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10月3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3000多亩晋祠水稻进入丰收季,稻农们已陆续开镰收割,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一大早,在晋源区晋祠镇稻田公园,机器的轰鸣声响起,稻田里顿时热闹起来。只见红白相间的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卷入机器中,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不一会儿,收割机的谷仓就装满了金黄的稻谷,随后被转运到一旁的运输车上。
当天,围田测产同时进行,专家和工作人员选定了新引进的天龙粳12号的稻田进行测产,收割机按照指挥精准地收割了固定区域内的水稻。
“稻谷含水量23%。”水分测量仪精准地读出机械脱谷后的稻谷含水量。“这个含水量高于标准,要经过晾晒后,达到12%—15%的标准才可装袋入库。”工作人员殷燕峰说。
为方便称重,工作人员将这些稻谷一一装袋过秤计算。“0.25亩稻田收割的稻谷总重量约为394斤,按照比例公式去除水分和其余杂质后得出水稻净重为354.8斤,推算得知该品种亩产可达1407斤。”殷燕峰大概估算了该款品种的亩产量,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这次,我们共种植了30多亩产量较高的品种——天龙粳12号。”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稻田公园农业负责人张慧平介绍,之所以引进天龙粳12号,是因为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病虫害少,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种的水稻品质好、外观好,口感也好。
该稻田公园今年共引进13个水稻品种,包括晋稻17号、津稻919号、津稻12号等。据测算,稻田公园种植的400亩稻田平均亩产约为1000斤左右。
晋祠水稻有着3300年的种植历史,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美誉。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肥沃黑土地的滋润和泉水灌溉,晋祠大米以“七蒸不烂、味美而殊”享誉三晋。作为晋祠大米的核心产区,稻田公园通过培养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用有机肥等措施,从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实现水稻的增收增产。
近年来,太原市晋源区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思路,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依托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法”,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晋源区还出台并推行了专项奖励补贴政策,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在扩大的同时,晋祠大米产业发展驶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快速发展轨道。
今年晋祠水稻收割期将持续半个月,其间还会围绕“丰收”主题开展小朋友的研学课程。届时,小朋友们可站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体验稻田丰收的喜悦,走进稻田民俗博物馆了解农耕文化,来到晋祠米铺亲手制作米糕、品味稻米的香甜,步入稻田艺术体验馆沉浸式感受“一粒米的旅行”,尽享休闲惬意的美好田园时光。
(通讯员 杨润德 韩暖晴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