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素人改造!”
“旅游去哪儿,我听劝!”
“听劝!求各科学习方法”
......
“听劝体”成为当下年轻人
新的学习、社交方式
这究竟是什么玩法?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听劝”呢?
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上的“听劝体”
由听劝者发出求助信息
劝者则提供相关知识、经验、建议信息
由此开启听劝模式
“听劝”所涉内容和年轻人生活密切相关
概括起来主要有:
旅游听劝、消费听劝、学业听劝、
求职听劝、婚恋听劝、人际关系听劝等
其中“听劝式旅游”最受欢迎
准备出去旅行时
网友不再费力搜索各类旅游攻略
而是临出行前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听劝”帖
随后知情的热心网友
留下吃喝玩乐行各种相关信息:
“不建议你到这个景点
这个季节没有什么看头”
“本地人,这家面馆很值得”
......
“听劝”攻略让人感到朋友般的真诚
是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互帮互助
在各式各样的笔记中
助人者不吝分享心得和建议
其中不乏过来人“掉坑”之后的肺腑之言
助人者能给面对生活的
各种困难的年轻人给予指点
这是部分年轻人
对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是减轻或者释放生活压力的一种途径
在伦理学中
劝者的行为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
劝者动机大都出于感同身受的同情心
或是出于道德责任感的无私帮助
还有曾经得到帮助后的感恩回报之情
劝者在无私提供建议的过程中
其本人也有一种愉悦的满足感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幸福助”
“听劝”让我们感受到了
网络世界中来自陌生人的热情和善意
当然社交平台上的信息
难免带有个体经验的局限性
应当留心辨别、仔细筛选
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在这里,小编给大家几点建议:
网络上有一些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听劝帖”
而是商家趁着“听劝体”的走红
借机推销自家的产品
有的商品甚至有假冒伪劣之嫌
这不仅损害了听劝者的经济利益
也破坏了网络“听劝”的信任关系
对此我们应当留心辨别、仔细筛选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参与听劝的人数众多
难免鱼龙混杂
其中隐含着
背离听劝文化道德性的信息帖
需要我们对繁杂的信息去芜存菁
对各方的建议择善而从
个别人为了追求信息流量
不惜夸大信息内容
甚至编造故事来吸引听劝者
对求助的听劝者不仅没有任何帮助
而且伤害了他们的真挚情感
增加了“听劝”的信任风险
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和对错信息
防止上当受骗
“听劝”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
陌生人之间的朴素善意
希望小伙伴们
通过越来越多的真诚互动
共同构筑更加开放温暖的网络生态
持续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温情力量
· END ·
来源:易彩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