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对话粤博策展人:百年奇缘 古砚争辉丨对谈

文摘   历史   2024-08-17 06:01   浙江  


文丨苏皖皖

广东省博物馆 苏皖皖


端砚,历来有四大名砚之首的美誉。广东省博物馆馆藏 近千方砚台,其中大部分为古端砚,其常设展《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从中遴选 200 余方精品展出。近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紫石凝英”端砚展策展人焦大明接受了文博时空的专访,给您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何氏三砚”跨越百年再聚首

文博时空:“紫石凝英”端砚展中最有名的当属镇馆之宝“何氏三砚”,这三方砚台不仅每方砚台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展柜,而且也是展览人气最旺的打卡点。这三方砚台不仅品工俱佳,据说它们入馆的经历,也很有传奇色彩?


焦大明:对,“清末广东三大名砚”的说法在广州地区流传很广,但是我们一直只收藏到其中两方,分别是“猴砚”(馆藏“千金猴王砚”)、“鹤砚”(馆藏“嵒华四象砚”),第三方一直没有发现。2018 年初,何崇甘老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联系我们,提出欲捐赠其家传的一方何氏闲叟铭端砚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千金猴王砚

尺寸:长 25.5 cm ,宽 17.6 cm,厚 2.7 cm

老坑大西洞石。砚堂中有大片鱼脑洞,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千金猴王砚 拓


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嵒华四象砚

尺寸:长 23.8 cm,宽 15.7 cm,厚 2.3 cm

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


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嵒华四象砚 拓


文博时空:那接触下来的情况怎么样呢?


焦大明:第一次接触下来,何崇甘老先生说他的父亲叫蓬洲。历史上确实有一种说法,起源于商承祚(1902—1991 年,甲骨文、金文的著名学者,广东番禺人)先生的手记。在手记中商老曾写到:“该砚原主何蓬洲,番禺人,为张之洞幕友,是主持开采端砚的主事人,开采到好的端石,令高手砚工制成砚后,选择好的送张之洞,次的留给别人。何个人亦收起好砚三方:一是猴王砚,二是松鹤砚,三是鱼脑冻碎石砚,曾请李文田题《猴鹤砚斋》横额,当时对三砚之重视可知。”


王贵忱先生(文史学者、收藏家,曾任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在《题猴王、松鹤二砚墨本》则做如下说“予知此二砚,乃己亥(1959 年)秋间事。时商藻亭老丈(商衍鎏)年事已高,唯神志清明,犹喜闻粤中掌故。尝请韩沛然先生述说端溪开砚坑故实。适予走访商锡永师(商承祚),因得叨闻馀论,亦系与韩丈订交之始也。韩丈谓张南皮(张之洞)开砚坑,初由某要员主其事,满洲大员宝瑞得有佳石,而以尺方两巨砚猴王、松鹤及形制略小之通体蕉叶白砚最孚时誉。猴王、松鹤二砚,民初时嗣经陈融诸家递藏,蕉叶白砚则不知所之云,后由商锡永、蔡语邨等先生做缘,由广东省博物馆出重值购藏。”


但是据何崇甘先生说,何蓬洲生于1869 年,民国时期做到广东省财政厅秘书长。张之洞 1883 年出任两广总督,1889 年 8 月颁令开采端溪老坑,期间何蓬洲只有 15-20 岁,且个人背景未显示与张之洞或肇庆开砚坑有任何交集。馆里已有的两方砚台,侧面铭文“禺山何氏闲叟”,如此年轻的何蓬洲显然不可能以“叟”自称。所以商老这段记述应为不实,后人每每谈及千金猴王砚,多延用这一说法,网络上亦广为误传,在此需正本清源,匡正谬传。


何蓬洲


2018 年 1 月 15 日,何崇甘老先生在亲属的陪同下,专程将其珍藏的端砚从香港携至广东省博物馆,馆方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鉴定。该砚原配有天地盖,上盖可轻易打开,但底盖嵌得很紧,无法正常打开。何老先生说此砚自从传到他手中以来几十年间,一直没打开过底盖自己不敢轻易去动它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千金猴王砚

侧面铭文:千金猴王砚 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右侧)

郭兰祥作砚 项信南刊字(左侧)


文博时空:那后来是怎么确认这方砚台的呢?


