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两个患抑郁症的优等生,我后悔让儿子上最好的中学了

教育   2024-10-18 07:00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一直以来,我对儿子的教育可谓竭尽全力。

从初中开始,为了督促儿子学习,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

“不能有自己的手机,不许看没用的小说,不能用电脑打游戏……”

在我的不懈努力和逼迫下,儿子终于考进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

自从上了重点高中后,儿子从之前固定的全班前五一下子掉到了二十好几。

他肉眼可见的焦虑,还不止一次跟我抱怨说:“课程太难了,作业太多了……”

我每次都安慰他:“没事,好好努力,一定会慢慢追上来的。”

后来,儿子开始变得郁郁寡欢,经常莫名其妙地胸闷气短、食欲不佳。

有天周一早上返校,儿子竟然哭着跟我说“实在不想去上学了……”还求我放过他。

我头痛不已,实在想不明白,我辛辛苦苦地把儿子送进名校,为什么却得到现在的结果。

直到最近看到两个抑郁症孩子的故事,我才从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个案例,来自《壹次访谈录》,一个叫北极的男孩。

2001年出生,现在23岁的北极,从小成绩就特别优秀,曾一度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

他在河南安阳县一个小镇读完小学。毕业那年,妈妈希望他参加市里一所重点中学的考试。

北极本不想去,妈妈劝他说去见见世面,还能衡量下和市里孩子的差距,就算考上了还可以不去。

于是他去参加了考试,结果出乎意料,竟然考上了。

妈妈却临时变卦,觉得好不容易考上全市最好的初中,不去实在是可惜了,便非让他去就读。

北极虽然内心不情愿,但是因为顺从父母,还是选择去了市重点。

结果到了新学校,北极就开始各种不适应:

陌生的环境,离开熟悉的朋友,还有暗恋的女生,他每天特别孤单,心里空落落的。

而且这所学校的氛围特别卷,到什么程度呢?

北极说,当时学校很多孩子熄灯后躲在厕所里学习,那么小的厕所隔间,能挤六七个人,有人趴在墙上,有的人趴在马桶上,有人蹲在角落里,人人都在卷。

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北极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

每到周日的晚上,他都会忍不住地崩溃、尖叫,甚至在周一爸爸开车送他上学的路上,都在不住的焦虑,在闹市区打开车门跑出去,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放声大哭。

中考的时候,他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进重点高中,老师都说他是能上清北的苗子。

可是就在他终于以为能够好好休息的时候,心心念念的暑假,又被奥数班、提前开学填满。

高压之下,他开始对学校产生生理性排斥,后来经历几次退学、复学后,不得已辍学在家。

就这样,一个明明前途无量、拥有美好未来的孩子,最后却在无奈之中走向了陨落之路。

第二个案例,来自《壹次访谈录》,一个叫小黎的女孩。

小黎是上海人,家庭条件很不错。

她从小就是一个妥妥的学霸,聪明又努力,很少参加课外补习班。

后来,她偶然考进了一所全上海数一数二的初中。

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于是,她开始逼自己更努力,一天24小时恨不得都用来学习。

有段时间,她每天都要学到凌晨两、三点,睡眠时间经常不足4小时。 

对她而言,只有不断地学习,她才觉得自己是对的,任何娱乐和放松,她都觉得是在不务正业,还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愧疚感。

长期压力之下,小黎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及抑郁症,被迫休学在家。

可是父母却不能理解,不断劝说她去上学。

结果开学第二天,她就爬上班级的窗台,试图自杀,还好被巡逻的家长救了下来。

当被问到“有没有觉得美好的事物”时,小黎毫无感情地脱口而出:“没有。”

“那么,有没有留恋的家人或朋友呢?”

