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十一月初七,本人参加了县作协组织的赴东平镇利益村冬屯采风的活动。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参与文学创作方面的采风,怀揣几分好奇,还有几分期盼与激动。大雪节气刚过,气温骤降,天空飘着如细丝般的冬雨,灰蒙蒙的天幕下,山川田野蒙上了一层薄纱。出发前,我们到天椒广场旁候车。有一文友开玩笑道:这个时候去采风就对啦,要风有风,要雨有雨,采不到风,咱们就采雨。旁人闻言附予呵呵一笑,这样的天气并未影响一众文友的雅兴。我坐的是蒙道忠主席的车。刚出县城时他车开得很慢,我暗想,也许是因为路面湿滑,他比较谨慎罢了。有几辆车引擎突然轰鸣,提速从我们跟前一溜烟开过去了,还有不少车辆估计生怕打滑侧翻,小心翼翼跟在我们的后方,排起了长龙队。等到了立屯,我才得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南宁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灵元先生也来了,蒙道忠主席之所以一路慢腾腾的,龟速般行车,并非车技蹩脚,原来是为了等他。这样的文学“大咖”都来了,冬屯的魅力到底何在?我难以预想。东平镇利益村冬屯位于天等县城东北部,距县城约40公里。在此之前,我仅去过利益村利江屯,听闻冬屯与利江相距不远,大概就一两座土坡之隔。我对冬屯的认知,少之又少,几乎为零,先前只知道东平是天等县的矿区。今年七月底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我负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部领导筹划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想让几个乡镇做典型经验发言。我初来乍到,对各乡镇工作进展情况一概不知,全靠看着他们提前交上来的工作总结来判定。看到东平镇写到利益村,说这个村的冬屯编撰了一本《冬屯志》,这让我眼前一亮,决定向领导推荐东平镇作为发言代表之一。我心想,文章乃饱腹之后的精神追求,在我们这地方,一个屯能弄出一本书来,实在是了不得。不妨给他们镇领导做发言,且听听他们能讲些什么。遗憾的是,乡镇领导并未晓得我们的想法,结果他的汇报仍如纸质材料一样,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因此,冬屯在我的认知里,是矿区,是出了一本《冬屯志》的自然屯。这二者似乎有些风牛马不相及,影视剧里的矿老板给人生硬刻板的印象,就是财大气粗、傲慢自大、蛮横霸道,我怎么也无法将其与出书这等文人雅事相连。然而,就这么一条浅之又浅的线索,却让我对这个屯心生好奇,寻思着有机会定要去冬屯走走看看。上天很快就把这个机会摆到了我的面前,那天蒙道忠主席问我得不得参加冬屯的采风活动,我一看时间是周末,不影响本职工作,立马答应了下来。进冬屯的路有三条,其一为经东平街,再往利益村,后抵达冬屯;其二为过进远街,再从进远去和平村的途中,拐进冬屯;其三是从进结镇团乐村径直通往和平村,再由和平取道前往冬屯。我们选的路的第二条——从进远街往和平村,半路左拐,进入利益村。天色阴晦,冬雨依旧如丝如缕,淅淅沥沥。我们的车穿过一片稀稀疏疏的松林,路面上铺着黄色的落叶。这条路弯弯绕绕极多,而且前方不时有草木阻挡视线,我对蒙道忠主席的车技仍略有担心,结果是我多虑了。只见他目光专注,七拐八弯,控车行如流水,一路疾驰。透过后视镜,只有一辆车紧跟着我们,刚刚出城时浩浩荡荡的车队不见了,乡道上一片冷寂。进入利益村辖区后,走的是屯路,路变窄了,弯弯曲曲,逶迤如蛇。我想起了初中学的一篇散文《散步》,文中“我”的母亲与“我”的儿子对大路小路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母亲认为“大路平顺”,孙子认为小路“有意思”,最后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主意走了小路,于是邂逅了小路上的独特风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们选的这条路同样野趣横生,田畴片片相连,村庄前围着篱笆的菜畦里长着整整齐齐的蔬菜,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绕着村庄静静流淌,小巧而且具有古韵的老桥横亘在前,山坡上随处可见柑橘树,果香四溢。路边的野菊花,此时开得正盛。没多久,我们就抵达了冬屯,只见一块村牌石赫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石上写着赭红的“冬屯”二字,笔酣墨饱,灵动飘逸。屯内划定有停车点,从不同方向进村的车辆挨挨挤挤地停泊着,除了县作协会员,还有从省城来的本地乡贤、文人等,一碰面彼此热情地寒暄一番,个个笑容满面。我们的车一甫停,一名身着黄色西装的中年男子挂着笑脸迎面而来,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为我们指引方向。