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情牵百姓家丨四川昭觉三河村吉好也求一家:旧貌换新颜,未来有更好光景

政务   2025-02-03 14:15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来到老百姓的家里,唠家常、问冷暖、送祝福。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新春足迹,感悟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两个多小时,从西昌市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人们曾这样形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山峰高耸,河谷深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孕育了灿烂的彝族文化,代代传颂着长征中的结盟传奇。但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这里曾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特别关注凉山的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2月11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来到大凉山深处,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来家看望慰问的场景,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吉好也求一家仍历历在目。“总书记很亲切,主动提出和我们合影。”吉好也求回忆道,“总书记说,他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希望我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和鼓励,温暖了大凉山的彝族人。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脱贫。至此,四川省88个贫困县“清零”,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


脱贫路上,是凉山每一个贫困家庭的旧貌换新颜。吉好也求一家三代七口过上了新生活,也越来越有干劲儿,要为更好的日子奋斗。“如今,我们住进了漂亮的新房子,学会了新技能,收入翻了好几倍,孩子们也都上学啦!我们都希望总书记能再回来看看,看看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想给总书记讲讲我们一家人,每个人如何努力实现更好的生活。”吉好也求说。

有了新房新路


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驱车,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了三河村。道路依旧蜿蜒,却平坦畅通,不再颠簸。路,一直通到吉好也求的家门口。


吉好也求每次走在家门口的柏油新路上,心中都会泛起阵阵期许。


“有新路啦,现在房门也高了。”吉好也求说,当年,他在村口迎接习近平总书记,遥望总书记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土坡坡上走来,而低矮的土房门还得让习近平总书记弯腰进入的场景,一直让他很内疚。“如果总书记再来,就不用再爬土路,不用再弯腰进家了。”


习近平总书记到家时那些暖心的细节,让吉好也求念念不忘。他回忆道:“总书记进家后,和院子里的家人们打招呼,还摸了摸孩子们的脸蛋,询问我们养了几头猪、自己吃还是卖掉,是否通了水电,听我家女儿吉好有果唱歌,并带头鼓掌。”


吉好也求所在的三河村,是凉山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地处平均海拔2520米的高寒山区,2013年,全村355户16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1户789人。村子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5.97%。


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时曾进入的吉好也求的家,也是当年凉山彝族百姓居住的房屋模样——土路、土墙、土地面,院子里养着猪、牛,一家人挤在一个没有窗户的狭小屋子里。


吉好也求家的土房子是他结婚时修建的,习近平总书记来时,他们一家已在土屋居住了18年。除了土屋,崎岖的土山路更是让村民们曾有着“走不尽”的酸楚。


“感觉我们走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回忆,当年,村民每十日到乡里赶集,鸡未鸣就得出发,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才走得回来。


于是,2018年,在火塘边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说要“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解决他们交通出行的难题”时,洛古有格感觉“简直是说到了心坎儿上,暖进了心窝里”。


2018年,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启动,规划出了9个安置点。2019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河村一周年之际,吉好也求一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夯土房,踏着平整的大道,搬进了黄墙灰瓦、水泥地面的四室一厅,还带有一个大院子的新房。新房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房屋中统一配备了床、沙发和柜子等家具,并有村干部、志愿者手把手教村民如何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如何布置新房等。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吉好也求家中看望,听10岁小女孩吉好有果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洛古有格介绍,至2020年5月,三河村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道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如今去镇上,村民可以乘坐班车,10分钟就到。”


相关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战中,凉山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4万户35.32万人,是四川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主战场。面对凉山高寒地区霜冻期长、雨季等各种困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四川仍旧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2020年6月21日,凉山最后一个安置区建成分房;10月,凉山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截至当年10月,凉山实现了全州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两个100%”目标,乡镇、建制村客运通达率分别达到97.8%和98.4%。

有了新产业新技能


如今走进吉好也求家,院子里整齐地晾晒着一家人的衣服、鞋子。客厅里,沙发上铺着干净的碎花小布,茶几上摆着水果,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还有孩子们获得的各种奖状。“原来一家人做饭、睡觉都在一个屋子里,现在娃儿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吉好也求说。


不仅如此,院子里还空出一间房,吉好也求便利用这间房开了村里第一个小卖部。“原来,人们买东西难得很,要走到乡里去,当时就想村里要有一个小卖部多好。”


吉好也求家的小卖部里,货架上摆着各种饮料、零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小卖部里缺什么货了,或者村民们需要什么,吉好也求一通电话打到县里的配送点,不到半天时间,货品就能送到。“小卖部每年能挣3万多元。”吉好也求说。


搬进了新房子,家里经常来客人,吉好也求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喜欢和客人们聊自己的新生活,算自己的年收入。“土地流转每年1万多元,养了9头猪,还有牛和鸡,公益岗位工资和打工,骑小三轮车做运输,2020年年收入11万元,2021年还要涨。”吉好也求一项一项计算着说,“原来都不算账,就一点儿土豆、玉米,一年几千元。”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说,“新房子让村民们对生活有了盼头、有了信心,干劲儿十足地发展新产业,脱贫奔好日子。”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在凉山更加细致地提出“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为三河村村民和凉山彝族同胞指明了好日子的方向。


