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点

教育   2024-11-01 12:59   福建  

统编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七上语文一三单元知识点合集



第一单元

1、《春》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作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等。

二、重点字词
朗润lǎng rùn     酝酿yùn niàng    卖弄mài nòng   
喉咙hóu long    应和yìng hè        嗡wēng         
嘹亮liáo liàng   烘托hōng tuō      静默jìng mò   
风筝fēng zheng   抖擞dǒu sǒu    健壮jiàn zhuàng   
黄晕huáng yùn  窠kē巢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

三、文体知识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 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散文是文学中的精品,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阅读优秀的散文,就是欣赏一种美。
(2)如何阅读散文?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其实,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那么,我们要完全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所以,这就要我们从“情”字这个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披情精读,情意贯穿。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盼春,领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五、问题释疑
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
不能去掉。“盼望着,盼望着”反得复咏叹,将那种渴盼春天到来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这种心情就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2. 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总分关系。第一句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朗润”写春山润泽、万物复苏;“涨”写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红”写春日融融、阳光明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
 “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萌发的喜悦之情。
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
   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本段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处连用坐、躺、打、踢、跑、捉,六个动词,是儿童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也侧面写出了春草的可爱。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次序?
不能,因为“红、粉、白”分别是按照由深入浅的颜色安排的,而且要对应上面的桃树、杏树、梨花,所以不能换。
7.“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音,而且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劳动情景,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花多、艳、鲜的特点。
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
9.“斜织”“笼”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斜”含蓄地写出了柔和的春风吹着雨丝,“织”照应着春雨的“像细丝”的比喻,“笼”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情状,勾勒出一幅轻风细雨交织、烟笼大地的美丽图景。
10.结尾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在一起构成排比,“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的开始,突出它的 勃勃生“小姑娘”,因为春天是娇美的,突出它的艳丽姿生动;“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有无穷的的活力,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七、知识积累
       写春的诗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小练笔:
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2.《济南的冬天》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重点字词
镶xiāng           发髻jì       单单dān dān      安适ān shì     
着落zhuó luò  肌肤jī fū   秀气xiù qi           宽敞kuān chang  
贮蓄zhù xù     澄清chéng qīng                  空灵kōng líng 
地毯dì tǎn      慈善cí shàn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总写济南的冬天 “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②一⑥段):具体写济南冬 天的山水美景。
第三部分(第⑦段):总结全文。

四、问题释疑
1.文章开头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对比方法,用“异地之冬”和“济南冬天”对比。“异地”主要写了北平、伦敦、热带三个地方,分别介绍了它们多风、多雾、日光毒、响亮的特点;而济南冬天则无风声、响晴、无毒日,从而突出了它“温晴”的特点,是块宝地。
2.文章篇末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强调冬天,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间里的济南的总体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3.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找出文中的色彩词,并具体分析它的妙处。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4.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公众号 语文V课堂)

五、课文主题
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热爱之情。

六、小练笔
请你借鉴课文写法,就你家乡的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不少于200字。
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3、《雨的四季》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二、重点字词
蝉chán           花苞huā bāo     娇媚jiāo mèi    棱镜léngjìng  
粗犷cūguǎng  睫毛jiémáo      衣裳yīshang    铃铛língdang 
端庄duān zhuāng                   屋檐wū yán     凄冷qīlěng  
化妆huà zhuāng 淅沥xī lì      干涩gān sè       草垛cǎo duò  
绿茵茵lǜ yīn yīn                      静谧jìng mì      高邈miǎo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         造zào访    淋淋沥沥xī xī lì lì 
莅lì 临            吝啬lìn sè       畦qí                   喑哑yīn yǎ  
田圃tián pǔ    禁锢jìn gù       喧嚷xuān rǎng 襁褓qiǎng bǎo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总写我喜欢“雨”。
       第二部分(第②一⑤段):具体叙写四季“雨”的不同特点。
        第三部分(第⑥⑦段):抒发对“雨”的 赞美之情。

