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来到老百姓的家里,唠家常、问冷暖、送祝福。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新春足迹,感悟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送去党中央的新春祝福和亲切关怀。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来到井冈山市神山村,视察村党支部,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看望慰问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一家和村里的贫困户。
“忘不了!这辈子都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那么忙,还能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与大家一起过小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大喜事!”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的那一幕,左秀发仍然很激动。
2016年2月2日,对神山村来说,是个大日子。那时,通往村子的山路还很狭窄,加上连日的雨夹雪,十分湿滑。习近平总书记乘车辗转来到黄洋界脚下的这个小山村。
井冈红神山茶基地。
这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正是南方的小年,小山村一派喜庆气氛。左秀发一家正和邻居们一起准备年货,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进了左家院子。看到大家忙着打糍粑,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咱们一起打,好吗?”
“总书记足足打了十几下,他还风趣地说可以锻炼身体。整个过程,我激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当时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的村民李宗吾说。
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左家的竹制品加工间,一台全自动雕刻机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他询问了机器的运转情况。左秀发的大儿子左香云随即打开电脑,发送设计图纸给机器,进行现场演示。
“竹子做茶叶罐很好,本来就是绿色的,装茶叶有竹子的清香。”习近平总书记一边拿起茶叶罐,一边问道,“销售情况如何,主要卖到哪儿?”
“卖得还不错,主要通过电商销售。”左香云回答。
回想那一幕,左香云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当时问得特别仔细,对我们农民生产致富的事,关心到家了。”
左香云悄悄地告诉记者:“这之后,同款茶叶罐的销售就越来越火爆了。”
临走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左秀发的孙辈送上了装满文具和玩具的新书包,叮嘱孩子们好好学习。听说左家年后要改造房子,他还祝愿全家早日住上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那一年冬天,神山村格外冷,但神山村村民却感觉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每家每户都在合计,如何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人撸起袖子加油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左家更是不甘人后。左香云和父亲左秀发、母亲彭冬莲、妻子胡艳霞、弟弟左春仁一起商量,全家总动员办起了农家乐,还把自家的竹制品、手工艺品升级为文创产品。
在左家门前,一个石臼、两个木杵、一大团糯米饭,引来一拨拨游客争相尝试。体验打糍粑,已是神山村的一项增收之道。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左香云这样向记者概括小山村的美好生活。一个山里娃,走进了国家最高议事殿堂,这是中国式民主的最真实写照。
生活越过越甜的左家,没有忘记村里还有一些困难的乡亲。2016年年底,村里准备再次评审低保户,左秀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家庭会议。
“大家一起算算,不要遮遮掩掩,看看一年到底收入多少。”老人严肃地说。这位红军小号手左桂林烈士的孙子,虽未见过爷爷,但红军后人的身份始终未忘。
“指标要给更困难的人家。”面对村干部递过来的表格,左秀发的答复斩钉截铁。
对左秀发的选择,家里每个人都支持。老区人所认的道理很简单:“总书记来过我们家,我们家样样都得带个头。”
这些年,左家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住在山上,去城里打工;现在是住在城里,回山里工作。”左秀发的大儿媳胡艳霞感慨地说。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她和爱人左香云在城里买了房子,每天一早小两口儿“逆行”回到神山村,开始一天的忙碌。
左秀发一家。
让她开心的还有大儿子中考考进了吉安市重点高中。
“你看,就是那个站在总书记身边穿着红色衣服的少年。”胡艳霞指着墙上的照片对记者说,一脸的自豪。
当年那个对习近平总书记送来的文具爱不释手的少年,一直深受鼓舞和激励。2022年高考的他,定下的目标是“考上985高校”。
“孩子是家里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盼他们今后都有出息。”胡艳霞说。
“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蹚不过的河。心中有梦无难事,酸甜苦辣都是歌……”这首由彭夏英自编的山歌,唱出了一名农村妇女朴实的心里话。
彭夏英曾是神山村里日子过得最苦的女人。神山村是不折不扣的山旮旯,山多地少、交通闭塞。那时候,当地流传最广的话就是:“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
说起脱贫前的心酸往事,彭夏英感慨万千。她回忆说,3双筷子、3个碗、1箩谷子,就是当年结婚时她和丈夫张成德的全部家当。
随着3个孩子渐渐长大,家里的老屋不够住,彭夏英跟丈夫决定在老屋旁新盖一间小房。夫妻俩白天下地、晚上打灯开山,用了整整一年才整出一块平地。好不容易新房盖好了,哪知一场大雨把房子的土坯墙浸湿,不久房子就塌了。
一年的心血加全部积蓄都化为乌有,夫妻俩欲哭无泪。
为了生计,村里当年家家户户都“靠山吃山”,上山砍竹子做竹筷。每天天不亮,彭夏英就和丈夫上山砍毛竹,夫妻俩常常被马蜂蜇得鼻青脸肿。筷子做好后,还得挑到山外去卖。
生活的磨难接踵而至。1992年,丈夫意外摔伤落下残疾;又过了几年,彭夏英在砍毛竹时摔伤被送到医院急救,做了一场大手术。因病致贫的一家子,日子过得更加辛苦。
习近平总书记在神山村深情地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彭夏英家,一言一语,亲切关怀。彭夏英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总书记来到家里做客,给我送来慰问和鼓励。”
在彭夏英家,习近平总书记一间一间屋子察看,坐下来同夫妇俩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
彭夏英准备了热气腾腾的米果请习近平总书记品尝。“当时,我发自内心地说,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
彭夏英说自己“当时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有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心中有梦”的彭夏英一步步过上了幸福生活;也是这样的好政策,激发了更多山乡妇女为生活奋斗、为人生追梦。
