区。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机械车载充电、智能检测生产线的研发与检测。

  

“金波科技高端电连接器及微波器件制造基地项目厂房主体已全部封顶,正在加快进行内部装修及部分设备调试等工作,预计月底前搬迁。”在上述项目现场,金波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推动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聚集,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项目建设的提质增效,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不仅局限于传统产业,更在未来信息、空天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上前瞻布局。依托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双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民生配套逐步完善

筑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在“双中心”建设的强力引领下,高新区的民生配套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一批批优质民生项目建设提速、全力兑现。

  

在教育领域,高新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近日,在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A5-01地块新建小学项目、F6-02地块新建小学项目主体结构同时封顶,预计2025年建成交付——这两所学校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教育配套,让群众“近”享优质教育。

  

在城市建设方面,丝路科学城区域纬三十二路等主干道相继打通,沣邑大桥顺利合龙,“六横六纵”路网体系日趋完善,立体交通体系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此外,在高品质酒店、住宅、商业综合体等生活配套方面,高新区同样不遗余力。

  

近年来,一大批高品质酒店、住宅、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助力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不仅如此,高新区建成大仁遗址公园、听风公园等多个综合性公园及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在“双中心”建设的引领下,高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里科技创新活力四溢、产业项目蓬勃发展、民生配套日益完善……

  

丝路科学城的建设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高新区双城联动发展的另一“主角”,丝路软件城的建设进展也备受关注。

  

如今,丝路软件城以数字经济为核心,致力于打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高地。

  

在丝路软件城的建设发展中,一大批项目也亮点频现。其中,浪潮西北总部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年底竣工投用。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云计算、大数据及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

  

“这个项目具有较强的集聚产业资源和企业的能力。项目建成后,将吸引一批IT相关企业集聚,形成包括西安本地IT企业在内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中电科太极西安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强万恒表示,中电科太极西安产业园项目主体已全部封顶,二次结构已完成,正在进行外立面幕墙施工,计划2025年7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丝路科学城与丝路软件城“双城”联动发展,共同形成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新区以“双中心”核心区和“双城”建设为抓手,奋力推动“四个高新”(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品质高新、幸福高新)建设实现新跨越,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合力西咸


不断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以园聚链聚产”激活经济“强引擎”‍




同力重工生产车间,工人们在各自岗位紧张忙碌,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辆非公路宽体自卸车“走”下产线;盛世盈创生产车间,自动化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严把质量关,确保每道工序严谨、细致……时值岁末,天寒地冻,但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各产业园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各企业赶进度、忙生产,冲刺年度目标任务。







 

 

“小巨人”在园区“大展拳脚”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聚焦“4+1”重点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园区集群化、专业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水平,一个个产业园成为了产业承载的主阵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为全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采用全液压驱动、顶驱动力头、伸缩式桅杆和轮胎式行走结构,可应用在煤层气开采、浅层石油钻探等多个领域,还可满足我国超深孔岩心孔的勘测钻进需求——不久前,位于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园的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合智能”)自主研发生产的TDC-125型车载式煤层气多功能钻机正式上线,在业内引发关注。

  

这款产品集多项创新研发成果于一体,为“西安智造”再添光彩。自2021年入驻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园之后,太合智能“跑”出发展加速度,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瞪羚企业、陕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和多个国外市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百余家。“凭借这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我们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得以快速提升,给了我们极大的发展信心。”企业负责人说。

  

据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园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园总用地面积约22.88平方公里,构建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医药大健康、互联网新零售为特色的“2+2”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在先进制造产业方面,重点布局了特种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电气装备制造、高端装备(数控机床)制造等前沿领域,先后引进中车西安车辆、同力重工、太合智能、汇川技术、绿能慧充、领充新能源、日立能源、天工电气、华添聚能、金信天钛、巨浪精密等龙头企业。

  

 

 优质企业项目“扎堆”进园

  

拓普泰克智能控制器西安制造中心落地空港新城自贸蓝湾产业园;华兴通盛全自主无人飞控系统基地落户沣西新城西部云谷;仁康药业集团(西安)大健康全产业链基地项目落地秦汉大健康产业园……近段时间,一批优质企业项目纷纷在西咸新区各新城的产业园“安家”。企业家朋友谈及“选择这里的理由”,说得最多的是“营商环境好”。

