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感人的一首反战诗,短短28字,抵过万字小说,句句催人泪下
文化
2025-01-24 06:30
山东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胡子雯
每逢朝代更迭,天下风云必动荡,战争频发。
中原军队在猎猎风尘中,与匈奴大军交战,刀光剑影重重,将军被斩于马下。五千身着锦袍的精锐部队,悉数战死在北国疆场之上,无一幸免。当黑夜逐渐来临,回荡着呐喊与痛呼的战场,归于平静。被鲜血染红的河流,淙淙流淌,无人收殓的尸骸,堆积在河岸边,山高水远,再无归家之期。再过几个春秋,他们连白骨都不会剩下,就这样无声地湮灭在历史中。那里气候宜人,芳草萋萋,深闺中的少妇,却难得睡一个好觉。每每午夜梦回,总是看见丈夫的身影,在眼前晃来晃去,而一朝梦醒,才恍然惊觉,原来千里赴疆场的他,还没有归来。
因为他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有威猛的战马可骑,史书的一角得以留名。他不过是黑压压队伍中的一个小兵,就连奔赴战场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着去的。思念就像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明明知道它再发作,却无可奈何。少妇长叹一声,又做起了针线活,寒衣做了一件又一件,始终没人穿。这是晚唐边塞诗人陈陶在《陇西行·其二》中描述的两个场景。一边是鲜血白骨,一边是少妇闺怨,放在一起,真是无处可话的凄凉。一生作诗以平淡见称,《全唐诗》收录其诗两首,《陇西行·其二》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诗人,他实在称不上有名,但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却让他百世留名。上一秒读者还置身于激烈悲壮战争场面中,下一秒就穿过深深庭院,瞥见一个女子寂寥的身影。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也许少年相识,也许一见钟情,怀着对未来的深深期许,结为夫妻,立誓相守一生。那可怜的女子,对于悲剧的发生浑然不知,灾难的降临与满怀期待的等候,刺痛了旁观者的心。他认为,诗是好诗,但前两句实在太拉胯,令人生厌,不免可惜。这句诗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将士们立志驱除鞑虏,怀有保家卫国的志向,为此不惜承受死亡的代价。这就说明,他们的牺牲,不是愚昧的,被迫的,而是由心中的志向所驱使。只是一场战争的开始与结束,成与败,往往不是由这样的“小人物”所能左右的。怀有胜利的希望,却最终失败;怀有团圆的梦想,却最终死别。其二,则是因为它看到了“小人物”,也写活了“小人物”。但我们似乎只记得霍去病、卫青、李广,记得岳飞、韩信。在他们身后,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征夫,却连名字都没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不重要的。但在陈陶这首诗中,我们透过一个丈夫,一个妻子,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因为战争而破碎的家庭。《载酒园诗话又编》中推测:陈陶《陇西行》“五千貂锦丧胡尘”必为李陵事所作。汉武欲使是匈奴兵毋得专向贰师,故令陵旁挠之。一念之动,杀五千人。汉武帝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突袭匈奴,李陵奉命带五千精锐吸引火力,分散匈奴兵力,遭到八万胡军围剿,全军覆没。对于统治者来说,这只是一种战术,但对于“五千貂锦”而言,则是人生的终点。陈陶以汉讥唐,全诗未却对此事有一字评价,却于闺情上大动笔墨,更显深厚。世人盛赞诗圣杜甫,为民发声,以诗写史,在诗词君看来,这首《陇西行》,又未尝不是如此呢?
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我们都是可有可无的水滴与沙砾,但正是无数的水滴与沙砾,才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河流。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