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天大造了一辆赛车

文摘   2024-11-08 18:19   天津  


文 / 开放的教室项目组 李晋馥

转自 / 天大新闻网

天津大学有这么一门“金课”,课上研究赛车,课下开赛车,结课造赛车,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盘”,换上了“高档”,开启了人生的“赛道”。

是怀抱梦想改造世界?还是改变自己拥抱梦想?上大学前,懵懂的梦想,更像是指引通向大学的灯光。等到走进大学的时刻,才发现夜晚的校园每个窗户都会发出灯光,又该推开哪扇门呢?这样的选择,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改变,不会因为信息丰富而消除,因为唯有体验才能获取答案。

赛车,绝对是最炫酷的运动之一,却又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在天津大学有这么一门课,他们不仅研究赛车,还设计赛车、造赛车、开赛车。而这门课,更像是在校园里推开的一扇“任意门”,既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又能有创新创业的体验,还能有实践动手的机会。

“这辆车真的能跑起来吗?”“真的是你们自己造了一辆车吗”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现场,一辆赛车引来了“围观”,这些不经意之间发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是FSC系列赛事创始车队之一,他们聚集了一群热爱赛车的年轻人,一起造赛车、开赛车,是同学里眼里“最酷”的人。他们就是,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在天大上演着“速度与激情”。不仅如此,每年造一辆赛车也成为了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金课”。这辆名为浩跃ⅩⅢ的赛车已经是天津大学学生自主设计制造的第13辆燃油方程式赛车了。


2010赛季

浩跃一号


2011赛季

浩跃二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Racing Car

为什么要造一辆赛车?

时间回到2009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起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简称FSC),首届比赛定于2010年举行。这项赛事是参照一项全球大学生综合性工程教育赛事发起的,由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发起的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AE)。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作为赛事的发起院校之一,最先在学院招募组建车队的队员。已经处于大三下学期的刘松涛报名,并成为了队长。谈到为什么要选择加入车队,刘松涛说这是因为他从小有个企业家的梦想,而车队区别于传统社团的组织模式,让他能够体验到创业的过程。

加入车队的刘松涛和队员们发现,因为学院没有车辆工程专业,所有“造车”相关的专业知识都需要从头学起,而离比赛的时间却越来越近。没有数据、没有相关课程,作为队长的刘松涛开始重头学习,泡图书馆、看资料,成为了那段时间的常态。车架设计、动力总成、悬架系统设计、制动转向系统设计、电控系统设计……刘松涛和车队成员要完成一辆赛车需要的所有设计。

在2009年,赛车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几乎都是陌生的事物,更不用说造一辆赛车。“为什么要造一辆赛车?”是车队所有人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更何况每天要起早贪黑,车工、铣工、钳工……加工零件,敲击车身,把设计图变成赛车的过程不知道遇到了多少困难。历任的车队队长回忆在车队的时光,这部分都是印象最深刻的。他们说,我们也总会问每一届新加入队员这个问题,但是真正经历过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不同了,我们在这里经历的一切事情都教会我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动手实践、如何做到坚持。


2012赛季

浩跃三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三号在赛场


2013赛季

浩跃四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四号新车发布会


Racing Car

“赛车梦”驱动的“创业梦”

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区别于普通的学生社团,团队管理仿照公司制度设计,有完整的财务预算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这对于刘松涛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这样的经历,让刘松涛在大学期间首次体验了“创业”的过程。车队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来自学科支持,日常运行经费有一半来自各种类别的“投资”。刘松涛申请到的最大一笔经费来自潍柴动力在天津大学设立的自主创新基金,一共15万元。这些经历,仿佛就是在让刘松涛做创业演练,但此时的他还只是在想办法让第一辆浩跃赛车能够如期参加首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

刘松涛心中从小就有个企业家的梦想,高中时候他就开始关注中国实业领域的企业家。2006年7月,收到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的喜悦无以言表。有梦想并不代表没有迷茫,刘松涛就是这样。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突破口,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还不能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而北洋动力车队招募的通知,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起点。

本科毕业时,刘松涛与同学合作完成一种新型四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产品原型样机研发工作,研究生期间参与完成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松涛,有没有兴趣成立公司?把并联机器人推到市场去?”临近研究生毕业时,导师黄田教授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让刘松涛陷入了深思。他说“人终究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毕业即创业,打造并联机器人领域的“赛车”成了刘松涛的新赛道。