四、问题释疑
1.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和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树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2.“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这段文字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如何写春雨的?
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春雨过后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上。
3.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段首句的“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4. 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能纯净人的灵魂。
5.秋雨观景图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6.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作者将雨中的静物比作木刻,形象地表现了冬雨的自然、干净。
7.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指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五、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细致描写四季的雨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六、知识积累
      有关雨的诗句: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_。(张志和《渔歌子》)

七、小练笔
本文写了四季的雨,突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以“雨”为话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
       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 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公众号 语文V课堂)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问题释疑
1. 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
       (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品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从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品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
      (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有浪漫主义色彩。
5.根据阅读感受,写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公众号 语文V课堂)

二、故事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三、问题释疑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杨花、子规、明月、风
2.第一句诗写了何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杨花飘落和子规啼鸣。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了暮春的萧瑟和凄清,渲染愁苦悲凉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因朋友贬谪漂泊产生的伤感之情,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品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1)从"过五溪"中联想到被贬之地的荒凉,路途艰险。
      (2)作用:点题,表达对友人遭遇的悲痛之情。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关心、担忧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关心、担忧和同情。

四、课文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担忧和怀念之情。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故事背景
       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问题释疑
1.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4.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或者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课文主题
       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问题释疑
1.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 惆怅之情和内心的孤寂之感。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以乐景写哀情,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公众号 语文V课堂)
6.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二、重点字词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沉寂chén jì   
侍弄shì nòng    捶打chuí dǎ   央求yāng qiú    
淡雅dàn yǎ      高洁gāo jié     烂漫làn màn    
絮叨xù dao      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bié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              遗失yí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       派遣 qiǎn
使劲jìn       刚劲有力jìng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双腿瘫痪后的 “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3--6):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公众号 语文V课堂)
第三部分(7):母亲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问题解疑
1.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课文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看花,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并写出看花的原因和结果。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瘫痪给他带来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母亲生前两次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其实是想借此缓解“我”强烈的悲观情绪,让“我”在秋天,在这人生最灰暗的日子里,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明白生命的美好,从而好好地活着。反映了母亲希望孩子活下去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5.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1)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2)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3)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4)母亲爱花,“我” 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5)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 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6.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
不同颜色的花有不同的寓意:白色的花高洁,黄色的花淡雅,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通过绚丽多彩的菊花展现秋天美丽的一面,也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对母亲的歌颂与赞美。体现出“我”的坚强与自信。
7.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8.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9.“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10.“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1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12.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3.又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我”来到母亲的墓前,请把想说的说给母亲听听吧!
示例:
母亲,儿子从未想到我们竟然这样诀别了。我只顾着自己恼恨自己瘫痪,从没有好好替你想过,考虑过你的心情和身体……母亲,我多想再和你说说话,我们一起去北海看花。
母亲,你放心吧,我再不会像以前一样了,我会和妹妹好好活的,我们一定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好好照顾自己的。
14.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五、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突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现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6、散步
一、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重点字词
信服 xìn fú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一霎时yī shà   粼粼lín lín     委屈wěi        
熬 áo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散步的地点、 人物。
第二部分(2--8):写散步的过程。
四、问题解疑
1.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 赏析“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是景物描写,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4.“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富有诗意,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5.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6.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7.怎样理解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的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我”和妻子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8. 从生活中常见的“散步”这件小事上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家庭。
(慈爱的)母亲;  (孝顺的)“我” ;(贤惠的)妻子;  (天真可爱的)儿子。
9.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通过散步,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10.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11.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1)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小词大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2)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更有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五、知识积累
(一)关于孝的名言:
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公众号 语文V课堂)
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二)关于孝的故事:
王祥卧冰求鲤、虞舜孝感动天、董永卖身葬父、老莱子戏彩娱亲、孟宗哭竹生笋、仲由百里负米等。
六、课文主题
课文选取在田野上“散步”这个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7、散文诗两首
一、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所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其作品《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文体知识
散文诗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重点字词
并蒂dì              梗gěng           沐浴mù yù    
祷告dǎo gào    姊妹 zǐ mèi    亭亭tíng tíng   
遮蔽zhē bì       心绪xīn xù      流转liú zhuǎn  
匿笑nì xiào      徘徊pái huái   荫蔽yīn bì 
嗅觉xiù             菡萏hàn dàn  攲qī斜
绯fēi红              发散sàn         湍tuān急     
诽fěi谤              莲蓬lián péng   遮蔽zhē bì      
荫庇 yìn bì        覆盖fù gài         繁杂fán zá      
膝盖 xī gài         流转liú zhuǎn   慈怜cí lián 
花瑞huā ruì
四、课文分段
《金色花》
第一部分(1--3):写“我”变成金色花后 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4--7):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8、9):写母子对话,充满娇 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荷叶  母亲》
第一部分(1--3):写父亲的朋友送“我 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4--7):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 的动人情景。
五、问题解疑
  《金色花》
1.文中写了几个优美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与妈妈捉迷藏,给妈妈送去芳香,为妈妈投下影子,给妈妈带去惊喜。
2.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 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 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 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从这句话可看出母亲找“我”时的着急担心的心情,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荷叶 母球》
1.作者三次写到红莲,红莲的样子、当时的环境,作者的心情各怎样? 
2. 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
4. 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
5. 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6.全文的文眼是什么?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7.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和坎坷磨难。
8.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路上坎坷和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快乐,在失望时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9.“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结尾一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曲终见主旨,总结留一笔想象无穷,把母爱推向高潮。
六、课文主旨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以此来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展现了浓浓的亲情。
《荷叶·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文章通过描写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歌颂了伟大、圣洁 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8、《世说新语》二则
一、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文学家。彭城人。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汉末至东晋时期士大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独有的笔触,独到的眼光,展现了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虽超然于物外,尚不失为真血性,真生活而斗争的人格魅力,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咏雪》出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二、知识链接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慧,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陈纪,字元方,东汉颍川许昌人。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三、课文译文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朋友问他:“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四、问题解疑

