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昌宁县漭水镇围绕地处温凉地带、学生家长务工居多、留守儿童比重大的镇情,漭水中心学校立足“是光”诗歌发源地资源优势,聚焦“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发挥“诗歌育美”思政功能,打造本土思政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心中有诗、眼里有光”,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漭水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队建引领作用,把“双强双好”党建示范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步推进,创建一个办学理念、三个教育阵地、七个主题课程的“137党建+”品牌,打造红色理想、橙色活力、金色感恩、绿色创新、青色责任、蓝色和谐、紫色诚信的“是光”诗歌特色思政课程,形成“让七色之光绽放校园”思政教育诗歌育人模式,把诗歌教育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学生每日常规,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23年4月,漭水镇《不以培养诗人为目的的诗歌课程》在保山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合作共建启动仪式暨2023年德育工作主题会议上作专题交流。同年9月,《“是光”诗歌——关爱青少年项目》荣获云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是光”诗歌让思政教育更有形。漭水镇中心学校把“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作为“是光”诗歌口号,依托诗歌教育开发七色光主题诗歌课程,结合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诗歌社团活动,用好德育文化长廊“爱党”“爱国”“爱家”三大板块,开设室外诗歌创作,培养家国情怀、留住乡愁记忆。通过汇编学生诗歌作品形式,采用作者手写、配图、朗读方式排版,编印漭水学生诗歌集,做到732名学生每人至少有1件诗歌作品被收录。100多首学生原创小诗在保山日报、“是光”公众号等平台发布。
“是光”诗歌让语文教学更丰富。漭水镇中心学校把“是光”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让语文教师加入“是光”团队,组建漭水“诗歌”课题组,重点开展诗歌课程开发、诗歌育人探索,让诗歌育人功能更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2016年诗歌课在漭水中学萌芽,2019年漭水小学开设诗歌课程,现已开发“四季诗歌”校本教程,以四季为轴,分为“春光”“夏影”“秋日”“冬阳”四期,每期课程3个课时并配套每日晨读10分钟,通过看、诵、思、悟开展诗歌创作,让学生在诗歌创作中感受美好、体验快乐。
“是光”诗歌让研学活动更多彩。漭水中心学校把已撤并的沿江小学作为“是光”诗歌研学基地,每月末周四组织学生到沿江小学开展“光之诗韵”童诗研学之旅,已到沿江小学开展诗歌灵感采风、诗歌创作教学、诗歌作品展示、诗歌艺术融合等研学活动11期1000余人次,创作属于学生自己的童诗2000余首,让孩子找到情绪表达的突破口、教师把准德育涵养的基准点,促进学生德智体艺全面发展。2023年12月24日,新华社、中国银联等联合漭水镇在沿江高山草甸举办“大山里的诗歌节”公益直播活动,讲述漭水“是光”诗歌教育诗和远方的故事,吸引3000多万人使用客户端、微博等新媒体在线观看。
“是光”诗歌推广以来,成功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深受学校师生青睐,得到社会各界点赞。2019年,漭水诗歌教育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长大》在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播出;2021年6月,全国诗歌研讨会“风在此山中”云南行专场在漭水举办;2022年,诗歌教育短片《把诗歌唱出山外》于漭水拍摄后在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播出,获评第三届“雏菊花”国际微电影视频展优秀影片;2023年7月“漭水小诗人”演唱唐诗改编歌曲《手可摘星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经典咏流传”栏目播出;2024年4月,漭水“是光”诗歌15名小诗人亮相中央宣传部主办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表演节目《大青树下的小学》《向上吧》等节目;2024年4月,漭水“是光”诗歌被评为保山市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最具价值阅读活动。目前,起源于昌宁漭水的“是光”诗歌服务覆盖云南、贵州等29个省份2740余所中小学,“是光”诗歌教师团队达3100余人,19.5万名未成年人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有效解决乡村孩子情感表达渠道不畅、个体心灵关注不高等成长问题,培养悦纳自己、热爱家乡的青少年。
来源:罗海 穆建兴
编辑:杨茜琨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