2014赛季

浩跃五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2015赛季

浩跃六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六号校内跑动测试


Racing Car

传承赛车的“动力”

每年新造一辆赛车,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规则。13辆浩跃赛车见证了北洋动力的造车历程。但是,之前的12辆车都没能保留下来。因为,像发动机这样的大件儿,今年用完明年还得接着用,比赛之后就得拆掉重来。十多年间,超过500名队员从车队“毕业”,每一届都创造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就像是赛车的发动机被留给下一辆赛车一样,车队传承的是“动力”,驱动梦想的“动能”。

2020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这一年年初,牛志强结束了他的十年天大时光,即将赴海外继续开展研究。临近毕业之际,他将自己奖学金的一部分21600元捐给了天津大学“兴学之路”教育扶贫基金,在安徽、河北、青海建设了4间“北洋梦想教室”。他说之所以想要捐赠梦想教室,是因为要让梦想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而让他有“传递梦想”想法的,正是北洋动力车队。

从本科到博士,六年时间与方程式赛车队相伴,可能是与车队相伴最久的人,深度参与了5台赛车设计过程。他在车队历任动力总成、电控组负责人并兼职耐久赛车手。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面对任何未知的道路,学会了一步一步实现梦想。

初入大学时,牛志强和很多人一样,突然对学习感到迷茫。高中时以为大学是学习的终点,没想到来到天大,似乎才是学习的起点。和所有选择工科的学生一样,多少在学习中抱有“实用”的态度,而大学的课程似乎并没有让牛志强看到“哪里实用”了。

出于对赛车的热爱,牛志强大一下学期加入了天大FSAE方程式赛车队,这一干就是6年。赛车,也成为了牛志强破解迷茫的钥匙。从开始加入车队,牛志强就发现,所有基础课、专业课都和这辆赛车有关,而且远远不够。他说:“车队也教会了我专心致志,专注眼前,干好一件事。”人生中谁都会有迷茫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眼前的每件小事。

成为赛车手,是牛志强最骄傲的事。生长于农村,上大学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驰骋赛场”。因为赛程的要求,赛车手既要熟悉赛车,又要懂驾驶技术,身高体重都要刚刚好,在车队6年让牛志强知道自己可能是那个“最适合”的人。为了团队,他转型成为主力车手,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卡丁车培训。

在5年的博士生涯中,他参与了很多贴近工程实际的课题,这些工作既费时又费力,还不一定会有期刊文章发表。但是,只要这个研究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助力于国家发展,他就愿意全力以赴。


2016赛季

浩跃七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七号校内跑动测试


2017赛季

浩跃八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八号进行高速避障项目


Racing Car

能武也得能文

除了动态比赛项目,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还包括设计答辩、成本与制造分析答辩、营销答辩和赛车技术检查四项静态比赛项目,而前三项需要队员现场展示答辩。如果说设计、技术是信手捏来的强项,营销答辩或许是车队的“弱项”。一群理工科学生,对技术的钻研能让他们钻进车间一整天不出来。赛制的要求,也让车队从一开始就明白除了解决技术的问题,更要建设好团队文化,打造完善的体系。

担任过车队队长的崔晓琪说自己原本是个内向的人,因为技术水平突出被推选为队长。他说车队带给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沉默少言到侃侃而谈。“当了队长之后,总得去给大家讲车队的技术、文化、过去和愿景,甚至说我对家国情怀、实事求是这些理解都更要深刻了。”崔晓琪说,后来我们去攻克技术的难关、总结经验,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比赛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汽车的上下游产业,深刻感受到国家在产业升级方面的变化。

车队从一开始就设有市场部,后来还有了“经理”一职,付杰就是“职业经理人”。付杰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大一加入车队也是奔着“学技术”去的,但是车队总是有一些“杂事”是需要有人去干的,大多时候都是付杰主动去了,比如去交表、盖章这些最小的事儿。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儿,付杰觉得自己积累了很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获得了老师和队友的信赖。

2021年,一部名叫《换挡》的微电影发布,这个以车队成员韦旭阳为故事原型的微电影,是车队十多年来每个人故事的缩影,这也是车队第一次拍摄微电影。电影里有句台词是“感觉人生挂上一个更高档”,这或许就是大家真实的写照,电影里客串辅导员的付杰真的干部保研留校做了辅导员。总之,他们的体验里,除了赛车,还有更多。如果遇到低谷,他们会知道“现在是在尝试超越过去的自己,哪怕暂时挂上了低档,哪怕你整个人都在高速运转,但是需要坚持住,要相信你终会挂上更高的档,更轻松地向前走”!


