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图片来自美素图库
背景音乐也挺美,陪伴你……
有妈妈说,每次看到儿子做事磨磨蹭蹭时,能感觉到心里的怒火在慢慢蹿出来。真想大吼几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慢,难道就不能快一点?之前还只是不耐烦,听到哭声后,更不好受,感觉自己的情绪会马上失控。很多次,看到小小鱼在我面前哭闹时,我心里也会涌起怒气,就好像看到小时候大哭的那个自己。当然,理智会告诉我,孩子有哭的权利,让他发泄自己的情绪。看到他磨蹭地脱衣服去洗澡,离睡觉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也忍不住催促一番,语气严厉,跟他说不要浪费时间。我这样的情绪是出于关心孩子的睡眠时间不够,还是因为我自己很反感时间的浪费呢?
当了解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后,会发现:我们对孩子总是不耐烦,不仅仅是脾气修养的问题。还跟每个大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当你看到磨蹭的孩子,想发脾气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而孩子的哭声为什么会让自己慌乱不安,焦虑,好像被“莫名其妙的情绪”控制了。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常常在三种状态下变化,即父母、孩童以及成人。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生命早期获得的经验,包括“必须”、“应该”,父母自我状态是“权威的”“教诲的”。孩童自我状态:常常是情绪化的、冲动的,自发的,凭感觉做事。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有逻辑”、“理智的”,所做的决定建立在数据的收集和客观分析之上,不受“父母状态”和“孩童状态”的干扰。
当孩哭闹时,为什么这么容易激发父母的不耐烦甚至是情绪崩溃?很多时候是大人陷入了“孩童自我状态”,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在父母面前哭泣着,无助而恐惧的孩子。这种复杂的情感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让人暂时忘记了自己是父母,而已经化身为一个孩童,一个冲动、愤怒、情绪化的孩童。他有着大人的身体,带着父母的身份,随意地对孩子吼叫、打骂着。让自己尽量保持着成人自我状态,理性的处理这些问题。因为孩童更懂孩子的需求,也愿意更直接、更感性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哭着,他的面前是一个挂满氢气球的货架,形形色色的气球有奥特曼、动物等图案。很多父母会说我选择头也不回地走掉,让孩子自己跟上来(其实是让孩子让步,顺从父母的意愿)。因为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态度,不会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因为面对小的孩子,你走了也不会放心,还是会折回照看。然后再给予安慰,转移注意力,这时孩子发现这个法子没用,也就不会再闹下去。可孩子的感受会很不一样,一种是被忽视的需求和情绪,一种是被尊重的沟通。而父母自己的感受也会不同,一种是气呼呼地责备,而另一种是平和地养育。
其实,我们并不是从来没有耐心,而是被焦虑着急取代了。有时孩子找你玩那些“无聊”的游戏,也是不耐烦地推开他们。孩子大些时,如果学科测试没过关,会很生气地责备:“为什么又是你,你们班同学都过关了。”在作家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父母会感受到孩子跟这只小小的蜗牛如此相似。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是不是觉得就好像看到磨蹭的孩子时,自己也是这样的心态。(本文为鱼爸原创, 图来源网络,公众号转载可联系授权,欢迎个人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新书《真希望我爸爸读过这本书》热售中,点击下方小程序可参团购买,谢谢支持,一起成长。支持原创就在文末点赞,赞赏鱼爸,欢迎留言!
您所见到的,也许就是朋友需要的!分享吧
你好,我是“恐龙专家”小小鱼的爸爸,很幸运与你相遇。鱼爸曾是童书编辑,非常喜欢孩子这个神奇的群体,后来离职带娃。
每天用心带娃的同时,陪娃读了上千本绘本,也在公众号分享自己真实的育儿及亲子阅读的感受。平日好读书和创作,累计发布了800多篇原创分享,得到了几十万爸妈的关注。
这里没有条条框框的理论,只有真诚地分享。新书《真希望我爸爸读过这本书》热售中。靠近我,用心和文字温暖你……
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在“对话框”回复下方文章前面的数字编号,即可阅读。
201: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大部分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202:致每个陪睡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
203:跟孩子哭穷,到底有多可怕?
205:内心强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
206:家有男孩,请好好“说话”
207:好好爱那个发脾气的孩子
117:养男孩,三岁时需要一个关键转变!
118:千万不能错过孩子阅读的黄金十年!
120:爸爸,决定一个家的温暖!
点击↓阅读原文,有精选好文,点击右下方“在看"打卡分享给朋友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