冬屯依坡而建,屯子不大,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下着细雨,村巷湿答答的,但干净得很。民房外围是一畦畦菜地,菜地里长一些苦楝树。我们在主办方的带领下,朝着屯外行走,边走边听当地人介绍村情民情。村子外的山岭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环境清幽,鸟鸣啾啾;雾气缭绕,如梦似幻。与我并肩而行的林道老哥慨叹道:没想到这里生态那么好!是啊,简直是刷新了我的看法。我应道,过去路过东平镇时看到街上建筑无一例外是灰蒙蒙的,估摸着这是经年累月采矿扬尘所致,利益村是他们镇的主要矿区,想当然以为这屯里的民房也该是如此吧,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我把我的疑问委婉地说了出来。随行的当地人笑笑道:这些年村里重视生态建设,在开挖矿产的同时,实施了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再不像过去一样了,你看,前边那片山坡原来也开采了锰矿,现在开展复垦复绿,变成了一片绿海。走到了屯头,又看到了刚刚我们路经的村牌石。一众人纷纷到石边拍照,打卡。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一片区域是屯里精心修建的,生长着不少参天大树,我不晓得算不算古树名木,被村民们用围栏保护着。不远处是一座革命烈士墓纪念碑,墓地前修葺有护栏,外围井然有序栽下了不少松树,苍翠挺拔,这些松树在淅淅沥沥的雨天里给墓地烘托出一层庄严肃穆的氛围。我们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拾阶而上,来到墓碑前,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悲壮历史,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冬屯小学旧址
随后采风组一行来到冬屯小学旧校址。听闻这所学校为民国时期所建,冬屯村民的先祖们颇有远见卓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哪怕是勒紧裤腰带,大家也要捐资在屯里建校,大力兴学。如今,时移世易,冬屯的学子们已悉数转到镇上学校或者外边学校去就读,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屯里的这所学校已是人去楼空,老旧的教学楼仿佛是定格在旧时光里的一帧画面,锈迹斑斑的铁钟仍然高高悬挂在屋檐下,只是上课的钟声不再响起。我们踱步穿行在老校园里,看着斑驳的建筑,遥想它当年的热闹和喧嚣,我想,当年冬屯校园的朗朗书声定然是飘荡在整个冬屯的上空,与风吟松涛、溪流响泉等天籁之音交织融合,相映生辉,成就村庄最美的乐章。当地人向我们介绍,冬屯历来有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更有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全屯有93户,人口300多人。经统计,解放以来至2023年,冬屯考上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有116人,出国留学8人,基本上每户培育出一名大学生。屯里当过(或曾当过)教师的有47人,当过学校领导的有14人。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5人,企业领导9人。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21人。这一组真实的数据,久久盘恒在我脑际。具备职业“嗅觉”的敏锐性,我深信这里面准有许多生动多彩的传奇故事。本土人文素材的“富矿”,多得俯拾皆是,让《冬屯志》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原生态土壤。正如前述,我未曾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文人聚会,对于文人的聚会,我只能借着文学作品加以联想。我想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里写的暮春会稽之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尽显文人墨客之雅趣;我还想到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的那一场千古闻名的盛筵:“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文学及影视作品给我塑造起文学沙龙“高端局”的印象,对此我一度敬而远之。包括现在,我仍认为,自己敢于去参加这样的聚会,多少有“沐猴而冠”“滥竽充数”的意思。中午,崇左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黄奇上先生在冬屯的老家设宴,盛情款待了我们采访组一行。