2018赛季

浩跃九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九号


2019赛季

浩跃十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十号通过复检


Racing Car

从感觉酷到感受酷

2010年9月29日,深红色的幕布被缓缓拉开,蓝色的赛车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这是北洋动力车队第一次召开新车发布会,此后每辆新车都以发布会的形式出现。时任龚克校长出席发布会,在讲话中说到:学与习是不可分隔开的一个整体,同学们不仅仅要‘学’,更要‘习’;实习、习练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大学生应“have passion to learn, have passion to win”。这部名为“浩跃2010”的赛车在北洋广场徐徐开过,是第一辆能够开起来的赛车,他们也第一次把赛车这项“感觉很酷”的赛事,变成“感受也很酷”的日常。

博士在读的冯展宇现在仍会时不时回车队看看,但凡车队有重要活动,他也一定会到场。冯展宇想要成为一名无所不能的工程师,他说,小时候看电影,就觉得钢铁侠这样的工程师很厉害,什么东西随手一弄就都好了。到了大学之后,在课本上去学,在课上去学,才发现好像和想象中的工程师其实差距很大,好像知识不能“用出来”,更不会像电影里那么容易。

或许,这也是冯展宇成为车队维修师的原因。他说,和大家的感受不同,我总是遇到问题最多的那个人,也是每次都直面失败的人。冯展宇连续参加了两届比赛,两次都在维修区看着自己的赛车“趴窝”了,是离失败最近的人。虽然每次都要面对失败,但是他并不慌张,因为维修操作他已经“练习”过几十次,甚至是上百次。本科时期有门课讲发动机原理,当同学们还是捧着书本理解概念时,每一个零件都已经在冯展宇脑海里呈现出来了,因为他在车队负责的正是发动里的动力系统。这时,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离想象中的工程师又近了一步,那些失败的经历,反复的琢磨让他感受起来也很酷!


2020赛季

浩跃十一号定妆照

浩跃十一号完成高避比赛


2021赛季

车队成员合影

浩跃十二号


Racing Car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想要造出一辆好车,每一颗螺丝钉都是重要的。正如冯展宇所说,加入车队后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团结”,因为在这里,不论你处于什么位置都很重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车就跑不起来了。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的产品,一个小小的一个失误,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每一次参加比赛,每个车队能去现场的只有15个成员,所以无论谁去到现场,代表的都是团队,这是大家的共识。虽然大家都不愿意出错,但是每一辆车正式发布之前的测试中,动不起来也是家常便饭,每一次出错的地方还不同。在冯展宇看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失败的经历,才激发大家团结起来,当新赛车发布的时候才更加激动人心。

2018年,已经是第九次参加大赛的北洋动力车队,却遭遇了“滑铁卢”,赛前测试一切正常的“浩跃”号,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驰骋于赛场,而是在尴尬地在起点趴了一整天。这一次的失败,大家都很难过,却没有相互抱怨,他们只是把“不甘心”投入到新一辆赛车的制造中。2019年的赛季,当赛车成功越过终点线时,发动机的轰鸣声伴随着欢呼声,这是一程承载着两年期待的路。

2022年,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13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系列赛事中,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在燃油方程式中获全国一等奖,首次参赛的电动方程式也荣获了蔚来最佳新秀奖。“浩跃”家族从此开启了“组团”参赛的模式,而这一季的比赛需要克服的困难则更多。在疫情影响下,2021年比赛延期至2022年4月,全体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心,车队在进气系统、润滑方式、空气动力学、悬架系统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在设计报告、成本报告、商业报告等静态项目和直线加速、8字绕环、高速避障、耐久测试和效率测试等动态项目中表现优异,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浩跃EV1是天津大学首辆电动方程式赛车。电动车的发动机与燃油车是不同的,车队从零开始完成了电驱动系统和整车设计与制造,在首次参赛电车队中排名第一。


