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一个国家强行封锁先进的生产力,能否保留其技术的领先优势呢?答案是不行。
在当代世界的沟通效率下是很难进行技术封锁的。如果技术封锁有效的话,核武器就不应该从美国扩散到苏联,如果连核武器这种需要特殊原材料和牵涉人员有限的国家保密技术都无法封锁,那么如今的芯片、人工智能等民用技术更加无法封锁,因为其所涉及的原材料更加开放而参与人员更加广泛。
技术封锁中保密最高等级的往往就是军事技术的封锁。在二战后的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大肆迫害左翼人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麦卡锡运动:麦卡锡运动又称呼为美国版的清洗运动,1945年美国将“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改为常设机构,并以泄露国家机密、通苏等罪名进行诬陷、调查并逮捕,期间大量的社会名流及科学家受到迫害,甚至连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深受其害。
正是在这期间,钱学森在内的许多华裔科学家也受到了极大的无辜迫害,最终这推动了火箭导弹等重量级国防军事技术向中国的流动,于是中国获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器。而二战期间,也正是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导致了爱因斯坦等德国犹太裔科学家向美国的迁徙,最终使得核物理工业脱离了其诞生地欧洲而成为了美国的利器。
如今的美国也在搞新型的排华运动,这对于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芯片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很有帮助。犹太人被迫害是因为犹太人在当时没有祖国,而华人自古以来就是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每个华人的根都在中国。中国又恰好是一个纵横千万里,绵延五千年的超级人类组织实体。
在今天,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意味着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666个工业门类中国都有,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以一国之力满足了全世界的工业品需求。
在前几年我国的钢管和化肥(可用作制作炸药)的出口量激增,原来是被用作了某些交战地区的武器,更不用说华强北的电子器械和大疆的无人机,可以说中国的民用工业品就已经满足了绝大部分地区的军事需求。而中国由于比较特殊的县级竞争制,使得一些乡镇企业就可以在某些领域覆盖世界的需求。这还只是自发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果,而在高铁、特高压电网等需要国家力量进行推动的产业上,中国更是集百家之长,有效地组织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建设体系,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数4.2万公里,占全世界一半以上。这些技术并不都是原产于中国,但最后都在中国完成了升华,成为了中国的技术力量。向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实际上除了促使其完成被封锁行业的国产化以外别无用处。
美国在光刻机、芯片等领域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和贸易的封锁,这实际上是帮着我们在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上实现彻底的国产化。因为对新中国的技术发展造成最大损失的,不是技术封锁——在几十年前他们就封锁过了,结果帮中国封锁出了两弹一星,甚至中国氢弹的“于敏型”还领先于世界。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对中国的技术力量造成最大损失的,恰恰是外贸的利润衍生出的“造不如买”的惰性,运10下马、倪光南黯然退场,微软的盗版windows系统占领中国,这些才是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超额的贸易利润消解了生产创造的志气,是国际巨头的资本优势击溃了本土稚嫩的技术企业。所以中国发展得好的行业,恰恰是被始终封锁的军工行业。不管是核武还是导弹、登月还是航母、太空探测还是跨海基建,都是不能买,买不到的,也幸好买不到,那就迟早会让我们自主突破。
尤其是军工领域,更是盛行:美国负责做PPT,中国负责实现的模式,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国率先生产列装;高超音速导弹,中国率先服役;反舰弹道导弹、电磁炮等一系列未来武器,中国都实现了自主研发。这些曾经只在美国的PPT上用来吹牛的东西,最终都在中国手里变成了现实。
所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也是一样,因为从芯片的制造,到算力的匹配,最后再到大数据来训练,这全程都将掌握在中国手中,因为美国对这个全产业链都进行了封锁。人工智能从目前来看,其算法较类似于黑盒,而算力和数据才是关键的竞争力,在这方面的发展上,美国已经竭尽所能地帮中国排除了错误的选项,在中国国内再也不会有“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争论了,在没有了内部掣肘的情况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只会走得更远。