《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选择在一个寒雪日?
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正是赏心乐事。
2.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3.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4.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
5.“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①认为“柳絮”一喻好: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好在有意象,有深刻的意蕴。
②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内容。
故事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事的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
故事的高潮:元方据理反驳友人。
故事的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2.“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自己就走,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时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3.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能言善辩。
4.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因为“友”毕竟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6.学习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五、知识积累
(一)咏雪的或含雪的诗句
1.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二)常识积累:“君”“尊君”“家君”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尊: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如:尊姓大名。类似的还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
六、课文主旨 
《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守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二、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重点字词
窜cuàn         觅mì         跪guì         拗ǎo    
云霄yún xiāo 倘若tǎng ruò 鉴赏jiàn shǎng
啄食zhuó shí 和蔼hé ǎi    恭敬gōng jìng  
质朴zhìpǔ    博学bóxué    渊博yuān bó  
倜傥tì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jiǎ   
绅士shēn shì 敛liǎn        确凿què záo   
轻捷qīng jié 攒cuán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  
脑髓suǐ       缠络luò       蟋蟀shuài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
四、课文结构
    课文根据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第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五、问题解疑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据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生活?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生活:百草园优美的景色,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冬天雪后捕鸟。 表达了作者儿时对自然、对百草园的热爱之情。 
4.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5.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因为在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6.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7.“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共性都是静物。  
8.“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9.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写景,先整体后局部 (写景顺序),从植物到动物,又从高到低层次井然,条理清楚。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方法,同时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兼顾静态和动态描写把夏天的百草园写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动而充满乐趣。表达了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10.“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作用?
重点是“单是”后面的内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突出了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11.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1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13.“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14.“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15.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既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使内容更充实,又为百草园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
16.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是什么?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7.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句话总起全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用无味的冬天的百草图衬托下雪后捕鸟有趣的百草图。
18.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并对这些词语进行品味。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扫开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作用: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19.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20.文章第九段有什么作用?并揣摩三个“也许”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个“也许”,反复揣测,运用心理描写和排比、拟人的修辞,是“我”对家人将“我”送到私塾去的原因的猜测,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2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①三味书屋的环境;②三味书屋的先生;③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
22.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又有哪些趣事呢?
不,①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② 折腊梅花;③ 寻蝉蜕;④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23. 文中的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可亲、教学认真、严而可敬的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私塾先生。
24.从全文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快乐生活,兴趣广泛,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有点小调皮的孩子。
25.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6.课文第二段的写景精彩之处。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石井栏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感觉。叫天子的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也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后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融情入景,景中有情。本文在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如“长吟”“轻捷”“低唱”“弹琴”之类。