“也没有。”

明明是人生最美的年纪,小黎却对人生充满绝望,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垃圾,实在是让人心痛无比。

看完这两个案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两个孩子其实都是所谓的优等生,并且都就读于当地所谓的名校。

陈默老师根据大量临床经验发现了一个规律:抑郁的学生中,优等生居多,且数量上呈逐年上涨趋势。

心理学专家贺岭峰,就曾费尽心力托关系把女儿送进了全区最好的小学。

但女儿成绩一直不好,表现得也一直郁郁寡欢。但是他那会忙着赚钱应酬,对于女儿甚少关心。

只是觉得女儿成绩跟不上就是家长做得不够,所以就想方设法给她请家教、盯着她写作业等等。

直到女儿后来上了初中,他才慢慢了解到女儿遭受着怎样巨大的压力。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女儿送到了全区最好的小学。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发现,相比普通学校来说,名校学生出现抑郁症的概率会更高。

因为进入名校,就意味着要面对跌落谷底的心理落差、老师的严苛、排名的焦灼、以及来自家人的高期待。

这些压力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悬在每一个孩子头顶上,稍有不慎,就会把孩子扎得彻底遍体鳞伤。

作家王食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有个发小,两口子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觉得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就相当于上了一层保险,能顺利考上大学,就算把儿子培养成才了。

于是,小学时,就把孩子送进当地最好的小学;

到了中学,又花重金将儿子塞到省会城市的私立寄宿学校;

中考后,又托人把儿子转入重点高中。

可儿子的成绩却始终没有起色,不仅如此,在学霸遍地走的好学校里,儿子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嫌弃。

孩子试图跟父母抗议、沟通,可每次换来的,只有父亲的责备和殴打。

有一回,老师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告状,被孩子爸爸知道了,又是一顿拳打脚踢。

谁知第二天,儿子就从教学楼的10层一跃而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说过一句话:内卷是要付出代价的。

名校不一定是通往成功的阶梯,也可能是把孩子推向深渊的牢笼。

每位家长都想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这无可厚非。

但是盲目的抢跑和内卷,只会压垮孩子脆弱的内心。

电影《学爸》中,雷大力为了让儿子雷小米能上好一点的小学,可谓是费尽心思。

他放下面子四处求人,高价购买凶宅学区房,抵押店铺筹钱备考,开始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个补习班……

而雷小米呢?被迫穿梭于各个补习班,往日活泼开朗的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忧郁,自信全无。

最后,雷大力在把自己和儿子弄得身心俱疲之后,终于醒悟:

父母想给孩子的未来,和他自己应该走的未来是不一样的。

他决定不再逼孩子上所谓的名校,而是找回原本那个活泼、快乐的儿子。

“是谁说小鲤鱼一定要跳龙门?我想,这个世上有江河湖海,只要是他想去的,总有一汪水能让他好好活着。”

结果雷小米就读了家附近的普小后,不仅每天过得特别快乐,还混得如鱼得水,获得了代表学校去演讲的机会。

要知道,教育从来不是把树苗拔高,而是为Ta培育适宜的土壤。

所以说,如果真心想为孩子好,不一定是要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而是去找最适合他的。

只有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壤,他才能真正扎根、茁壮成长。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有一个海淀学霸妈妈李琦。

她的儿子小帅虽然在人大附小读书,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李琦也尝试过努力“鸡娃 ”,但均没有成效。

在一番焦虑后,她选择与现实和解:

“孩子生下来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条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规避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她敏锐地感知到,虽然小儿子成绩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

比如他很喜欢赚钱,喜欢剪辑视频、玩游戏、研究数码,经常帮别人解决选购电脑的问题。他还在学校创办了出版社,做得风生水起。

李琦很支持儿子这些“无用”的爱好,不再给他施加学习压力。

为了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她还放弃了人大附中的“早培选拔”,决定等候“派位大锅饭”。

因为她相信,孩子将来一定可以靠技术吃饭,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比如医生、工程师。

其实,孩子就像植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是小草,看着矮小却生命力顽强;有的是大树,枝繁叶茂,还能做栋梁;有的其貌不扬,却能结可口的果子……

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和悦纳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关注并呵护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求,然后允许他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绽放。

想通这些之后,我才明白儿子最近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也才理解,如今的儿子身上背负着多少压力。

看着憔悴不堪的儿子,我在和队友商议后,终于下定决心,让儿子转到家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学。

我也决定不再要求儿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而是给他一个温暖自由松弛的家庭环境。

上不上名校,成绩好不好又怎样呢?我相信我的儿子未来不管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一定会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也希望各位家长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态,和孩子同频共振。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都在适宜自己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