“我不想当贫困户,贫困户的小孩找对象都难。”彭夏英骨子里有着一股倔强的劲头,趁着乡村游热潮,她开起了神山村第一家农家乐,兼卖笋干等土特产,如今还发展成了民宿。因为勤劳、诚信,客人络绎不绝,大家吃得好、住得好,纷纷点赞她是井冈山的“最美厨娘”。
“现在的政策好呀,只要肯干,吃穿肯定不愁。”彭夏英说。吃过苦的人懂得感恩,她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她认准一个道理:“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扶养我们。”
如今,曾让彭夏英最为焦虑的大儿子的婚事已经办妥了,小儿子也跟着她操持起自家民宿的生意,一家人的日子温馨又和美。
彭夏英还一直珍藏着一张“登机牌”。这是她飞往北京领取“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留念,也是她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的“凭据”。
“以前口袋里没钱,出门都是奢望。”如今,彭夏英不仅自己富了,还积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现在,坐车、坐飞机都不是新鲜事了,村里人自己买的车就有几十辆,出山进山,想走就走。”彭夏英的言语里透着自豪。
在精准扶贫中,神山村所在的老区井冈山市创造出“红蓝黄”精准识别模式(贫困程度最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定为红卡户;贫困程度相对较浅,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群众定为蓝卡户;2014年已经脱贫的贫困群众定为黄卡户。针对不同等级扶贫政策有所区别),织就细密的脱贫保障网,于2017年年初率先宣布脱贫摘帽,成为中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正是这样一个好时代,给了彭夏英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年,彭夏英陆续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人生舞台越来越大,干劲儿也越来越足,许多回头客说“彭大姐越来越年轻了”。
从深居大山到追梦人生,神山村的“彭夏英”们笃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之后,她们正以老区人的自信与自强,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在神山村的村委会里,一直滚动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那次到江西视察的新闻。
新闻中,神山村当年75岁的老支书彭水生激动地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说:“总书记真是我们的好领导,您那么远到我们这里来,这是我们的福气,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福气。你呀,不错嘞!”
说完,老支书向习近平总书记竖起了大拇指,围观的村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欢声笑语久久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右手紧紧握着老人家的手,左手轻拍他的手背,也开心地笑了。
这一幕正是“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最生动细节。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村党支部时,一边看规划、看簿册、看记录,一边详细询问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希望村里一班人继续努力,团结带领乡亲们把村里的事办好。
这些年,神山村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帮扶下,赓续红色血脉,拿出了当年闹革命的劲头抓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神山村越来越有了神气劲。
最显眼的变化就是人丁越来越兴旺。前些年,神山村人离乡在外,四处讨生活,常年在村的仅30余人。2016年春节,外出村民都返乡过年。彭水生的儿子彭小华和妻子决定,这回不走了,就在家乡创业。
“过去也创业,养过娃娃鱼、竹鼠、山羊,跑过班车、开过店。最难的时候,到河里挑沙子卖。”回首过去,彭小华感触良多,“失败一次,就换一个从头再来,只想走出一条路。”
彭小华会养蜜蜂,可头几年忙于生计,照顾不周,20箱蜜蜂越养越少,最后只剩5箱。返乡后,彭小华有时间、有精力,2018年把规模扩大到40箱,不仅卖蜂蜜,还卖蜂种,一年下来,收入很是可观。
因人因户施策,致富机会越来越多,让神山村越来越有吸引力。这几年,先后有100多名年轻人从外面回到神山村创业。
产业让钱袋子鼓起来——
当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按照“一户一亩茶竹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的“四个一”方式推进产业扶贫,成立了黄桃、茶叶两个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黄桃460亩、茶叶200亩。村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劳务佣金等收入。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每户贫困户筹措资金2.2万元入股到黄桃、茶叶合作社,每年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分红。
旅游让大家真正富起来——
神山村距黄洋界景区只有10公里,距茅坪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13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车辆很难开进来。从2016年开始,政府投资,进村道路从3.5米拓宽到6米。与此同时,政府还实施安居扶贫,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邀请建筑规划设计院为每一栋房屋量身定做改造方案。
2017年年初,左香云和几个村民发起成立神山村旅游协会,他担任会长。任务很明确——对内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农家乐配套设施;对外跑市场,提升服务品质和活力。村里还建成红军小道,将附近黄洋界、八角楼等红色景点与神山村连点成线,穿珠成链。
左香云说,现在自己每天需要不断地切换身份。“游客进村,我是讲解村庄变化的讲解员;游客购物,我是热情介绍土特产品的导购员;客人在农家乐用餐,我是系着围裙的服务员……”左香云乐滋滋的讲述,直观地体现着村民们忙碌又甜蜜的生活。
当然,让左香云最得意的,还是被井冈山多家红色教育基地聘为教员,“我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好,能讲好神山村的故事,也能讲出背后的道理”。
在全域旅游大格局下,如今神山村的村民实现了“老表当老板”的转变。经营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开办民宿,以及提供旅游服务成为大家增收致富的可靠路径。
“以前是上山砍毛竹,下田种稻谷;现在是不上山、不种田,坐在家中能挣钱。”老乡们的这句顺口溜很形象。
青山绿水井冈红,神山村神奇不断。如今,神山村接待游客数由2016年的9.8万人次增加到30余万人次,还先后荣获了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记者在村里走着走着,又来到了“著名”的景点——神山村村民“笑脸墙”。
“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段幸福的故事、感恩的故事。”一路陪记者采访的左香云若有所思地说。
来源/《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孙钱斌 刘旭 耿兴敏 王长路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