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春节焦虑症,中青年的新型“心理病”

文摘   2025-01-25 06:00   山东  

“小时候,总是期待过年,盼望穿新衣、吃好吃的、收压岁钱,可长大以后,临近新年却备感焦虑。”身为95后的张倩(化名)是一名北漂,春节将至,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她的心情却变得郁闷,烦躁不安,甚至开始失眠,去医院就诊,医生说她得了“春节焦虑症”。

“春节焦虑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患,常常表现为假期越临近,焦躁烦恼越明显,甚至对过年回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媒体报道,在某些医院的心理科门诊,近期与春节焦虑症相关的心理咨询量明显增加,以中青年居多。

原本快乐祥和的春节长假,为什么会让一些人压力山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在改变,而春节的临近更像是一个催化剂,让一系列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加剧升级。

年轻人的春节焦虑主要源于三方面压力:一是来自父母的压力,比如没有找到对象、没有生孩子的打算、工作发展不顺等现状无法满足长辈的期待;二是社交的压力,春节长假社交活动增多,如邻居拜年、家族聚餐、同学聚会等,频繁的社交会让一些人感到尴尬和不适;三是经济压力,回家过年,买年货、准备压岁钱和礼物、来回路费等都是不小的开销。

不仅年轻人春节“恐归”,作为长辈的老年人也有春节焦虑。张侃说:“虽然老人都盼望阖家团聚,但子女们拖家带口回家过年,不仅搅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规律,也增加了不少体力劳作。有时候大家观念不一致,还容易产生矛盾和争执,让人身心疲惫。”

如何化解“春节焦虑症”,让春节回归轻松欢乐的气氛?张侃表示,可以通过适当“躺平”、增加沟通、改变过年方式等手段来解决。

适当“躺平”,抱着平常心叙亲情。年轻人可将过年回家视作一次平常的亲友团聚,享受亲情的温馨。不苛求自己一定要“衣锦还乡”、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要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足。老人也应体谅儿女,不要过多干涉年轻人的生活。

增加沟通,理解是良药。张侃认为,“恐归”现象的根源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的摩擦,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年轻一代和父母一辈不妨利用春节团聚的机会,坦诚相待,多交流想法,促进彼此了解。

改变过年方式,换个环境欢度春节。张侃建议,过年团聚不只有回老家这一个选项,年轻人也可以邀请父母来自己生活的城市小住,或是策划一次全家旅行,人的心境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来源  慢病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济医附院健康之家服务地点

济宁古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济宁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济宁交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济宁鲁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济宁南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济宁任城区长沟镇卫生院

济宁北湖石桥镇卫生院

济宁任城凤凰怡康医院



济医附院健康之家工作站



编辑|谷 倩

校对|魏 炎  谭 潭

济医附院健康之家工作站
济医附院健康之家工作站是我院开展的惠民工程,是建设在居民身边的健康服务站。该平台主要为慢性病人提供饮食生活与运动指导,介绍健康养生保健知识,发布医院动态及专家门诊排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