第四,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27.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六、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百草园”快乐童年与长大后“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孩童天性的残害,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

10.再塑生命的人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 —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美国的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她的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写作背景
海伦•凯勒一岁半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无比敬爱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
三、重点字词
捡jiǎn           感慨gǎn kǎi      搓捻cuō niǎn    
绽开zhàn kāi    争执zhēng zhí    惭愧cán kuì   
悔恨huǐ hèn     激荡jī dàng      奥秘ào mì  
拼凑pīn còu   企盼qǐ pàn   
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g
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g   
疲倦不堪píjuàn bù kān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
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 tán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 n cù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莎利文老师来到“我”的身边。 
第二部分(第6—13段):莎利文老师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 
五、问题解疑
1.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莎莉文老师为什么从学习识字开始教海伦?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莎莉文老师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样事物,洋娃娃是有感情的,水是有生命的,这个世界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知识,也用爱和温暖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3.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1)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海伦,有意识地给海伦玩具,并在她手上拼写“doll”。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海伦很感兴趣,在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她也学会了拼字。
(2)莎莉文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然后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water”这个字,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使她马上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4.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5.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呢?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6.品味丰富的语言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
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用比喻的修辞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的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3)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这句话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水”和“杯”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认识世界万物的愿望,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参透物理后愉悦的心情。 
(4)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7.理清“再塑生命”的历程:(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一个洋娃娃,在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之后,在我手掌上拼写“doll”这个词。——对于盲聋哑的海伦,要教她知识,谈何容易啊。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在这里,热爱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为道具,用手指游戏激发海伦的兴趣,让海伦既认识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可见老师的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显著。
小结:从小生活在黑暗之中,没有任何光明的生活,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8.如何理解文题“再塑生命”?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9.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10.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了到哪些启示? 
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
六、主题思想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11《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二、作品介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重点字词
1.重点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 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通假字  
(1)不亦乎(“说”同“悦”,愉快 )
(2)吾十五(“有”同“又 )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生气,恼怒 )
(3)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 )
(4)与朋友交而不乎(诚信 )
(5)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矩(越过)
(7)学而不思则(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疑惑)
(9)人不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之者(喜欢,爱好)
(11)疏食饮水(吃)
(12)曲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夫,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
(14)匹夫不可志也(改变)
(15)博学而志(坚定)
(16)学而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17)吾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18)温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9)好之者不如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
(2)饭疏食饮(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水和热水)
(3)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
5.一词多义


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 ④不义而富且贵( 表顺承 )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②可以为师矣(做)



四、译文及分析
原文
译文(加粗内容以课下注释为准)
课文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乎?(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二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2010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wǎnɡ),思而不学则(dài)。”2012(《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第五章: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子曰:“知之不如(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第七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这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200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13(《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九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子曰:“三军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dǔ)志,问而近思,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十二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子夏认为: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方法(一、二、四、七、九章)、学习态度(五章)、个人修养(一、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写作特色】(1)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在记言中兼顾叙事;(2)言简义丰,富于哲理。常考知识盘点
五、提示性默写
1.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死而不学则
2. 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3. 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4.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不亦子乎?
5.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食,一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者如斯夫,不舍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梳理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七、问题解疑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三方面的道理。
阐述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阐述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阐述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我们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我们读书学习也一样,光听课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不会掌握规律,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光不切实际的想,也是胡思乱想,也不会学到知识与本领。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这样的行为不是君子所为,是得不到大家的尊重。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我们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视时光,爱爱惜时间。
7.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8.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生1: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 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2: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3: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9.这十二章语录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就知道你“在看

语文学习精选
语文学习考试资料、普法教育、教育政策、国学文化、写作技巧、家庭教育心得、美文、身心健康等多种资料的集合平台,适合家长读书、孩子学习考试教育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