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杭州第十一中学大关校区挂满了喜庆的横幅,签名墙、照片墙等各处,聚集了不同年龄的校友。有的已经满头白发,步履蹒跚,有的是正当年,有的是刚毕业的年轻面孔。虽然天空不时飘下细雨,但挡不住大家来赴一场母校之约。
这一天,杭州第十一中学举办120周年校庆。
在签名墙上留下对母校的祝福
老友见面,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往昔。从黑白到彩色,照片墙记录了杭十一中120年的发展历史,也定格了一代代校友与母校的故事。
在照片墙上,他们寻找自己的身影,将记忆拉回到青春年华。
杭州第十一中学120周年校庆,老校友们回到母校团聚
八旬老人回忆高中时代
在十一中上学是件畅快事
83岁的孙华、潘江秋、童峻、诸丽华,是64届的老校友。
满头银发的他们很有精气神,在“一九〇精神”的石碑前合影,成为校庆当天一道靓丽的风景。
孙奶奶说,这次班里共有11位同学来参加校庆,大家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凑到一起,聊聊青春故事,很难得也很高兴。
老校友们在教室里忆往昔
回忆起在杭十一中求学的时光,几位老人滔滔不绝。
“我们那时候劳动很多,校门口就种着青菜,非常有意思。”说起母校,让他们记忆最深刻的,还有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
杭十一中虽然校园面积不大,但体育组的老师们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排球、乒乓球等对场地要求较小的项目,还曾为国家输送过国手王贺兵等名将。
潘奶奶身高不到一米六,虽然过去了五六十年,她还记得自己跳高能跳到一米一。
“学游泳、跳绳、晨跑……学校里文体活动很多,上学就是一件很畅快的事。”他们还聊到了自己的班主任王友三老师,教授俄语,“可惜前几年已经离开。”
在杭十一中,好老师是一笔宝贵财富。蔡元培、马寅初、苏步青等教育名家和社会贤达都曾在此担任过校董或校长。
离开母校60年,老校友们各奔东西,孙奶奶说,当年班级里有5人考入了大学,剩下的大多数成为了老师。这次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校庆活动,还有人开玩笑,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老校友们来到他们没有来过的大关校区,感受学校的新变化,都很欣慰。
四位年过八旬的老校友,怀念母校求学时的时光
“一九〇”中队老队员忆往昔
“做好事”很有意义
“我们是64届的学生,今年已经75岁了。”几位老校友一见面,就互相握手、拥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热血青春的同窗时代。
他们在校门口的打卡签到处,按下按钮,成为校庆当天第383位打卡者。
在学校连廊上的不同年代的毕业照片墙前,几位老校友对着时间,一张张找寻。
74岁的金利群,回忆起母校时光,最让他自豪的,是“一九〇”中队第八中队队员的身份。
“我们都是这个中队的队员,当时都是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入选。”说话间,老人们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一张张合照,这些老照片,也记录了他们50多年的友谊。
校友的手机里,藏着同学聚会的老照片
说起“一九〇”中队,几位老队员都倍感自豪。
在杭州第十一中学,“一九〇精神”是一面旗帜,背后还有一段校史典故——
1954年10月,杭十一中前身惠兴女中少先队的9名队员,将自己采摘的马尾松树种托人带往前线,希望这些种子随着解放军胜利的红旗,播种在新解放的海岛上。
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中,被烈士鲜血染红的马尾松种子寄托着孩子们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扎根于一九〇高地,孕育出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一九〇”精神。
“一九〇”精神从此成为了十一中的传家宝,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十一中人,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如今,当年战士们种下的马尾松种子已在一江山岛上长成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代代相传的精神,也让杭十一中的“一九〇”中队先后荣获全国红旗中队、全国五大功勋集体、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等称号。
金利群回忆,在中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好事”。“大家都很积极,经常组织到车站服务,参加拥军活动,学雷锋做好事,都是在传承一九〇精神,非常有意义。”
金利群还有两重身份,除了老校友外,他还是学校老职工。从杭十一中毕业后,他回到了母校总务处工作。“曾经的老师变成了同事,大家相处都很愉快,学校就像一大家庭,非常温暖,所以校庆是一定要来参加的。”
校友们在老照片中寻找母校回忆
“六年三院士”
成为校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天的校庆活动当天,聊起学校的发展历史,很多校友还谈到了“六年三院士”的那段光辉岁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无疑是杭十一中一段发展黄金期,培养出了李家彪、王坚、高翔等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位院士初中、高中都是在杭十一中度过的,就读时间集中在1980年前后的十年。
当时,杭十一中还是一所初高中一体的学校,初中部招生实行片区招生,和现在的小升初方式类似。因为原址位于杭城核心地带,学生家长多是周边医院、电信局等国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无论是自身素质,还是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都相对较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源很不错,这种优势一直能保留到高中阶段。
老校友们回忆,杭十一中校风淳朴,因为有文化积淀,学校的教师队伍能力出挑,既热情又敬业,培养的学生学习不急不躁,整体学得很扎实,各年级都有若干位学霸级人物。其中就包括了三位院士。
李家彪院士多年后谈起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很感谢班主任黄淑真:“她是一位有学问的语文老师,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黄老师上课时对文章的圈点、文雅的举止和慈祥的笑容。她也是课下和学生们思想交流最多的老师。”
高翔院士在毕业三十多年后,依然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教过自己的各科老师,他还特别提及,有一次在考试前夕,政治老师陈爱芬特地把一摞辅导资料送到他家,叮嘱他好好复习,令他感动万分。
走过120年风雨,学校人才辈出
杭十一中寻找时空关键词
锁定120年高光时刻
从惠兴路到八丈井东路,从大关到大关德胜两校区,拥有120年悠久历史的名校杭十一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从建校之初的艰难创业,到惠兴女校的蓬勃发展;从新世纪高、初中分离的果断抉择,到新时代“一校两区”集团化办学的战略部署,新时代的答卷,已经摆在杭十一中人面前。
杭州第十一中学校庆现场
“筚路蓝缕与百廿荣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十一中人都成功驾驭了,靠的是像惠兴女士以身殉学的大义,如褚寿康校长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前辈们的提灯引梦,靠的是光阴岁月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杭州第十一中学副校长胡玉萍说,身为十一中教师,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争取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以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以精湛的学识、深厚的素养、创新的理念启迪未来,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胡校长用立足“学”,“提笔”答好信念卷;立足“干”,“落笔”答好本领卷;立足“为”,“收笔”答好初心卷,鼓舞杭十一中的教师们坚守一份教育初心,用心引导,用爱陪伴,用行动证实。
回溯杭十一中每个时期,都跳动着为国家培育英才的赤子之心,活跃着为中华崛起而发奋的追梦之人。展望未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强不息”,这十二个字将继续成为十一中人披荆斩棘、努力奋斗、行稳致远的强大动力。
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莫若虹所说,从这里走出的一届届毕业生胸怀大志,奔向人生的旷野,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或在浙大、复旦等名校就读,或在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或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或在祖国各个领域施展才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