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我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持续放大“小田变大田”改革效应
用工业化思维打造优质稻米等区域全产业链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活力不断激发
眼下,正值秋收秋种农忙时节。11月5日,在便仓镇金陈村的高标准农田上,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稻、脱粒、装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空气中弥漫着秸秆被切断后散发的清香,隆隆的机械声唱出丰收的喜悦。
“今年水稻亩均产量预计达到1300斤。”望着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在被压弯的秸秆上随风摇曳,该村一组村民、种粮大户陈凤群的脸上满是笑容。前几年,看到我区乡村振兴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他果断在流转土地上成片种植稻麦,几年来经营态势良好,规模也逐渐扩增到340亩。
“以前村里的土地细碎化、分散化,农户的承包地东一块、西一块,大小不一,耕作不方便,大型农机施展不开。”金陈村党支部书记黄传根站在田边,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感慨道,“现在是高标准农田,农机进得来,粮食运得出,省时又省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近年来,我区积极践行“藏粮于地”战略,全力打造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农田质量,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今年我区21.5万亩水稻产量预计达3.57亿斤。
“我们结合‘小田变大田’改革,优选适合我区的优质、稳产、综合抗性强的稻米品种,配套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措施,开展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推广机械化种植,实现农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路面硬质化,促进稻米种植标准化,保证了粮食稳产保供。”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11月1日,新兴镇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中心内,粮仓通风良好。新收的稻谷,将在这里入库。
近年来,我区聚焦粮食生产中设施农用地分散零碎、粮食服务能力分布不均等问题,以覆盖2万亩为标准的服务范围为依据,大力探索设施农用地集约化供给制度。通过精心编制全区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中心点位布置图,高水平规划布局了一批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同时,通过实施“进出平衡”措施,整合出了7块配套设施用地,进一步优化了设施农用地使用的效率和灵活性,从而为种粮大户、个体农户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更为优质、完善的配套服务。
智能大米生产流水线上,一粒粒稻谷经过旋振筛、谷糙分离机、碾米机、抛光机、色选机等多道工序后,变成洁白如玉的大米,分袋包装后,便运往各大超市供市民选购。这是位于南洋镇的丰溢良之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场景。
“我们不断加强稻米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目前与永辉超市达成的大米订单已超过2000吨,并销往南京、昆山、上海等地,深受当地市民喜爱。”丰溢良之泉负责人孙靖宇介绍,产品进入超市,不仅能提升“良之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关键的是,超市价格往往作为市场标杆,有助于引领外围市场,实现优质优价。
编辑:刘巧
制作:郑雅 奚胜楠
复审:李冬冬
审发:卜以勇
监制: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