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
红河州朱有勇院士工作站
揭牌仪式在个旧市举行
该工作站是红河州成立的
首个州级院士工作站
对加快推进红河州
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朱有勇(左一)、字振华(右一)为红河州朱有勇院士工作站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红河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字振华为红河州朱有勇院士工作站揭牌并讲话。
朱有勇,云南个旧人,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扎根边疆,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针对粮食安全等“卡脖子”话题,朱有勇及其团队创新解决了水稻旱地分蘖、旱地除草两个技术难点,并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对于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旱地水稻具有重大意义,可有效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自信和底气。
自“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开展以来,朱有勇院士作为土生土长的个旧市卡房人,心系家乡乡亲的生活,引入了“滇禾优615”良种种植技术。朱有勇带领专家团队多次来到个旧市,深入田间地头,从水稻播种到成熟,全程关注指导。2023年,350亩试验示范田喜获亩产595公斤的佳绩,种植户均增收6389元,成功闯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个旧市卡房镇千亩连片基地迎来丰收,全市旱地优质稻种植面积迅速扩至5223亩,平均亩产高达635.19公斤,曾经的“石头山”正逐渐变成“米粮仓”。2025年卡房镇的种植需求摸底已达4135亩,全市推广种植规模迈向10000亩。
朱有勇在揭牌仪式上发言
朱有勇在揭牌仪式上说,个旧市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工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其它产业发展也需要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实现水稻从水田走向旱地,扩大了稻米生产的耕地范围,省工省时省力省水,提升了农田资源利用率,使山区、半山区原本不适宜种植水稻的旱地得以利用,解决千家万户的吃饭问题,助力农民端牢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站的成立就是为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让科技成果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朱有勇表示,他及其团队将通过推动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工作内容的开展,提高当地旱地优质稻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活水平,推动农产品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为红河州、个旧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山区群众献上一份初心使命。
揭牌仪式现场
红河州朱有勇院士工作站是个旧市卡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合作建立的高端科研平台。工作站以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为核心,旨在提高当地旱地优质稻的产量和质量,并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朱有勇院士及其团队的引领下,工作站将提供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朱有勇(前排右一)在个旧市卡房镇进行旱地优质稻播种演示
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红河州委组织部、州科技局、州农业农村局、州能源局、州农业科学院及个旧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揭牌仪式。
来源:红河州科技局、个旧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任维亚、陈俊、杨向锋 文/图
责编:吴明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