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音频,让耳朵“感受”力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为“小小科学家”。比如,酷暑中从冰箱拿出一根冰淇淋时,会看到一层“白气”缓缓向下沉,像是冰淇淋冒出一层仙气;而在厨房烧水时,水沸腾后冒出的“白气”却直往上冲,仿佛迫不及待地想逃离锅子。这一“上”一“下”看起来完全相反,但你知道吗?它们背后其实藏着同一种物态变化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揭秘这奇妙的科学现象,看看这冷与热、上与下的白气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冒着“白气”的沸水和冰淇淋
既然冰淇淋和沸水的“白气”都是“物态变化”的产物,那究竟什么是物态变化呢?通俗地讲,物态变化就是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转换的背后不仅是温度的变化,更是能量的转移。可以简单理解为: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分子组成的,而物态变化就是这些分子的排列方式和运动方式的变化。
分子之间的间隔很小,彼此挨得紧紧的。比如冰块里的分子,像“坐在板凳上”一样规规矩矩地排列,几乎不动。
分子之间的间隔稍微变大,能彼此“溜来溜去”。比如液态水的分子,像“坐在沙发上”一样,能随意滑动和流动。
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大,运动也最自由。比如水蒸气中的分子,像“开车上高速”一样,自由奔放地四处扩散。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固态变成液态,或者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需要“加油”才能跑得更快、拉开彼此的距离,这就要吸收热量。就像车要跑得远,需要加油一样,分子也需要“热量”来加速和分开。而当气态变成液态,或者液态变成固态时,分子“跑累了”,速度变慢、彼此靠近,就会释放出热量,好比人运动后发热。这就是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分子要“跑起来”就需要吸热,而“停下来”时就会把热量释放出去。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根据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不同变化路径,物态变化可分为六种情况。下面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讲它们的奥妙:
在熔化过程中,固态物质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转变为液态。这是因为分子需要能量来分开彼此的距离。
生活例子: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时温度较低且稳定,而当积雪开始融化时,它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所以我们会感觉更冷。
🔺雪的熔化
在凝固过程中,液态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减速并靠近,固定在特定位置上,形成固态。
生活例子:冬天水放在室外会逐渐结冰。水分子在凝固成冰时释放出热量,因此周围环境温度会上升一些,结冰过程中常会感觉比下雪时更暖和。
🔺湖面的凝固
03
蒸发过程中,液态物质需要吸收热量,使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距增大,从而进入气态。
生活例子:夏天在地面洒水降温时,水蒸发会吸收地面和空气的热量,达到降温效果。同样,出汗时,汗液蒸发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帮助我们降温。
🔺路面洒水降温
液化过程中,气态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减速、靠近,凝聚成液态。
生活例子:冰镇饮料瓶表面常出现的小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瓶子的冷表面,放出热量并凝聚成小水滴,贴在瓶身上。
🔺冰镇饮料表面的水珠
05
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以使分子运动加速并相互分开。
生活例子:冬天晾晒的衣物,尽管很冷,衣物上的冰晶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衣物逐渐变干。升华需要吸收热量,因此衣物在晾晒过程中会带走周围部分热量。
🔺冬季结冰的衣服如何晾干?
凝华过程中,气态物质直接转变为固态并放出热量,分子迅速减速并排列成紧密结构。
生活例子:冬天早晨窗户上常见的霜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窗玻璃,放出热量并直接凝华成固态冰晶,形成霜花。
🔺玻璃上的霜花
🔺冒“白气”的冰淇淋
当你拿出冰淇淋时,会看到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的“冷气”,像是冰淇淋在“冒烟”。实际上,这种“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淇淋表面低温后液化成的小水滴。这些微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形成的白色“冷气”缓缓向下沉,看起来就像冰淇淋在释放一层仙气。
🔺冒“白气”的沸水
当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温度很高,比周围冷空气的密度小,自然往上升。随着它不断上升,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我们看到的白色“热气”。即便冷凝后,小水滴周围的空气依然比周围更热,因此继续上升。这个过程会持续到白气的温度逐渐和周围空气相同,最终在空中散开。
因此,无论是冰淇淋周围的“冷气”还是沸水上方的“热气”,本质上都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的现象。
物态变化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它实际上活跃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蒸发带来凉爽的夏天,液化在冰镇饮料瓶上形成小水珠,升华让冬天的衣物自然晾干。这些现象看似平常,却蕴含着科学的奥秘。通过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我们不仅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白气”现象,还能带着科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这个世界的神奇之处。
此外,生活中,这种“白气”现象并不少见:冬天哈气冒出的白气、寒冷早晨湖面上的白雾、火箭发射时的浓白烟、飞机尾气中的白色痕迹、炒菜时锅上升起的热气等。大家不妨在评论区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猜出这些“白气”都是哪种物态变化
1.科学出版社.《物理学原理》. 2019.
2.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物质三态及其转化研究》. 2020.
3.国家地理频道.《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021.
图片源自于网络和AI创作,仅供科普参考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及投稿事宜请联系:ljlrpina@csta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