  

为了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西咸新区各产业园均搭建高效、便捷、贴心的企业服务体系,从招商落地、项目建设、投产经营,到后期政策支持、投融资对接等各个环节,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以商引商”是西咸新区的产业园吸引企业纷至沓来的又一秘诀。今年8月,秦创原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重点项目氢电绿色能源系统生产线在泾河新城投产,该生产线由西安伯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说起为何要在西咸新区进行产业布局,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在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很多。入驻后,我们很快就与质子汽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实现了共赢。”

  

“以商引商”的效应正持续显现。以盛世盈创为例,入驻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后,吸引了京城股份、上海协氢等多家产业链企业。西咸新区通过发挥产业园区聚合带动作用,助推链上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业务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进而也推动了区域实体产业全链条的转型升级。

  

沣西新城自动驾驶小巴上线已有两年,至10月底,总运营里程已超过29万公里,接待乘客10.2万余人次;秦汉新城辖区企业西安主函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矿卡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大型露天煤矿实现了“装-运-卸-停”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从“自己有”,到“走出去”,这是西咸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前行”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数字经济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西咸新区规划了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制造业)、沣西数字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沣东自贸产业园(时空地理信息)作为产业聚集的承载地,目前已聚集了28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企业,约占西安市相关企业的50%左右。各新城产业园间打破了空间上的“孤立”,协同配合、聚链成势,形成产业“合力”。

  

近年来,西咸新区多措并举提升产业综合实力,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体融合产业、现代都市农业“4+1”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发力,通过抓实产业园区建设,借助政策叠加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初步形成以光伏、氢能、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根据《西咸新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西咸新区将形成“千亿级规模壮大、百亿级链群翻番、十亿级企业倍增、五亿级项目聚集”的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动力经开


强化千亿产业“顶梁柱”

构建“聚链成群 高效协同”良好生态‍




作为我市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承载区,西安经开区已逐渐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依托这一以陕汽、吉利为“龙头”的本地“当家产业”,经开区正在加速奔跑。

  

在这里,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展示出澎湃动力。

  

在陕汽、吉利的“链主”作用牵引下,经开区汽车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成为西安乃至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连日来,记者走进位于经开区泾渭工业园的吉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实地探访经开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活力。‍







  


上市公司“西跨”助力补链

  

走进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的车间,记者看到,一名穿着工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地进行作业。

  

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鹏健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入驻园区以来,公司发展迅速。今年1月,其主打产品新能源汽车空调开始量产。在西安,今年已经有大约10万台新能源汽车装上了“银轮牌”空调。

  

“相比市场上其他产品,我们为新能源汽车配备的空调能耗减少了约30%,有助于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 洪鹏健说。

  

据了解,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研发、制造和销售各种热管理和尾气后处理产品的上市公司,浙江银轮热管理产品国内市场占比约60%,产销量连续19年位居国内行业前列。

  

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的入园,将进一步补齐本土汽车产业链,助推产业强链成群、聚势发展。

  

“园区集聚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让我们的合作更便捷,投资落地更加安心。”洪鹏健说。

  

对于在西安的发展,洪鹏健充满了信心和底气。“目前,我们的新产品新能源汽车的水箱产线也已经到位,预计明年可实现产值2亿元。”洪鹏健说。

  

  提升本地核心零部件配套率

  

近年来,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势头迅猛。作为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的核心部件,电机、电控影响着整车性能和运行,在产业链上至关重要。

  

作为陕汽集团新能源重卡板块核心零部件子公司,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德电控”)自2019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新能源商用车核心领域电驱动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为陕汽实现新能源重卡电驱系统自主可控赋能,成为西安汽车产业提升本地核心零部件配套率的有力支撑。

  

“智德电控目前已经形成3个产品系列,分别为智驱系列、智控系列、智合系列,基本能满足全系新能源重卡的需求。”智德电控市场部营销策划总监曹晴向记者介绍道,截至今年11月底,公司的产品销量已经超过6500套,预计全年可突破7500套,同比增长约92.3%。