因为资本是追求利润的,只要利润足够大,世界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技术壁垒。而我国恰好能够出得起这个价格,能够对西方的技术领域人才进行“掐尖”,这个实力使我们实际上并不惧怕外部的技术封锁。技术的问题就是钱和配套体系的问题,我们的配套体系没有问题,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品类。而对中国来说,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可以用一国之力,去搏一个产业,那自然是无论哪个产业都很难抵抗中国,德国的高铁、日本的汽车、韩国的手机对此都深表认同。任何的外部技术封锁,最终结果只能是帮助中国完成这一领域的国产化。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顶级高校的学生大量出国,以清北为例其出国的比例就很高,但是为什么中国仍然可以快速发展呢?是因为这些年中国实际上一直把美国当做了人才的筛选基地。既然中国可以买回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国外充分竞争一下呢。平庸的归于沉寂,突出的则人才引进。所以为什么印度人在海外尤其是英美的大公司里混的风生水起,而华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吊打印度人,却在英美连连吃瘪,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顶级华人技术骨干的归宿是中国,而印度人则是把精华留给了英美。一个在海外获得了技术优势的华人人才,可以在中国国内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于美国的可支配资源,并且不受到种族歧视等“隐形天花板”的制约。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出国热的那三十多年,中国的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丝毫不受到影响,这就是因为中国对顶级人才的“掐尖”政策卓有成效,一个顶级人才回来,就会带起一整支队伍,拉起一个领域的产业,这才是真正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优势策略。一方面华夏文明独有的生产环境优于世界的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规则下,钱是万能的,而中国恰好不缺钱,所以就有资格去自由的选取自己心仪的“先进生产力”,中国不但聘的起,而且养得起。如果其他国家想对中国试一试技术封锁,那么他们就要受到自己市场规则的反噬,拦着别人的财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比杀人父母更为严重的“罪行”。所以基于人、财、物三方面的情况,技术封锁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其本质是无效的,而且会起到反效果,即促进中国补齐产业短板,实现技术大发展。
生产规模小的国家,是无法封锁生产规模大的国家的,无论是技术还是其他的贸易都是如此。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是与生产规模成正比的,生产规模越大的国家,则其技术发展的速度越快,而其积累的财富越多。因为生产规模大则意味着技术提升对其收益影响大,所以自然其技术的需求强,而另一方面,生产的规模大,意味配套的工业体系多而且技术实践的空间大,所以也利于技术的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规模大的国家,对于先进的生产力,学得快且出价高,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国际规则下,人家出的价高,这让搞技术的资本家很难拒绝;人家那里做的更好,这让搞贸易的资本家也很难拒绝。在这两个难以拒绝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小的国家来封锁生产规模大的国家就行不通了。
这一点从当年的拿破仑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令”再到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突破了中国的瓷器技术,这些技术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举全欧陆之力也没能封锁住一个小小的英国?这是因为英国在当时有全世界的殖民地,其全球的生产规模远大于拿破仑整合的欧洲大陆,所以在封锁令下,走私普通英国商品就可以获得堪比贩毒的利润率,这让全欧洲都站在了拿破仑的对立面。而中国的瓷器技术在很长时间都保持了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但是在工业革命后,中国的生产规模就不再是一家独大了,所以包括瓷器在内的许多技术成果就没法再继续封锁下去,纷纷为西方所掌握。
所以如今的美国在自身生产规模已经急剧萎缩的请况下,想要联合全世界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无异于当年的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对英国实施“大陆封锁令”,只能破坏其内部的联盟关系,并且最终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瓦解。
总结:
1、生产力是可以迁徙的,它会找到最适宜的环境去“落户”;
2、先进生产力与垄断集团势力不兼容,谁能抑制垄断谁才有机会;
3、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谁的规模大谁的生产力发展得好;
4、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能国免疫于所有的技术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