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活的长、病的晚、老的慢、死的快。其实我们都是通过生病来获得一份对苦难的认知和理解,健康和疾病的连接,这是一个智慧。
我们今天在临床看到的只有这种生物学的抢救,还没有那种灵魂的飞翔,没有那种情感的抚慰,生命是由生活的细节构成的,生活比生命更精彩更厚实更重要!健康是一种生命状态、体验、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纠错、修复、平衡的能力。健康观是建构在知识谱系之上的理念、意识、信仰。两者关联紧密,不能只谈健康,不谈健康观,也不能离开健康来谈健康观。人类的健康认知源远流长,直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才有了健康(Health)概念及理念的共识,即健康不只是躯体无疾,还包括身心社灵(精神)的平顺、和谐,甚至期许完美状态,并预设了近乎幸福的健康理想。随后,人们在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社区、地区、国家、全球)两个向度展开了深入探究——前者聚焦于健康评价与健康维护,后者着眼于健康治理与协同效应。感谢前辈医学家,他们为我们划定了全人健康的认知基线。如今,健康中国工程的设计师与实践者又在全要素健康认知的基础上,增加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等认知维度,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健康学说的理论内涵,提升了健康观的境界,为健康教育旋动新的思想陀螺。先说说健康理想与理想健康的关系。在中文语义里,健康包含健与康两个意涵。其中,健是亢奋、强壮,康是平顺、和谐。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致中和,避免偏执、极端化。中医崇尚“平人”,讲求“阴平阳秘,真气从之”。譬如,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情绪的两极,中间态与平衡态则是宠辱不惊、乐而不癫、哀而不伤。同样,寒热虚实是体质上的偏至,中道境遇则是既不亢奋张扬,也不羸弱压抑。其实,现代医学干预的要旨是化危机为平顺,康复的意涵亦是平顺地回复病前状态。在此,我们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健康诉求与承诺过高而难以实现,往往会导致失望、失意、失落,造成一些人心志上的困境。我认为,健康绝非“不病、不痛、不老、不死”,而是“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我们追求健康,但拒绝健康主义,如同我们崇尚科学反对科学主义一样。因此,健康教育的艺术是适度承诺,而非过度承诺。再谈谈关于健康是否可测量的问题。健康存在着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所说的“可见的不可见性”,即使指标测准了,专家的解读也存在多义性,况且身心社灵(精神)维度的测量敏感度不一。我们在测评健康上的策略是先易后难,但不能将可测定、已测定的躯体健康指标当成金标准或唯一标准。健康是一种功能状态,可以是器官功能健全的常态,也可以是器官功能状态偏倚、依凭体内自我矫正的代偿状态,但如今却被外化为一套体检指标,以及围绕健康指标归于正常范围的养生及药物干预,而那些非指标化的心理、社交障碍却被漠视或无视。如今,中老年人在体检之后,普遍存在着“体检综合征”,望着各种漂移的体检指标终日愁眉苦脸、茶饭不思。究其缘由,只因当下缺乏一套适合65岁以上老人的体检指标值,他们只能与中青年共用一套标准。这是不合理的。其实,身心连锁反应十分严重,血压、血脂、血糖偏离正常值一点点就开始终生用药,导致“处方瀑布”“冗余用药”,吃坏了胃肠,也吃坏了肝肾,健康状态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每况愈下。深究起来,这涉及人们在健康认知与教育上的迷失。我们的(公共)健康不是我的(个体)健康,断不能将整齐划一的健康评估凌驾于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之上。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生阅历不同,体质差异导致自我调摄、修复能力不同,对于健康危险因素的抵抗与适应强度自然也不同,不能“一刀切”——况且健康测评中存在误差,可能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断不可“一张化验单定乾坤”。要知道,健康沿着空间轴与时间轴弥漫延展,此时的健康与彼时的健康、此地的健康与异地的健康完全不同。例如,怒发冲冠时的血压可能飙升到危险境地,心平气和时血压立马恢复正常;在高寒地区,哮喘患者频繁发作,但移居海南生活后则形如常人。这就是说,健康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断不能刻舟求剑、乱贴标签。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我们还会触及更多疑问,在此仅列举一二。疑问之一:单纯器官功能衰减的衰老与无疾而终的死亡,是否应该归为健康范畴?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基本进程,有人因病死,并不老;有人因老去,没有病。按照无病即健康的认知逻辑,无疾的衰老与无疾而终都应该归于健康,但是公共意识却执拗地将死亡统统归于“因病抢救无效”。衰老是疾病的温床,本身却是一种健康衰减状态——只是衰减到一定程度后,失能、失代偿、失控、失序累积到一定程度,此时与疾病的功能态无异,问题是我们对于衰老前期的失意、失落、失尊,常常有感无视。疑问之二:再生医学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使得健康再造与健康辅助运动方兴未艾,那么边界在哪儿?是扶弱,还是助强?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整合健康再造与健康辅助技术,开启了未来健康的无限可能性。譬如,脑机接口可以增智促慧、缩短学习时长,但人的社会化进程并未缩短。再如,纳米机器人可以清除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彻底解决心血管堵塞的难题,也可以消除大脑中的淀粉病变,使得阿尔茨海默病逆转,从而解决失忆、失智、失尊的难题,但新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潜在的风险在哪里,是否可控……这些目前很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北京大妈视频号,欢迎关注!
因为公众号更改了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北京大妈的文章,记得给我们加个“星标”,这样每次大妈发文第一时间就在您的列表里。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你的「赞」+「在看」,大妈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