如吉好也求家一样,三河村村民过去没有像样的产业,土豆、荞麦是主要物产。为了发展起让群众能持续增收的种植、养殖业,三河村时时以“适合当地生态条件”为导向,调查研究,保留了村庄特色养殖品种并予以发展,引进了效益高的养殖、种植项目予以培育。


“本土乌金猪,是仅乌蒙山区和金沙江才有的特色品种,村民对其养殖熟练,且不愁卖,我们予以了保留。”洛古有格介绍道。村里还将原有的黄牛品种,换成了西门塔尔牛。“这种牛繁殖力强、个头儿大、性格温顺,在全国的需求量也大,更适合我们养殖。”


“发展特色猪、牛养殖,当年就见收益,增加村民收入。从土地中要收益,则能让村民未来收入稳稳再翻番。”李凯介绍,养殖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方式,已帮助贫困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种植则采取“支部+合作社”先行先试,流转土地1300余亩,订单式因地制宜种植云木香、冬桃和花椒等特色产业,带动全村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170亩。“1000亩的云木香中药材,2022年就能摘收,预计能收入100多万元。2年到3年后,能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原来冬季是农闲时节,吉好也求常常和村民们坐在墙角晒太阳,如今,一年四季似乎都少有这样的“休闲”,除了经营小卖部和养猪、牛,他还常去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务工。原来他务工是搬砖干苦力,现在他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夜校,学会了砌砖技术,收入又翻了番,一日又能有250元的收入。


李凯介绍,三河村还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两免三补”(免体检费、交通费,补助体检期间食宿费、上岗途中生活费、稳岗就业补助等),鼓励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同时举办了多期建筑、厨师、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民劳动技能提升就业培训,“给村民们添点儿硬本事”。


2020年,三河村全村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1245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而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经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2020年11月17日,凉山全州实现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有了新生活新规划 


“以前,只会砍坨坨肉(当地美食)吃,参加了厨师培训后,学会了炒回锅肉和其他菜品,现在天天吃炒菜。”吉好也求的爱人马海子呷,对于新生活也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每一天,不只吉好也求不得闲,她也很忙碌。“早上,先洗漱,然后去喂猪、放牛、工作。”马海子呷说,吉好也求是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收入700元,她则在村里当清洁工,每个月收入550元。有时候,她会和吉好也求一起去工地上务工当帮手。最近,她还常去村里的种植基地务工,每月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平日里,马海子呷也在经营小卖部,并学会了如何用微信收钱。这几年,妇联在村里组建了妇女互助队、妇女卫生健康宣传队和达体舞队。她跟着队伍学会了如何收拾新家,除了在沙发上铺上布,她还专门做了一块大小合宜的花布,盖在电视机上。马海子呷每天将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他们家还曾被评为“洁美家庭”。


最让马海子呷感到幸福的事是,以前自己没有上过学,但她的孩子们全都上学了。


“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的这一良方,为凉山每一个家庭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在吉好也求的大女儿吉好有作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良方“改变了凉山女孩的命运”。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吉好有作辍学,在千里之外打工。她只想着挣钱补贴家用,到年纪就嫁人生子,没有想过还有其他出路。


2019年,吉好有作回到了新家并重新回到了课堂。在新家里,她在自己小屋书桌前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白纸条,上面清晰地写着“奋斗”两个字。如今,已在位于成都的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学习空乘专业的吉好有作,不仅走出了大山,未来还有可能飞上蓝天。


2020年8月,吉好也求一家在家中展示他们获得的荣誉。(《中国妇女报》记者任然 摄)

吉好有作的妹妹吉好有果,以往还有点儿羞涩,现在活泼开朗,爱唱歌的她不仅走上了县、州各类舞台,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2021年,12岁的吉好有果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歌唱家”。


在凉山,“控辍保学”曾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面临的最严峻问题。2019年,凉山采取学籍信息筛选、乡镇全覆盖核查、派出所户籍比对等办法,核实全州有6万多名辍学学生,约占同期全国辍学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2万多人。到2020年5月20日,这些数字已全部清零。


除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马海子呷也有了自己的期待。她听说村里要开展彝绣培训,想重拾自己的彝绣技艺,为家里再增加一份收入。看着村里络绎不绝的游客,吉好也求也有了新想法,他想再学习更多的技能,开村里第一家烧烤店。


有了未来振兴“路” 


“三河村也有了新规划,有了一条通向振兴的‘路’。”李凯说。


在中国共产党昭觉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昭觉县提出了“跑出‘加速度’,建设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后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目标,将昭觉打造成文旅之城是其中的重要规划之一。


李凯介绍,未来将建设一条包括三河村在内的文旅环线:“从西昌出发,先到达昭觉县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然后是火普村、三河村,再是涪昭产业园、县城集中安置点以及悬崖村等。”


火普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凉山时走访的另一个村庄。目前,火普村和三河村之间正在打通修路。“路修好后,不仅节约了两村来往的时间,沿途还规划了多个产业带。”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给三河村开出“乡村旅游也可以发展起来”的良方,成为三河村乡村振兴的未来大业。李凯介绍,这几年,三河村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在新村建设了包括酒店、餐厅、村史馆等在内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如今,紧扣昭觉县打造文旅之城的目标,继续挖掘村庄优势资源,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学习提升服务管理经验。“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大家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的梦想。”


本文节选自《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



来源/《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刘昱卓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官方微信,反映女性心声、回应女性诉求、维护女性权益、服务女性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