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色足迹
筑红岩魂
渝中区新华小学“行走新华 勿忘担当—‘一路’课堂”
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在虎头岩村的一处僻静之地,一座院墙“环抱”着依山而建的5栋竹木、土木结构小楼。从院墙铁门进入,那段峥嵘岁月悄然浮于眼前:一群“笔尖战士”扎根这片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披星戴月,以纸为枪,以笔为弹,宣传着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动员全民族抗战……这片阵地,就是《新华日报》总馆。2023年11月30日,新华小学思政课程之“一路课堂”来到《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师生们踏进这座小院,去追寻那场“笔尖上的战斗”。
峥嵘岁月,有物为证。这里还能找到几十年前的印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幼儿园旧址、排字房、记者办公室、铸字房、印刷编排室等地,了解到《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党报,担当着“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重要角色,在鼓舞人民斗志、打击反动势力、团结领导人民群众、争取民族革命胜利、向世界宣传共产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见证,也是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运动的历史见证,更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墙上的图片、陈列柜里的文物和播放着的影音资料,都诉说着《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在抗战时期不畏艰难、为党发声的决心。孩子们认真观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沉浸式体验着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不屈斗志。随后,同学们还动手完成了《新华日报》的拓印、装订等工作,让‘红色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洞子里的万象生活
重庆市人民防空宣教馆坐落于渝中区虎头岩公园,由一个地上人防科普主展区和军事瞭望台、地下军事要塞展示区组成,总布展面积约2700平方米,是目前重庆中心城区最大的人民防空宣教馆。30日下午,师生们又走进防空洞,了解新三防和老三防的变化。
宣教馆充分整合现有展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主展区共设“人防史话”“人防科普”“重庆人防”“人防实训”四个展厅。尤为值得“打卡”的是——为突出军事文化体验感,宣教馆特别开放的100年前的军事暗堡和“军事瞭望台”特色体验空间。顺着展厅往前,一个由顶部延伸至墙面的LED巨幕影片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LED巨幕上,多架轰炸机从头顶飞过,将地面的建筑物炸得粉碎,而前方一个被炸毁的洞口上“愈炸愈强”四个字格外醒目。短片真实地还原了“从持续不断地被轰炸,到愈炸愈强的山城人民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场景”,将重庆人民顽强抗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人防实训”厅,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体验了人民防空鸣、走、藏、消的过程,学习了心肺复苏、骨折急救和指压止血等方法。实训体验结束后,同学们还通过“空袭逃生闯关游戏”对实训效果进行检验。
遗址历史的幕布
中四路,北起周公馆,南到上清市转盘,抗战遗址星罗棋布在这条短短800米的直线上,数不胜数,带着旧时的印刻独立于此。
离开人防宣教馆,同学们从求精中学步行百米,便来到毛主席曾下榻的桂园,这里是重庆谈判期间“双十协定”签订的地方。与大多数红色遗址不同,桂园是个独立的小院,大门临街。从拱门进入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整洁的院子和一幢典型的中西结构公馆式建筑。在楼房的门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亭亭如盖也,其名也由此而来。通过参观游览,同学们了解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战斗的历史,学习了重庆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洁净的白桌布、矗立的毛笔与砚台为先辈们诉说着那段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峥嵘岁月。同学们被深深震撼,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创伟业的光辉历程。
怀着崇高的敬意,沿着中山四路向上走,同学们又来到了周公馆。坐落在中山四路东端尽头的周公馆,是一栋灰色砖木结构的老式院落,依岩而筑,临江而起,呈“回”字形。叩开周公馆厚厚的大门,便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革命奋斗气息。这里除了是周总理的居所以外,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珍藏着的几十张老照片,真实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重大事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华师生在“一路”课程的寻访中被革命烈士们用生命诠释的红岩精神深深震撼。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红岩精神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们全体师生用实际行动传承这伟大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END
撰稿|黄 莺
编辑|李小英
审核|罗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