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通知
50天寒假英语训练营开启啦,欢迎报名~
详情可见次条文章
客厅里的有一个杯子,厨房里有一个碗,两个固体各自安静的待着,如无人为搬运,它们不会相遇。
然而,如果厨房里的水管爆裂,开始往地板上漏水,那么厨房里的水堆积了一阵子后,就会自动向客厅里流去。
这是液体与固体的属性区别。
那么,人心的属性,到底类似于固体还是液体?
尤其在一个家庭内部,父母和子女之间,底层的潜意识到底是类似于固体的,各自固定、割裂,还是类似于液体的,相互流动交融?
你会产生一个本能的猜测:父母内心与子女的内心,相互间或许有一些未知的深刻联系。
然而很多人的猜测停留在了意识的表层理解,他们会想到,父母对子女的言行、教养模式,会对子女产生影响——这是常规教育学的范畴。比如,如果父母对子女打压辱骂,会造成子女的自卑、敏感。但如果父母并未对子女打压辱骂,子女依然自卑敏感,这又该做何解呢?
我要说的,并不是表层意识的教育学传递逻辑,而是潜意识的直接流动。
家庭如同一张网,所有成员都在其中,潜意识状态会在成员间以某种规律相互影响,如同水的流淌——这是许多心理学门派都曾注意到的现象。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对此特点尤为看重,以此为根基开创了“家庭系统排列”的治疗流派。他认为心灵如水流,心灵里的创伤、堆积的负面情绪等,会像水一样在网中流淌传递,并且常常向家庭成员中的弱势方向流去,因此心灵的疗愈,最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家庭排列系统创始人:海灵格
海灵格本人是个实足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和钻研者,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能看到《道德经》思想的影子。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对这种人心的流动有深刻的认知。家庭成员间的潜意识流动,只是更广泛的人心联系的一个局部表现。
个案
刘承耀之父
我点点头:“这是你的惯性模式。”
他微微一愣,不再说话,等我继续。
他的心智状态很明显,然而我给了他一个选项:“你是想要我用语言直接告诉你答案,还是想要自己看到并形成洞见?”
他略做思考道:“我想要先自己看见。如果看不见、理解不了,再请叶老师给我说透吧。”
隐秘之门开启。
他的大脑中出现一个场景,一个少年形象的人,衣着简朴,背着一个大背篓,背篓里都是大石头。他背着沉重的石头,一步步的向山顶爬去。
“他在造山。”他眼睛紧闭,直觉道。
这座山,高耸,陡峭,乱石嶙峋。少年不断把石头往山顶堆砌,于是石头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陡峭。而随着石头山越来越陡峭,他再次爬山、向山顶运送石头的举动就变得更加艰难。他咬着牙,顶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继续攀爬着。
肩膀已经酸痛,衣服磨破,皮开肉绽流着血。然而这些挡不住少年的志向,少年要造一座最高最大的山。
他旁观着少年的顽强意志与造山过程,流露出欣喜和赞赏。“我感觉他很有志向……”
“再看。”
他愣住,然后陷入安静,继续观察着。
许久之后,他终于觉察到异常。“感觉他有点机械,好像没有灵气,眼神是空洞的……旁观久了,会产生一个疑惑——他为什么要执着于造这么大的一座山?”
我问:“如果不造山会怎么样?”
