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陕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显示,2023年陕西高校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6.68%,比2022年下降了9.45个百分点,而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19%,较2022年上升了2.61个百分点。从整体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不及本科生,且未就业率更高,达到23.32%,明显高于本科生的18.81%。在学历层次的比较中,硕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最高,达到90.06%,远超博士生和本科生;专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3.51%,也高于博士生。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学历并不是就业落实率的单一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2个学科门类中,有9个学科的博士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本科生。其中,哲学博士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仅为47.37%,远低于哲学本科生的78.57%,管理学博士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也不足60%。相较之下,农学博士的落实率最高,为91.26%;教育学和医学博士分别以89.36%和79.11%的落实率位居第二、第三。什么在影响博士就业率
博士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现象并非偶然,在下觉得,其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供需不平衡。近年来,中国博士生数量持续增加。2023年,博士毕业生人数达到8.71万,但科研和高校领域的岗位增长却相对缓慢,供需失衡导致博士生竞争加剧。此外,企业对博士的需求有限,部分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特定岗位,导致博士生就业范围受限。2、高薪预期与招聘成本矛盾。博士生通常对薪资和岗位质量有较高的期待,但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企业尤其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上手的中低学历毕业生,而博士毕业生因薪资预期较高,反而被排除在外。3、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部分博士的研究方向过于细分,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例如,哲学博士的就业去向受限于学科特性,而管理学博士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在实践能力和行业适配度方面可能不如本科生和硕士生。4、个人就业目标过于狭窄。博士生倾向于选择高校、科研机构等传统学术岗位,而这些领域的岗位数量有限。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岗位远少于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这种供需矛盾使得部分博士毕业生不得不在就业期望和实际选择之间挣扎。
读博士,还值吗?
博士就业难并不意味着读博士无价值,而是提示高校、政府和企业需要协同努力,优化博士生的培养和就业支持体系。对高校来说,应积极鼓励博士生探索非学术领域的职业机会。例如,企业研发、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领域对高水平研究能力的需求正在增加。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习机会,博士生可以在毕业前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博士阶段的职业规划应从早期介入,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讲座、招聘会以及校友分享等方式,帮助博士生明确就业目标。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高校还可提供定制化的就业辅导,指导博士生调整期望,适应市场需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博士毕业生,例如税收减免、科研经费补贴等。同时,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支持他们参与企业项目和创新研究,从而提升博士毕业生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博士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调整心态,降低对薪资和岗位质量的过高期待。灵活的职业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职场,同时积累经验和资源,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ndy 数据|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