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多巴胺,打拼的内啡肽,孩子的选择

文摘   2025-02-06 20:50   山东  
放寒假的大学生们还没开学,我那些曾经的陪读家长读者们变为大学生家长后,往往和家里的大学生们一起读我的文章。
这不,就有娘俩看了我那篇《看到儿子住的地方后,她号啕大哭》后,孩子自行脑补情节画面后,爆笑。

孩子的妈妈跟我说此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孩子们的想法与父母有着云泥之别,父母觉得孩子可怜,孩子们却觉得父母小题大做,甚至有可能觉得父母有种自我感动式可笑。
我跟孩子妈妈说,你跟孩子说等他毕业漂着的时候就体会到了。

虽然被那孩子“笑”了,我却很开心,因为我觉得这大概可以说明孩子们并不以条件看起来有些寒酸而不开心,反而乐此不疲,比如我儿子就嗷嗷地提前跑回了那蜗居。
父母不就是希望孩子过得开心么。

居室虽小,精神世界却放大了太多,没有过多的思想桎梏,条条框框,还有更多的打拼机会和挑战,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家乡之外漂着。
也有人说回家乡躺平就好,有条件为啥不享受,没苦硬吃。

我想,这就是现在流行的追求“多巴胺”和“内啡肽”的说法了。

躺平的人追求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与即时快感、奖励机制相关的神经递质。它通常在人们获得即时满足(如美食、娱乐、社交媒体点赞)时释放,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小城市摆烂的年轻人,他们可能选择在生活节奏较慢、压力较小的小城市生活,追求轻松、舒适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更注重当下的享受,而非长期的奋斗。
他们可能通过消费、娱乐、社交等方式获得即时满足,这与多巴胺的释放机制相符:
低压力、低竞争,但机会相对较少。
追求即时满足,如休闲娱乐、生活舒适。
倾向于通过轻松的方式获得快乐,而非长期奋斗。

打拼的人追求内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与成就感、满足感和长期幸福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它通常在人们克服挑战、完成目标或经历身体疼痛后释放,带来一种延迟但持久的愉悦感。

大城市漂着的年轻人,他们往往选择在竞争激烈、机会多的大城市打拼,追求事业成功、个人成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种生活方式需要长期的努力、忍耐和自律,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压力和挫折,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

这种“延迟满足”的过程与内啡肽的释放机制相契合:
高压力、高竞争,但机会多。
追求长期目标,如职业发展、财富积累。
倾向于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我觉得“内啡肽”带来的快乐就像爬山,爬山过程可能艰辛,累,甚至一度想放弃,但是登顶后的快乐,就是一种成功后的酣畅淋漓。
而“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没有如此深入和极致。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活环境、资源分配和社会期望不同,导致年轻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高竞争催生了“打拼文化”,而小城市的慢节奏和低压力则更容易催生“躺平文化”。

打拼的人更注重长期目标和个人成长,倾向于通过努力获得内啡肽带来的成就感;躺平的人更注重当下的生活质量,倾向于通过即时满足获得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

打拼的人往往被视为积极进取,但也可能面临过度压力和焦虑;躺平的人可能被视为缺乏进取心,但也可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

无论是追求内啡肽还是多巴胺,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可能在大城市打拼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归小城市,享受生活的平衡;有些人则可能在小城市积累资源后,重新进入大城市追求更高的目标。

打拼和躺平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别对应内啡肽和多巴胺的追求。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年轻人因环境和个人选择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目标。无论是追求长期成就还是即时满足,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应尊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体系,帮助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无论是通过打拼还是躺平。
作为老母亲来说,无论孩子出去闯荡或者回来躺平,我都选择支持,因为他还年轻,有资本,我也还算年轻,还不需要他的照顾。

大虎妞日记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与你分享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