席间,蒙道忠主席向大家介绍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乡贤名流,有广西传媒界的泰斗,例如《广西日报》副总编辑、广西记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志先生,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华荣先生等,还有不少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的人士,这其中来自冬屯的大咖数量最多、最亮眼。让人不禁感叹冬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东家黄奇上先生介绍了冬屯历史发展情况,他介绍到,经过为期两年时间的编撰,2024年春节冬屯印发了《冬屯志》,全面展示冬屯的历史沿革、山川风貌、生产生活、革命传统、民风民俗、丰富物产、文化教育和人物故事等,这本书成为全村人民群众的精神联结纽带。目下,冬屯正在筹划《冬屯志(续集)》,希望参与此次采风活动的文友们挥毫泼墨、奉献墨宝,为《冬屯志(续集)》内容的充实完善助力。黄奇上先生不愧是当领导出来的,说话条理分明,层次感强,有感染力有号召力,他言毕,举座响应,纷纷鼓掌。现场氛围热烈、欢快。用完午餐,时至下午两点左右。东家的青年们早已在门口摆好长桌,铺上宣纸,洗笔研墨,等候书法大家前去题词。天等县作家在冬屯挥毫泼墨
在众人的围观下,书法家们聚精会神挥洒笔墨,笔走龙蛇,挥毫之间,一幅幅书法作品浑然天成。旁观的人们齐声叫好!赠送墨宝,道谢,告别。在细雨绵绵中,我们踏上了返程。采风结束后,众文友纷纷吟诗作赋,或叙事或抒情,写感受,述经历,铭感谢。这两天,天等县“平仄两行”诗群格外热闹。我虽然也在群中,但囿于个人能力,只好失语。细细回顾此次采风经历,匆匆而行,走马观花,我能采撷到的东西极其的少。但不管有多少,“作业”还是要完成的,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将采风所见的浮光片羽,仓促一串,急就写成本文,并在文末献上打油诗一首,以此鸣谢与致敬冬屯——《至冬屯》:
【主编点评】黄城松老师的《冬屯冬韵》宛如一幅细腻的冬日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文章以参与冬屯采风活动为线索,从初识冬屯的缘起,因一本《冬屯志》而心生好奇,到踏上前往冬屯之路,生动描绘了沿途的景色与路况,展现出乡野的独特风貌。进入冬屯后,那依坡而建的农家新居、整洁的村巷、村外清幽的环境,无不诉说着矿区的新貌与生态建设的成果。而对屯中革命烈士墓纪念碑、冬屯小学旧址的着墨,彰显出冬屯传承的厚重,尊师重教传统孕育出众多人才,相关数据令人惊叹。午宴上各界名流的汇聚,更是凸显冬屯人才济济。最后以书法家题词、返程后的诗群创作等活动作结,全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将冬屯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发展变迁一一呈现,字里行间既有对冬屯的探索与发现,又有对其深深的敬意与赞美,让读者仿佛也一同经历了这场充实而富有韵味的采风之旅,感受到冬屯独特的魅力与风情。(李承骏)作者简介:黄城松,壮族,广西天等县人,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有小说、散文发表于《三月三》《当代广西》《崇左文艺》《左江日报》《百色早报》《甜乡》等刊。
值班编辑:李彩虹 主编:李承骏
您好!你现在用的电话套餐,流量够用吗?通话时间够用吗?去哪里都问别人要wifi密码?尴尬不?别这样了
🧧推荐你办理,原价 299现在只需“20”月租。“100+18G”全国高速流量。“100+100分钟”全国通话,“3000分钟”网内通话。通讯内部卡只有两个名额,想要的转 20 定金给我帮你留一个。
扫我码,开新卡,省话费,好处多。未明之处可拨打码上电话跟我咨询,也可以拨打我常用电话18007765168(微信同号)联系我。
本人李承骏简介如下:
作者简介:李承骏,壮族。广西德保县荣华乡人。擅长写作、设计、策划。曾任政府单位宣传干事、企业集团品牌总监、报刊编辑、记者、经贸杂志主编、首席记者。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豹传媒有公司创始人,《百色作家》系列公众号矩阵“诗豹创作营”总教练,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主席,诗豹文学社社长、主编。中国广电推广大使。唱作歌手。作品散见《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广西文学》《红豆》《诗潮》《都市》《战士文艺》《亚太经济时报》《旺报》《燕赵诗刊》《北方作家》《中西诗歌》等报刊杂志。有作品获各级征文奖。扫我码,开新卡,省话费,好处多。未明之处可拨打码上电话跟我咨询,也可以拨打我常用电话18007765168(微信同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