他仔细感知着,然后道:“如果不去造这座山,少年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恐慌……实际上他造山的时候也是焦虑恐慌的,但如果停下来,他的焦虑就会更强烈……”
他突然插道:“我感觉这个少年就像我儿子,他做完咨询后,跟我说过他内心的那种焦虑,我感觉和这个少年的焦虑很像啊!就是一种奇特的感觉,我好像能把他们的情绪联系起来……”
“我感觉这个少年很可怜,他机械的搬运着,焦虑与恐慌着,背负着沉重的石头……如果没有让我亲眼以场景的形式看到,我恐怕无法觉察到他的痛苦。我日常对儿子的关注确实太少了,对他的期望也太高了——或许他的焦虑与恐慌,就源于我对他的期望太高了吧?就像这个少年,在造这么高的一座山,明显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快乐的……”
“叶老师,这是个关于我儿子的隐喻画面吧?我不知道您是怎么让我看到这个画面的。我现在很相信你的心智理论了,人的潜意识,真的不是以常规方式运作的,虽然我这几年没有对儿子提很高的要求,但我自己内心知道,我从小就对他要求很高,这几年也只是太失望了而没有说出口,但我心里的高要求、高期待一直都在。没想到,未曾说出口的要求,竟然也会影响着他,直接从潜意识层面上给他带来焦虑……”
他喃喃自语着,心灵感悟和慨叹了好一阵,终于停了下来。
于是——
“错了。”我淡淡说道。
“这个少年,是你自己。”
“什么?!”他惊呆了,满脸不可置信,许久不曾开口。
终于,到了揭秘的时候。
第三层
更深的真相
“这个造山少年就是你自己,那些焦虑、恐慌、压力、痛苦,都是你的。志向远大的是你,机械空洞的是你,迷茫痛苦的也是你。你儿子的问题,只是你状态的延伸而已。
家庭成员间有一张心灵之网,潜意识状态如同水流,会在网中流淌漫延,并且常常向弱势方流去。爱会流淌,从上往下滋养弱者;焦虑、恐惧如同污水一样,也会传递给你的孩子。你可以理解为,他被动承接并表达了你的情绪。
高压,焦虑,乃至恐慌和自卑,是你潜意识深藏的状态,是你最中心的人生模式。”
金融精英,资产数亿,他完全不认为他有任何的自卑。“怎么可能?你说我自卑?我……”他想要反驳我,然而突然收住了口,陷入沉思。
“恐慌和自卑先不说,先来看看你的高压和焦虑。你也看过我的文章,部分了解我的心智理论,那么回忆一下,你的整个人生中,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高压模式?并且,都是你自己选择的高压。”
他开始回忆,一样样低声细数他的命运轨迹。
高压的初中,因为他自己想要考当地最好的高中。
高压的高中,因为他自己想要考优秀的大学,走出落后的县城。
高压的大学,因为他的同学太优秀了,他必须带着焦虑拼命追赶。
高压的工作,因为他的同事都是学历更高的人才,他必须更加刻苦努力,不断成长学习。
甚至专业和工作的选择上,他都在不自觉中,选择了金融投资,这种精神压力极大的工作。这不是报专业的偶然,而是潜意识里的明确偏好。
……
“乃至于,你的几乎所有资产全都是配置的高风险资产,低风险的房产、债权你无意识的就直接放弃了,自动选择了股票、创业股权、期权等资产。”
他震惊的抬起头看着我。
“不用紧张,我并不会去调查你的私人资产,这是基于你心智模式的一种推测。你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高压状态,你会不由自主的偏好哪些令你压力巨大的资产。这是潜意识为你选择的命运固定轨迹。”
他沉吟了许久。“是的,我的资产基本全都是风险资产。”
他尴尬的笑了几声。“资产到了一定规模后,一定会强调均衡配置,一半以上要配置低风险的现金、国债,和相对低风险的房产。这是金融行业的常识,别说我这个级别了,哪怕是工作几年的小年轻都知道的。而且我自己还做一些高净值投资者教育工作,给人家讲课,也会强调均衡配置……但谁能想到,我自己的资产全是高风险资产?”
