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蓝筹年会】清华大学教授罗德胤:传统村落改造要体现人类的情感和自豪

楼市   2024-06-27 17:47   北京  

6月19日,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二十一届(2024)蓝筹年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千碉之国的民居改造》。
罗德胤分享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进行的村落改造项目,当地的墨尔多神山与羌族古代碉楼是最能体现地方自豪感的文化要素,因此改造设计也围绕着两大因素展开。
罗德胤讲述了当地村落改造中的两个重点案例,说明要把舒适性和现代空间精神融入建筑中,形成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学效果。他认为,传统村落改造要把历史信息传到下一代,让人类的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地增加创意,这样的文化遗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图1:“千碉之国”四川丹巴县中路乡的雪景(罗德胤提供)
图2:“千碉之国”四川丹巴县中路乡的神山与碉楼(罗德胤提供)
以下内容据罗德胤演讲整理:
2020年,住建部、财政部启动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集中连片示范市试点。清华大学团队承担了四川省丹巴县中路乡的村落规划设计。这个乡有5个村,保留7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古碉楼,一河之隔的墨尔多神山是当地人的精神支撑,因此展示碉楼和神山是这一乡村改造的核心任务。
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将一座传统藏族石墙民居改造成民宿,改造的房屋从外面看变化不大,但是内部精心设计,更好地与周围环境互动。
在平面设计上,这一改造重点补充了建筑的功能性,围绕内院增加了一个公共餐厅,并且区分了大堂、餐厅、多功能区及内院功能,打造“左看神山,右看峡谷”的概念。在剖面处理上,拆除部分楼板,天光能直接打到地上和墙上,制造光影变化的动态效果。同时还改造了原本陡、窄的楼梯,打造新的垂直交通感受,站在楼梯上能对着天光,带来更加特殊的体验。这种“扩大公共,竖向流通”的思路,也为居住者带来更加充足的流通空间。
这座民居的改造有三大重点,增加的餐厅凸显了观景功能,能直接从窗户眺望远处峡谷和神山的景观,餐厅内使用的材料和家具都非常传统,既保证文化氛围,又能感受内外沟通的现代性。多功能厅把室内光线压下去,把外面的风景借进来。最有神性的房间是顶楼的客房,有比较大的开窗面,能够增加采光,窗外就是神山,观景更沉浸。
图3:桑批家改造后新增的餐厅(罗德胤提供)
图4:桑批家改造后民宿公共区与吧台(罗德胤提供)
图5:桑批家改造后的多功能区(罗德胤提供)
图6:桑批家改造后的顶楼卧室(罗德胤提供)
第二个案例是对一座碉楼连立的藏房进行改造,这一旧建筑为文保单位,外观完整,整体保存价值较高。老的民居变成民俗博物馆,碉楼前面有一块宅基地,我们团队将它改成小型书屋,使得文化和商业功能形成配套。
为了平衡传统复古和现代性的关系,团队做了许多方案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了在老的碉房旁边增加尺度比较小的现代建筑,包括一个方盒子,一个回廊,还有一个低落的矩形体块。新的建筑在高度上更矮,使用的材料也新,能够凸显原始石头碉楼的古朴和雄伟,也让新旧建筑融为一体,更加和谐。
这种新老对比关系展示新建筑对老建筑的尊重,这是很重要的设计出发点。
在改造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屋内保留了一堵老的石头墙。当时在测量的时候,屋主奶奶说这个墙不能拆,因为这是和邻居家的边界,将来重新建房也要以此为界,我们尊重她的要求。这堵墙不高,恰好形成半高的隔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标志因素,同时又与现代的木结构形成对比,体现了当地人对情感和自豪的追求。
图7:拥姆家改造后保留的石墙(罗德胤提供) 
目前民居改成的博物馆,正由一个运营团队策划展览,把传统的羌族生活场景记录下来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更好的未来生活。
总结而言,乡土建筑遗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丹巴的改造项目在视觉和触觉上把材料分开,让传统的石材和现代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美学效果,也展示了地方的文化要素。
图8:拥姆家改造后的全景(罗德胤提供)

蓝筹地产
“中国蓝筹地产”以多角度探索地产新出路,恪守本位的创新中出奇,在挑战自我的转型中领跑。“中国蓝筹地产”及联盟已成为设立标杆,洞悉行业趋势,引导高端意见的平台和创新俱乐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