  

截至目前,陕汽新能源重卡订单量已经突破10000辆,且仍有快速增长的趋势,智德电控正在筹备在西安组建生产线,从而更好地满足后续市场需求。

  

“明年,我们将推出‘大功率单电机’‘智合二合一’一体化电机、‘智控H四合一’控制器等,意味着公司产品布局进一步完善,集成化控制系统技术进一步成熟与升级。目前,这几款新产品已经试验完成,即将进入装车阶段。”曹晴告诉记者。

  

自2021年建成运营以来,先后有16家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配套及相关企业入驻;今年前11个月,吉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9.82亿元,预计全年产值能够突破25亿元……吉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逐步引进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补充、延伸本地零部件产业链,促进形成零部件企业聚集效应,引领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为加快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助力。

  

吉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蓬勃发展,是经开区产业加速奔跑的生动缩影。

  

本土零部件企业抱团壮大、产业园区持续补齐产业短板、加速构建“聚链成群、高效协同”的良好生态……

  

作为我省首个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安经开区依托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这四大工业集群,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把握产业演进规律,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不断“做厚家底”,强化西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魅力航天


开放创新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时间刻度里的“航天脉动”‍




1秒钟的“硬核”科技,2小时的营商效率,1整年的奋进答卷……时间铭刻着航天基地奋进的足迹。

  

纵观航天基地的“成长史”,从一张白纸到全产业链,大国重器频频“上新”;从农田村落到高楼林立,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如今的航天基地,已华丽蜕变为一座开放创新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1秒钟与卫星建立联系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1秒钟,能做什么?1秒钟,能与天上的卫星建立联系,收数据、发指令;1秒钟,能印出一张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图;0.8秒,就有一片太阳能电池片下线……如今,在航天基地,创新型企业拔节生长,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12月15日,记者走访航天基地入区企业——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天塔”)时了解到,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商业卫星管理相关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中科天塔在国内商业卫星管理和应用行业具有领先地位。

  

“当卫星途经我们测控站上方时,只需要1秒钟,地面站就能与卫星建立通讯渠道,用于上传指令以及接收卫星的数据。”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邹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俗来说,公司的卫星管理业务就是在“写代码”,与众不同的是,中科天塔“写”的代码,是应用在卫星上,是地面测控人员用来接收卫星信号、发出卫星指令的软件,可以理解为地面和卫星之间的“微信”。由于卫星的功能复杂、管理难度较高,因此,做卫星管理软件,不仅要考虑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还要考虑维护卫星的正常运转。

  

记者了解到,自成立以来,中科天塔在航天基地的产业生态滋养下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布局快速拓展。卫星管理重点产品——航天器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在轨航天器任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态管理,向用户提供卫星及其地面测控设备的专业级健康管理服务,使卫星运行更加高效、可靠、安全。目前,航天器健康管理平台已应用于多个国家重大项目。

  

“分秒”为刻度单位,记录着航天基地科技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日前,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提出以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航天基地为“主体”,打造陕西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核心区。

  

使命在肩!航天基地将航天产业作为发展根本,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产业集聚区作用。

  

中科天塔是航天基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除此之外,航天基地还聚集了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科工二院西安分院等10个“国家队”,以及星际荣耀、银河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6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构建起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

  


2小时企业开办全流程办结

厚植成长沃土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航天基地提升企业开办效率,实现企业开办“2小时”全流程办结;提升公共服务接入便利度,将无外线施工获得用气时间压减至2个工作日内;土地资源高效供给,对辖区内新增工业用地实行100%“标准地”供应……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减负、为群众排忧,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时日”为刻度单位,展现着航天基地全力打造一流营商政务环境的务实举措。

  

近日,记者走进航天基地利科服务外包产业园政务服务驿站,营业执照打证机、综合税务自助终端设备、岗位信息查询设备等一应俱全,驿站配备有专业工作人员,设置综合受理区、自助办理区等,协助园区内企业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为产业园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政务服务。

  

为破解企业、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航天基地对政务服务驿站进行全新打造、提档升级,着力打造集信息与咨询、受理与审批、管理与协调、诉求与回应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目前共建成投用3个。政务服务驿站除提供基本政务服务外,还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及“园区+代办”服务。