焦大明:为一睹砚背的真颜,我们专门请来两位已经退休的砚台库的老保管员,用特有的手法打开砚盒。砚背的面貌也展现出来。专家现场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方长方形淌池砚,底边就石料随形而作,尽量保留石皮原貌。砚面、砚背石色紫蓝,分布有天青、鱼脑冻等名贵石品花纹,砚边饰有雕工精细流畅的夔龙纹和朵云纹。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尺寸:长 22.5 cm,宽 15.8 cm,厚 2.7 cm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拓


此后,我们专门采访了何崇甘先生、何氏后人何绍圻先生、张楴祯先生,几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记忆中搜索着家族的荣衰、宝砚传承的点点滴滴。


何氏老宅旧居


 

何氏老宅旧居


老人回忆说,1957 年底至 1958 年春节前,有人曾三次来到凌霄里 8 号何家求砚。第一次,来人问何孝硕的二太太谭惠英是不是有件鹤砚,并要求看实物且表示想购买,当时何孝硕及大太太已过世,谭惠英说需要征求大太太所生之长女何浣波和三子何崇鑫的意见。第二次,谭惠英告诉来人,子女不同意卖砚。第三次,谭惠英仍不肯卖,在来人的劝说和执意坚持下,不得不以 200 元的价格卖出鹤砚。彼时张楴祯还是中学生,与外婆谭惠英生活在一起,目击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来访,并留有印象。我们于是查阅了那个五、六十年代的原始清册,鹤砚的来源正是“何二太”。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收入拨库凭单(鹤砚)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鉴定现场  右侧执砚女士为策展人焦大明


文博时空:那谁才是铭文上刻的“禺山何氏闲叟”呢?


焦大明:根据三位老人的口述,砚主人“禺山何氏闲叟”本名为
何天闲,是捐赠人何崇甘先生的伯爷。何天闲有一弟弟何天衡,生卒年不详,在乡间务农,也曾教过私塾,有田地出租,进入 20 世纪儿子事业有成,其田地便转让给了他人。


何天闲生有两子:何翰屏、何孝硕;何天衡生有一子,即何蓬洲。兄弟两家一直居住在旧仓巷凌霄里 6 号、8 号,何天闲虽十分珍爱这三方佳砚,但在世时就将它们分别赠予子侄三人,猴王砚赠予儿子何翰屏,鹤砚赠予儿子何孝硕,九晕太极砚赠予侄子何蓬洲。


何蓬洲所藏的九晕太极砚则一直珍藏在身边,1938 年后后来为躲避战乱,何蓬洲辗转新会、澳门等地,这方砚一直都被带在身边。何蓬洲过世之后,九晕太极砚由二太太梁洁英保管,最后传到何崇甘的手里。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更能佐证这一论点的是 1960 年随鹤砚一同入藏广东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清李文田猴鹤砚斋字横”,顺德人李文田(1834——1895 年)是咸丰三年探花,清代著名的蒙古史专家和碑学名家,曾任翰林院编修,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横额上书“猴鹤砚斋”,题款“君跃贤弟得砚于端州,有此形,故以名斋,李文田”,由此可推测,何天闲或许字号为“君跃”,得到猴、鹤两方佳砚,欣然将书斋命名为猴鹤砚斋,并请当时任职顺天学政的李文田题写横额,足见砚主人对两方宝砚的重视和珍爱之情。


清 李文田猴鹤砚斋字横


文博时空:太不容易了,跨越百年时光,“何氏三砚”终于在粤博聚齐了。


焦大明:过程还是很曲折的。“猴砚”入馆最早,1951 年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在市场上发现并购入,后来转让给我们馆,为粤博留下一方珍贵的宝砚。“鹤砚”我们前面提到,是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从何家二太手上征集过来的。这一方“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是 2019 年由何崇甘老先生无偿捐赠给我们馆。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登记表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捐赠人:何崇甘


何氏族人(部分)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嵒华四象砚

左侧铭文:白鹤啄松 青牛眠草 瓜瓞垂实 猕猴捧桃


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嵒华四象砚 拓








端砚上的“朋友圈”

文博时空: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整个展览中有没有容易被普通观众忽视但其实挺有趣的展品?


焦大明:很多观众来参观,会直奔那几件镇馆之宝。其实咱们展厅里头,比较什么可圈可点的是什么呢?像清初黄任、林佶、谢道承、许遇等一批闽籍藏砚家,他们在砚台上以诗文唱和交流,堪称闽籍藏砚大家“朋友圈”。他们这些铭文其实真的挺有价值的,互相在铭文上有所唱和。如果你再去联系到首博的、故宫的,包括天津的,去看他相关的一些藏品,把它汇总起来,那真是挺有意思的。


比如馆藏的端石云海旭日砚,砚背右侧铭文:傍龙沼,挥凤翰,华日卿云光纠缦。落款为“鹿原”。经专家考证,这位“鹿原”名林佶,1660 年生,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


