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分科众多:人物、山水、界画、花卉、蔬果、翎毛、走兽、虫鱼、竹石等。山水画是其中的重点,历代不乏名家游艺其中,留下佳作。
【山水画史】【魏晋南北朝】独立的山水画创生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一406年)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并着有《论画》一篇,其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顾恺之另着有《画云台山记》一篇,讲他创作《云台山图》时的构图设想:“山高而人远”。宗炳所写的《画山水序》,王微所写《叙画》是现存早期的两篇山水画论。
【隋代】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构图完整、形象独立的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李思训《明皇幸蜀图》】
【王维《霁雪图》】
【五代】五代的山水画继承唐代传统而又有新创,出现了荆浩、董源这样重要的山水画家。他们一南一北,备显风范。
【荆浩《匡庐图》】
【董源《潇湘图卷》】
【董源《龙宿郊民图》】
【宋朝】两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种人生牧歌式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山水画向着各个方面纵深地发展了。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强,分别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南方,以“米点山水”为代表。【关仝《溪山幽居图》】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成《晴峦萧寺图》】李成画山水,北宋初推为第一。初师关同,后自成一家。惜墨如金,常用直擦的皴波,写平远寒林。画树木节处,不用墨圈,只点下大点。通过用淡墨涂抹,所作雪景,峰峦林层,凡烟支变灭,水石幽涧,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
【范宽《溪山行旅图》】范宽初学荆浩、李成,后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长期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风月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老树密林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米芾《春山瑞松图卷》】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到南宋,山水画继李(成)、范(宽)而后,又有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变革。山水画在取材、结构、笔墨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山水画“画面诗意的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要求”(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唐《万壑松风图》】李唐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其艺术水平被誉为“院人中绝品”,其山水画中青绿者工细而有秀色,似赵伯驹。水墨者承袭李唐,但较为精细工致。山石用小斧劈皴,树多用夹叶,楼台建筑工细严整而不刻板,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马远《踏歌图》】马远是南宋画院待诏。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
【夏圭《临流抚琴图》】夏圭的山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夏圭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故有“夏半边”之说。在两宋,接续隋唐传统山水画“金碧青绿”的一路山水画风,也与墨笔设色山水交相辉映,互相借鉴,成为极为时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北宋的王希孟,南宋的赵伯驹兄弟都有杰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