2022赛季

浩跃十三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十三号


Racing Car

动过手的知识是不会忘记的

依托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以及北洋动力车队,天津大学还开设了汽车文化、赛车工程概论选修课,《赛车工程概论》获评天津大学第二课堂金课、新工科课程《赛车设计与制造》获批天津市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吸引了全校10余所学院20余个专业2000余名学生参与课程和双创实践。

与传统的课程不同,输出“实物”是这门课最大的不同,这让选课的学生既感到有压力,又感觉很新鲜。参加过节能车设计的贺泳迪如今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曾经是天之道车队的副队长。天津大学这样浓厚的“造车”氛围,给了学生很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北洋动力车队还通过公众号帮助天之道车队发布队员招募信息。

在贺泳迪看来,造车的经历改了他的选择。参加节能车比赛的过程中,他完整经历了从赛车设计、发动机改造等全过程,就像是参加了完整的工程训练。虽然比赛没有获得太好的名次,但是贺泳迪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完全不同了。参加完比赛后,贺泳迪利用暑假去车企一线实习了一个月,他想真正去了解汽车这个产业,而且他也有了要读博的想法。他说,这与书本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是书本知识的补充,能够让学会的知识忘不掉。

5年的博士学习,贺泳迪专注做节能减排燃料方面的研究,这正是因为节能车比赛而选定的方向,6项发明专利获得了授权。临近博士毕业,去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就业方向。在一次面试中,主考官问道他发动机一个零件的自由度怎么校核、钢套壁的厚度如何计算。即使过去六七年,这些知识依然像印在脑海里一样,他说这就是“造车”的过程教会自己的,“动过手的知识是不会忘记的”。


2023赛季

浩跃十四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赛车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十四号


Racing Car

这是车队的“底气”

走进北洋园制造中心的车队车间,在错落有致的工具、模型与工位间,专门开辟出了一个整齐码放奖杯与奖状的空间。大家认为这些奖杯不仅是车队的荣誉,更是车队十几年间积累下来的热爱与梦想,而托举大家热爱与梦想的正是学校和老师,还有历任队员团结合作的倾力付出。比如,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中心、能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和内燃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场地、资金和实验条件等硬件支持;谢辉、高文志、毕凤荣、林杰威、宋康、邬斌扬、鲁祯、李万众等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等师资助阵,更有各赞助商提供的资金及技术帮助。

在这些赞助商里,有一家很不同,就是由首任队长刘松涛创办的阿童木。刘松涛创办的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速搬运机器人名叫“阿童木”,获得过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这也是天津地区第一个金奖。如今,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已经是天津市瞪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1年9月26日,在北洋动力2021赛季新车发布会上,北洋动力车队与阿童木机器人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刘松涛见证了北洋车队从无到有的过程,他希望反哺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与北洋车队联通起来,共同构筑一个人才培养的崭新平台,为学校人才发展贡献力量。当天发布的新赛车,正是在2022年获得一等奖的“浩跃13”。

这些是让仰望星空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底气”,是撑起每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基础。他们说:“没有学校、学院、学科、教师以及赞助商的大力支持,我们无法像今天这样靠近我们的赛车梦,更无法取得令人自豪的荣誉。”


2024赛季

浩跃十五号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EV3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赛车与车队成员赛场合影

浩跃十五号


Racing Car

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组装一辆赛车,最后装上的是方向盘。

“这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机械的美、运动美,在悬崖边跳舞的感觉,让我的原始冲动得到了满足。”提起开赛车,韦旭阳的兴奋溢于言表。他在2021赛季担任队长,在担任队长之前是转向组和车手组的组长,如今他已经“退役”。对于北洋动力车队的成员来说,从车队“退役”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北洋动力车队有一本纪念册,不仅包含了每一辆赛车的照片,还记录了每一名车队成员的名字。当然,还有历任指导老师。他们之中,有人留津创业,有人留校任教,有人进入车企……在不同的赛道,延续着车队的“速度与激情”,就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装上了方向盘,对于自己的未来要去的地方清晰和笃定。


图文来源 / 天大新闻网、开放的教室项目组 李晋馥、北洋动力车队

审核 / 林杰威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895年成立的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最初之校名,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机械工程学门。学院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播精择粹”的院训,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