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中寻找“古时月” | 中秋月桂

文摘   历史   2024-09-15 06:00   北京  


文|郑文灏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中秋时节耳熟能详的故事呈现在文物中,留在时间的长河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物中的“中秋月”可以说是磨灭不去的“古时月”。


“月宫镜”记录了唐玄宗游仙境的梦幻,玉兔捣药被赋予各种造型,嫦娥奔月在画家的笔下变得如梦如幻……文物所承载的记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精神的折射。让我们一起掠过时间之河,静赏中秋文物,体味天地之浩渺,万物之兴衰。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嫦娥奔月的故事自古流传。《淮南子·览冥训》记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娥即嫦娥。《汉书·天文志》:“嫦娥窃羿不死药,奔月,及为之蟾蜂”。古代以嫦娥、玉兔为题材的月宫镜极为流行,其实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古代上自天子下到百姓,整个社会都对炼丹服药、羽化升仙的法术极为热衷。古代广为流传的道士领唐玄宗游月宫,归而传《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这件唐代菱花形的月宫镜,直径14.8厘米,以桂树为钮,造型别致;镜钮右侧为嫦娥飞天,右手执灵芝,被纱飘舞,婀娜多姿;左上为玉兔杵臼,下为金蟾曼舞,边缘纹饰则为朵朵祥云,显得静逸空灵,把神话传说推到了超越故事本身的审美境界。


此外镜子银光闪闪,铜质精良,为月宫镜中难得之精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铜镜似把飞逝的时间凝固下来。


唐 月宫镜  现藏于苏州东吴博物馆


唐 月魄镜 八瓣菱花形镜


这件八瓣菱花形的《月魄镜》以龟为钮,设计极为独特。主纹饰区为月宫场景。桂树、捣药玉免及蟾蜍均极为生动,左上方修长的嫦娥一手持方牌,一手持盛桔果盘,凌空飞舞。镜钮下方有一水池,池上方有一“水”字铭文。两旁各有云纹一朵,更添仙气。外区略高,饰一周云朵、花蝶及瑞花纹。


带有月宫图的铜镜广见于中唐时期,颇有铜镜清明如满月、兴福降祉之意。五代冯晖墓的墓室天象图中,也有相似的月宫图。显见月宫故事广受欢迎,同时也是民间信仰的一部份。


唐 月宫婵娟镜


金 唐王游月宫故事镜


至金朝,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竟然被刻在铜镜上。史载,安史之乱时发生的马嵬事件中,杨贵妃自缢而死。唐军平叛后,唐玄宗自蜀返回长安,日夜思念杨贵妃。道士运用道术使玄宗在梦中与杨贵妃相会于月宫,二人互诉思念之情。这一典故是在白居易《长恨歌》的基础上,由民间流传演变而来。


镜中圆钮右上云端中有一殿宇,高大的鸱吻,屋瓦和铺间隐现的人字拱清晰可见,饰有泡钉的两扇大门半掩,有一人扶门侧身远跳。钮左侧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钮的右下侧一人长袍束带,坐于岸边的椅上,两侧各一执扇侍者。左下有一座小桥,桥左端一人,头戴官帽,弯腰拱手;桥右端一人持幡回首,手指坐椅之人,似为前者指引。


明 月宫镜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月有玉兔之说,民间久已流传。故旧时每逢八月中秋,街上即有“兔儿爷”、“玉兔捣药”“兔山”等节令玩具上市。


“玉兔捣药”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如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在道教典故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清 五彩流云玉兔秋香鼻烟壶


这件扁圆形的清代鼻烟壶上,黑地五彩流云飘飘,似乎象征仙境,两面开光内各装饰有小景画,一面是双兔与灵芝,一面是溪岸双兔。带画珐瑯盖,搭配象牙匙,盖面饰正面朵花及卷草纹。在有限的空间中所制作的小景画,画面之描绘极为细致,兔的毛发、岩石的肌理、成片的花草背景,都一丝不苟地呈现。底有白地蓝方框红书“雍正年制”宋体字款。《活计档》雍正八年(1730)珐瑯作纪录提到,雍正九年(1731)曾烧成“黑地珐瑯五彩流云画玉兔秋香鼻烟壶”,即可能就是这件鼻烟壶。


