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4分钟 全文字数:1284字
湛蓝的天空,宜人的微风,轰鸣的收割机缓缓驶过,空气中一股干草味儿飘过来,这是丰收的味道。10月15日,在朔州市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示范田和龙泉村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单产提升推进县示范田,一场玉米机械穗收实收测产正在进行。
龙泉村种植户孙绪特别高兴:“我今年种了20来亩DF899,这个品种是大穗型,抗倒伏、抗青枯,用的是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中东的‘深耕增密、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技术,张专家两个礼拜就来一回给我做技术指导,县农业农村局的郭乐栓专家来的次数更多。去年这个技术就在我们这里试验了一年,产量挺好的。”
“今年的产量肯定比去年还高,我有信心。玉米产量高,主要是专家们的功劳。”种植大户安丙林接着话题说。
清仓、丈量田块、收割、脱粒、过磅称重、去杂、计算……经过一上午辛勤工作,按照规范的实收测产程序,专家和种植户一起见证了产量的诞生。“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示范田实收面积5.503亩,平均亩产1304.45公斤。龙泉村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单产提升推进县示范田实收面积5.36亩,平均亩产1274.93公斤。”随着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王璞教授宣读完测产结果,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今年席家堡村地块比去年应县实测最高产1230.34公斤增加了74.11公斤,龙泉村地块增加了44.59公斤。”郭乐栓也深感欣慰。
据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介绍,示范片区将深耕密植、良种配套、水肥精准调控、膜侧播种、膜下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治、一喷多促、全程机械化等技术进行了综合集成,达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示范过程中全程跟踪、全程指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年我们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超深松蓄水保墒增量技术’‘一免五增’‘膜侧播种’等有机旱作技术,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稳产增产效果明显,在同朔、忻定、上党、晋中盆地,创建了一批玉米‘吨粮田’,在晋南盆地小麦、玉米两茬种植区打造了一批‘吨半粮田’,全方位提升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王圆荣在测产现场表示。
应县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单产提升县项目覆盖所有乡镇,核心示范区涉及全县11个乡镇30个村,实施面积13.74万亩。其中席家堡村和望岩村为万亩有机旱作示范片区,均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在传承发扬传统有机旱作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示范片区注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入机械化、信息化等要素,做到了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高质高效,取得了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吨粮田”的创建目标。
粮食安全将越来越依赖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农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更科学更先进的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粮食生产与管理,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