而在这方砚台砚背左侧,则刻着字体相异的另一段铭文:沧海日兮巫峡云,广陵潮也洞庭月。合将宇宙大奇观,壮我临池诗思勃。古梅道承。落款为谢又绍。这位“谢又绍”是另一位福建侯官人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康熙六十年(1721 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林谢二人既是同乡又同朝为官,在一块砚台上题词相和,也算一种雅好


端砚上的“朋友圈”(自制)


清康熙 端石云海旭日砚(正面)

尺寸:长 10.5 cm 宽 12.2 cm 厚 1.6 cm


清康熙 端石云海旭日砚(背面)


而馆藏的另一方端石锄云砚,砚额刻“锄云二字。砚背右侧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题款为“元玉 潜园林氏”。这位林氏是谁还有待专家考证。砚背左侧铭文:庚子长至黄任。落款为黄任。庚子年是 1720 年,特别有意思的是,得到此砚的黄任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又在旁标注,“此石乃华田十砚之一也,一朝得此如获赵壁,占梅喜记”。黄任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自号“十砚先生”,不知这方砚台是否恰巧是黄任这“十砚”的第十方,竟如此欢喜。至于砚台上另外几方印款,“郑氏文房之宝”、“崔珊”等都应是后人的收藏印。


端砚上的“朋友圈”(自制)


清康熙 端石锄云砚(正面)

尺寸:长 13 cm 宽 13.8 cm 厚 2.2 cm

  清康熙 端石锄云砚(背面)








古端砚看粤博

文博时空:作为端砚之乡,广东各地有很多种类的端砚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的端砚展与其他各类端砚博物馆相比,有什么特色?


焦大明:我们广东省博物馆端砚展最早的基础是 90 年代我们馆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馆合作的一个交流展,当时遴选的就是一批精品。后来就着新馆建设的契机又做了征集,补充的一些也还可以的,但是最最好的都是那批。这批从馆藏近千方砚台里挑出来的 200 多方精品,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端砚常设展。


从全国范围内来说,我们广东省博物馆的端砚展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因为端砚首先能碰到的古代的就比较少,古代质量好的也很难遇。我们馆征集的比较早时间也比较长,展览里面古砚的占比非常高


唐 端石箕形砚

尺寸:长 20.5 cm,宽 18.2 cm,高 5 cm


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外形类似日常生活中的簸箕因而得名。这方砚器型较小,可能是随葬品。唐代的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砚的底部有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是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的,需要有足材比较平稳。


宋 端石抄手砚

尺寸:长 15.5 cm,宽 10.4 cm,高 2.45 cm


宋代端砚古雅端方,以抄手砚最具代表性。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而称之抄手砚。端砚在宋代开始出现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同时因石质精良,端砚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宋 端石太史砚

    

宋 端石太史砚(底部)


太史砚式始于宋代,是抄手砚的一种,砚足(墙)明显比其他砚式高出许多,且砚上极少有装饰纹样,是当时达官贵人中流行的砚式。有专家认为,足高出 5 厘米以上为太史砚体现一种身份和职位的特征,端庄肃穆,四平八稳,是典型的宋代器型。这方太史砚的砚底还装饰有 7 根圆柱,颇有易趣。


宋 端石古琴砚

尺寸:长 18.3 cm,横:上 6.5 cm,下 8 cm,高 1.5 cm


该砚形仿古琴,砚池半月形,砚底出四足,简朴古拙。端砚在此时开始出现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还未能成为主流,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 端石刻灵芝池抄手砚

尺寸:长 19.9 cm 宽 11.6 cm 厚 6.4 cm

砚面为顺水淌池式。池边雕饰浮云一朵,额面铭:“方正醇古”四字。

    

明 端石风字砚

尺寸:长 24.2 cm 宽 11.6 cm 厚 6.4 cm


此砚两侧外围弧度较大,似斧钺之形。由前文所述唐代箕形砚渐变而来。其体量较大、造型浑朴,是典型的明式制砚风格。

    

清中期 端石云纹随形砚

尺寸:长 16.8 cm 宽 15.1 cm 厚 3.5 cm


清晚期 端石卷书式对砚

尺寸:长 21.4 cm 宽 14 cm


清中期砚雕极尽炫技能事,雕工纤巧,精细繁缛,制砚巧匠名噪一时。清代后期,受端石开采的影响,制砚业衰退,偶在名坑复采时期,才呈现出短暂的盛景。




观展攻略

1、参观预约:唯一预约渠道:微信搜索“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进行预约。


2、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 停止入场)


3、《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为常设展,位于广东省博物馆三楼端砚展厅。分为四个单元,“砚林回溯”、“石质粹美”、“神工鬼斧”、“镌诗题铭”。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主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厅内有一方落地玻璃墙,可近距离看到清晰完整的广州小蛮腰,非常适合在此处打卡拍照。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分享对谈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