“我没有配置任何债券,只有一套房产,占我的资产不足10%。曾经也计划过多配置几套房产,但总是不自觉的就放弃计划了,好像总会有莫名其妙的理由,觉得万一房子跌了呢?万一房子烂尾了呢?万一质量不好呢?其实理性分析,这些理由都不成立,但好像就是自己主动屏蔽了这些选项。”
“这么多的风险资产,我自己也经常压力很大,但又会莫名其妙的给自己找理由,说这个期权应该能兑现的,评估过风险了,应该没问题的……有几次想改,也是莫名其妙的改不了,要么忘记了,要么忽然想法就变了,直到现在手上的风险资产越堆积越多,都不好处理了……”
一阵诉说后,他终于意识到,许多年来,自己一直沉浸、陷落于这样的高压人生模式当中,未曾更改。
而他的儿子则承接了他的高压焦虑,以及帮他实现了他隐藏而未被实现的愿望——太累了,想要躺下休息。
本该休息、降低压力的是他,但潜意识上的卡顿执着让他僵化了,变成了那个眼神空洞,只知道硬扛着压力、不断堆积高山的少年形象。他的儿子,刘承耀,则在承接了他的焦虑之后,又通过完全不学习的形式,代替他实现了愿望。这就是家庭内的心理能量的流淌与转化。
“所以,你儿子会特别的宠爱他弟弟。因为他从你们夫妻两人身上承接了太多压力,而多年来,家庭中唯一不给他压力的,就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由于你们作为父母的高压状态,弟弟成了他唯一的宣泄口,他把大多数的轻松、惬意,以及温暖的爱,都给了弟弟。”
“顺便一提,虽然你没有说,但你爱人和你的关系并不和睦,也与此有关。”
他又愣住了:“我爱人跟你说了我们的关系问题?”
“并没有。这是基于心智规律的判断。”我平静道。“你们夫妻两人都有类似的高压焦虑模式,而两个高压焦虑的人,是很难融洽的进行情感交流的。”
“但是我们吵架并不多啊?没有明显矛盾的。近几年吵架也是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两个自己的问题基本不吵架的。”他提出疑问。
“让你们不吵架的是什么?是融洽如鱼水的情感吗?不。你们夫妻两个的关系,靠的是高教育、高认知、高素质所散发出的礼节、责任感和道德感来维持。”
他又呆滞了许久,缓缓道:“有几个朋友曾经说过,我跟我爱人的关系,非常的‘相敬如宾’……其实我也一直感觉我们夫妻的感情,有点奇怪,就好像明明相互很欣赏,但却不亲近,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感觉。”
这个家,就像个友好的酒会、社交场合,保持着礼貌和责任。
直到一个不社交、不礼节,只用本能的爱和情绪来表达的人——儿子刘承耀——加入了这个酒会,并闹得鸡犬不宁。
这一系列的咨询,是儿子刘承耀自己的救赎,也是父亲卸下高压、重新塑造自己和这个家庭的机缘。
使用特殊的技巧,我牵引着他进行画面跳转,一闪眼看到了少年的过往:
贫穷的家庭,遭人奚落嘲讽的童年,看不到出路的小县城里,闲散晃荡的成年人聚堆打牌搓麻将。少年人看着牌桌上自己污言秽语的亲戚,充满了迷茫和自卑,并对这样的人生前景感到恐慌不安。
然后他想,绝不允许自己过这样的人生。
他要为自己谋出路,他要不断成长。
为了不断成长,他给自己施加高压。压力让他成长。
又到了新的环境,新的高中,新的大学,新的职场——每每上升一个台阶,难度就更大了,而他继续通过给自己施加高压来逼迫自己的成长。多年来,他习惯了如此,仿佛压力已经不是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
因为自卑与恐慌而选择了高压,高压必然比随着强烈的焦虑,他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强硬的命运轨迹。直到这坚硬压力高到变形,挤压到了家庭这个本该温润如水的地方。
然后他选择遇到了我,在儿子咨询的交流环节里,选择了那个答案。那不是关于儿子的答案,那是关于他自己的答案。
告别了,与那个曾经自卑与恐慌的少年。他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作为金融精英,早已超额完成了当年愿望。
停息了,那不断攀爬的脚步。
放下了,那沉重的高山之石。
灵动与闪亮的光芒回归少年之眼,伤口愈合,肢体舒缓。
然后诸象流转,最终我带着他的心智来到了一处海边沙滩。
“就这里了吧。”他躺在沙滩椅上,看着远处的海面,伸了个懒腰,打了个深深的哈欠。
他的身后忽然出现儿童,开心的欢笑奔跑,再无焦虑。
购课请联系助理微信:yexiuzhuli001
进击之心
扫码学习
深度学习策略小学班
扫码学习
深度学习策略初中班
扫码学习
深度学习策略初升高班
扫码学习
深度学习策略高中班
扫码学习
中学生语文素养课
扫码学习
洞察课
扫码学习
洞察人性,推算利益,驱动世界,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