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变黑是身体在排毒?别闹了!真相是……

百科   2024-11-30 09:04   北京  

点击下方音频,让耳朵“感受”力学





正文共有 1610 字

阅读时间约 4min

如果觉得眼睛太累

可以点击音频感受


自古以来,黄金与白银及其精美的工艺品便赢得了人们的普遍青睐。然而,很多人佩戴银饰时,可能都会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原本光亮的银饰会逐渐变黑。对于这个现象,不少人将其误解为身体在“排毒”,银饰通过变黑显示出了毒素的存在,甚至有人由此联想到古代的“银针试毒”。更有无良商家宣称“银可以从身体内吸毒”,以此卖出更多的银饰。那么,银制品变黑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银针试毒究竟是怎么回事?


“银针试毒”作为一种古老的传说,经常出现在历史剧中。故事情节通常是这样的:主人公为了检验食物或饮品是否有毒,拿出一根银针插入其中,如果银针变黑,那就证明里面有毒。然而,银针真的可以检测毒物吗?



首先,银针在传说中主要是用来测试砒霜(即三氧化二砷),这种毒药在古代被视为常见的毒物。然而,现代化学研究表明,砒霜本身并不会让银针变黑银的变色主要是与硫化物发生反应,而非砷。古代传说中的“银针变黑”可能是因为某些食物或环境中存在硫化物,与银发生了反应,导致银针变黑。例如,鸡蛋、洋葱、大蒜等食物中含有硫化物,接触银后会导致其表面形成黑色的硫化银。



因此,“银针试毒”更多的是一种误传,并不能有效地识别大部分毒物。虽然银确实能与某些含硫物质反应变黑,但这与毒物的有无并无直接关联。



银饰“黑化”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银针试毒是误传,那么银饰变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化学反应中。


尽管银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但如果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银依然会缓慢地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氧化银这种现象在博物馆中展示的古代银器中尤为显著。由于银的化学稳定性较高,氧化反应不易发生,因此这种氧化现象更常见于那些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银制品。银器的边缘和尖锐部分由于能量较高,更倾向于发生氧化。下面展示的古董银酒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尽管银酒壶的大面积、连续表面有所变暗,但并没有出现大块的黑色区域;而在装饰有树叶和葡萄藤等复杂图案的部分,黑色氧化区域则更为明显。


🔺左:古董银酒壶;右:氧化银粉末


此外,我们的皮肤上可能有微量的硫化物,而银与硫的亲和力强,银变黑的速度便进一步加快,除了促进银的氧化,硫还会和银形成硫化银,它同样也是黑色的。



不仅如此,某些环境和个人习惯也会加剧银饰的“黑化”速度。例如,频繁接触含硫的食物(如洋葱、大蒜等),或是在高污染的环境中佩戴银饰,都会加速银的变黑过程。有些人因为汗液成分的差异(如汗液中含有更多的盐分或酸性物质)可能会让银饰变黑得更快,这也导致了“银饰变黑是身体在排毒”的误解。实际上,银饰变黑只是自然的化学反应,并不代表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



想要银饰变白,这么做就行


当我们看到银饰变黑后,可能会产生失望和困惑,特别是银饰是一种珍贵且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银饰变黑并不意味着它已损坏,黑色的硫化银、氧化银只是一层表面覆盖物,通过一些简单的清洁方法,我们可以轻松恢复银饰的光泽。



1.使用牙膏清洁

牙膏中含有微小的研磨颗粒和清洁剂,可以有效地去除银饰表面的氧化层。使用方法很简单:取适量的牙膏,用软布或牙刷轻轻擦拭银饰表面,注意不要过于用力以免划伤银饰。清洁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并用软布擦干,银饰的光亮度会立刻恢复。




2. 小苏打和铝箔法

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尤其适用于清洁较大面积的银饰。你只需要准备一些小苏打、一块铝箔和热水。将铝箔放在容器底部,加入热水和小苏打,然后将银饰放入其中。小苏打和铝箔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将银饰表面的硫化银转化为银,从而恢复银饰的亮丽外观。




3. 专用的银饰清洁剂

市面上有专门为银饰设计的清洁剂,这些产品通常含有去除氧化物的化学成分。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按照指示操作,一般清洁后效果会非常显著。



4. 防止银饰变黑的小妙招

为了延长银饰的亮度,可以在佩戴银饰时避免接触化学物质,如香水、化妆品、洗涤剂等。另外,不佩戴银饰时可以将其存放在密封袋中,减少与空气和湿气的接触,延缓变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丹红,王福杰.镀银层防护剂防变色性能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9,26(07):44-45.

[2]https://mp.weixin.qq.com/s/3mNlbvlIHG4JA8CNVNn7mw

[3]https://mp.weixin.qq.com/s/xs5Xd9O62y3rmTaWqraggA

[4]https://mp.weixin.qq.com/s/PCW-0i37kPTEWBF8vLgcsA

[5]https://mp.weixin.qq.com/s/-_glMnQS1Sx9-ikw_hXECg



图片源自于网络和AI创作,仅供科普参考


力学科普

力学科普公众号是中国力学学会旗下的科普公众账号,发布相关的科普新闻及竞赛消息,推荐技方面最新动态和科普相关信息,致力于让公众走进科学,了解力学,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及投稿事宜请联系:ljlrpina@cstam.org.cn

戳阅读原文,做问卷,让力力了解你

力学科普
中国力学学会旗下的科普公众账号,发布相关的科普新闻及竞赛消息,推荐科技方面最新动态和科普相关信息,致力于让公众走进科学,了解力学,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