明 金环玉兔耳坠 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明 镂雕嵌宝石玉兔捣药纹玉牌


清 剔红戗金月宫图椭圆盘(仙兔捣药)


明 玉兔捣药刺绣


清 李世倬 桂花月兔图扇面


这幅桂花月兔图扇面,画面主体是一只白兔,顺着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有半月入画,体现了一种朦胧之感,也似乎表现着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常态。桂树轻掩,在与月亮的交相辉映中仿佛散发着独属于秋日的清爽花香。在白兔的身下,是一丛绿草,更加彰显着初秋的气候特征——秋高气爽,万物都在进入萧条之前迸发最后的生机。白免的造型憨态可掬,让人感到栩栩如生。


清 蒋溥 月中桂兔图


元 镂空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隋 三兔飞天藻井莫高窟第407窟


清 白玉卯兔牌


明 双兔捧寿万万岁五团花带板


明 刺绣中秋节令补子


明 缂丝中秋节令玉兔纹补子


明 黄地桂兔纹妆花纱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后因避文帝刘恒讳,“姮娥”改称“嫦娥”。东汉张衡著《灵宪》云:“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汉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


在河南南阳市汉画馆,有一块镇馆之宝——“嫦娥奔月”汉画像石。这块画像石出土于南阳城区西关的一座东汉末期汉墓,长 1.41 米,宽 0.60 米。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右方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无限遐想。


清 费以耕 月中嫦娥图扇面


此图是海派名家联手之作。费以耕是费丹旭长子,画承家学,善绘仕女和花卉。张熊,字子祥,别号驾湖外史,他工诗词、通音律,喜爱金石书画收藏,善花鸟、人物、山水,画作具有艳而不俗之美,与任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由题款“馀伯费以耕画嫦娥,子祥张熊补梅花”可知,费、张以各自所长,表现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 唐寅 嫦娥奔月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刘松年 嫦娥月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佚名 嫦娥望月图 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淮南子》言曰“月中有桂树”,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曾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诗句。


民国 顾伯逵 吴刚伐木扇面








名人《中秋帖》 各抒胸臆

东晋 王献之 《中秋帖》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王献之所书草书,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纵 27 厘米,横 11.9 厘米。该帖在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


该帖正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大致意思是:“中秋过后,亲人还不能回家团圆,此时要去探望亲人又怎么样?这样打了一场胜仗(如果失去亲人)还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等待军队归来再说吧。”我们可以看到,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时代,回乡团聚即是最大的追求。在中秋时节,人们更加希望能够平安归来,万家团圆。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中的一位巨子,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他变革其父的草书,主要用“极草纵之致”,极力发挥“一笔书”的笔势,他的笔法灵动,纵逸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宋 赵佶 《闺中秋月》


宋徽宗赵佶的这幅“瘦金体”《闰中秋月帖》,书于宋大观四年(1110 年),为七言律诗一首,乃中秋赏月即兴之作:“闰中秋月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笔画细瘦如“筋”,舒展飘逸,却挺拔有力,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宋 米芾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宋代画家书法家、米芾(1051 年-1107 年)的这幅中秋帖,是他中秋登海岱楼所作。海岱楼在江苏涟水,是唐宋时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楼,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最佳旅游景点,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来形容它视野辽阔、宏伟壮丽的景观。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诗中写道:“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天上如果没有修理月亮的人,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







更多精彩文章

《哪种植物,中国人喜欢了两千年?| 观展》《石破天惊开新宇:令人惊叹的石峁文明 | 访古》《5000年前“江南胜景”:良渚人的一天 | 新知》《北大陈连山解读:〈山海经〉现代人为什么看不懂?| 对谈》《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探宝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扫描开篇海报文博时空二维码。(以上点击即可查看)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分享新知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