  

今年以来,航天基地有效促进区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亩均论英雄”相关案例被工信部评选为2024年度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优秀实践案例,“航天基地三维模型系统项目节地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推动热线办理集成化”案例入选全省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试点事项。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生长的力量。航天基地以时不我待之势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加速奔跑”。


运力国际港


从经济输到运输经济

中欧班列“织线成网”辟通途‍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时光荏苒,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驼队,摇身一变成为如今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织线成网”辟通途。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中欧班列(西安)化身“丝路使者”,带着陕西西安对外开放的使命,一路向西,从经济运输到运输经济,跨越山海的丝路故事,正在浐灞国际港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







  


引进来

“老陕餐桌”变身“洋货码头”

  

西安人对过去的群众面粉厂爱菊便民大厨房或许还有印象,一家家粮油食品门店,提供了“老陕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作为一家“老字号”企业,爱菊从原来单一的面粉加工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天气渐冷,位于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里年味渐浓。

  

12月16日,记者在这里走访时看到,哈萨克斯坦的面粉、俄罗斯的饼干、越南的咖啡……来自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陕西非遗花馍、面臊子、唐酥甑糕……陕味美食种类繁多。

  

从“老陕餐桌”到“洋货码头”,西安爱菊集团这些年的变化可真不小。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看来,爱菊是乘上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坐上了中欧班列(西安)的发展快车。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当年年底,首趟中欧班列(西安)搭载着机械配件、重晶石粉等货物从西安港缓缓开出。从此,西安与中亚联系越来越紧密。

  

作为西安本土企业,2015年,爱菊也走出国门,踏上了“出海”寻找优质粮油之路。

  

跨越数千公里,爱菊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至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爱菊农业产业园区,中欧班列(西安)犹如一条金丝带,串联起中哈农业合作。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广,原粮产量大,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小麦蛋白质含量高,这种高精度面粉适合西安人的饮食习惯,做出来的面食筋道有嚼劲。”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月波告诉记者,多年来,爱菊深耕哈萨克斯坦,逐步理顺了自哈萨克斯坦粮食产区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跨国粮食供应链,计划未来90%的原粮都将通过中欧班列运送到西安市民的餐桌上。

  


走出去

“西安制造”角逐海外市场

  

“驮着”好物去,载着好物回。

  

中欧班列(西安)一方面让国外的优质消费品快捷到达西安消费者的手中,另一方面,也为“西安制造”打通了出口的“大动脉”。

  

今年5月6日,康佳首单外销洗碗机出货发车,这批“西安制造”的康佳洗碗机搭乘西安-青岛海铁联运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远销11000公里之外的非洲国家利比亚。

  

“康佳首单外销洗碗机出货,是陕西康佳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康佳洗碗机全球化征程迈出的第一步。这不仅标志着康佳实现了白色家电‘冰洗冷空厨’战略的全布局,更让康佳厨电产业梦开始起飞。”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欧班列(西安)高效稳定开行,助推了本土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

  

列车驰骋,联通万里。今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706自然列,增长26.8%,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其中,中欧方向开行3971列(去程1902列、回程2069列),中亚方向开行735列(去程611列、回程124列)。运送货物总重533.3万吨,同比增长22.9%。发送箱49.5万标箱,增长23.6%。

  

一支支“钢铁驼队”的穿梭往来,为“西安制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西安企业“角逐”海外市场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

  

“对于企业而言,看中的主要就是效率、成本和稳定性。国际货运时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具有安全、稳定等特点的中欧班列(西安)优势明显。”12月16日,西安大洋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那藤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比空运低,效率比海运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对具有一定运量规模且产品时效性较强的企业具有很大吸引。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中欧班列(西安)跑出了联通欧亚、贯通东西的新通途,不仅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更开辟了亚欧国际运输和经贸往来的新格局,成为西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康乔娜 于忠虎 吕聪 李欣怡

城端传播工作室 刘晓倩

资料图片,部分由受访者供

编辑:芝伊

审核:彭彭、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数字报

西安日报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旗下《西安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