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译夫
文物摄影|杜广磊
很久很久以前,大约 5500 年前,在哈萨克斯坦,人们开始把野马变成家马,这可是个大新闻!驯马技术后来就像传家宝一样,传到了其他地方。你知道吗?中国的家马是在大约 3700 年前,在黄河上游的甘肃地区出现的,算是比较晚到的“嘉宾”啦!
驯化了马之后,人们的生活可是大变样了!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战斗力。想象一下,古人把马和车组合在一起,造出了马车,这简直就是当时的“豪车”啊!商贸因此发展得红红火火,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了。在战场上,马车可是个厉害的武器,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怎么样,数数他们的马车就知道了。所以,“千乘之国”、“万乘之君”这些说法就这么来了。
元 赵孟頫《饮马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还是古代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从“马踏飞燕”到“昭陵六骏”,从“金戈铁马”到“骏马轻裘”,马和人类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成了我们无言的朋友、忠诚的伙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代文物中那些姿态各异的马,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01
中国境内最早发现家马的地方是哪里?
在距今 3700 年左右的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齐家文化的遗址,曾发现随葬的 3 块马的下颌骨,在甘肃省永靖县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墓地里也发现了随葬的马骨。
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家马发现于距今约 3300 年前商代晚期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由于中国在墓葬里随葬动物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且经过动物考古学家的研究证实,全部随葬的动物几乎都是家养的。因此,专家认为最早的中国家马应当驯化于中国黄河上游地区。
甘肃永靖县大何庄遗址出土兽骨统计表
02
在汉字中“马”是如何演变的?
“马”,象形字。甲骨文(图 1、2)的“马”像马的侧视形,头尾四足俱全,头颈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征。周代相继出现了如图 3(毛公鼎)、图 4、图 5 的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比,笔画有所减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与现在马字的形状就基本一样了。
03
甲骨文里有多少种马?
古人眼中的马,与现在的车一样,不同的马有着不同的特性、标志。甲骨文中,根据马的颜色、用途(马车、祭祀、田猎等)不同,就已经有很多细分种类。
商甲骨文中所见主要马名,摄于殷墟博物馆
04
不同颜色的马都叫什么?
骒[kè]:母马。
驹[jū]:小马。
骟[shàn]:被阉割后,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biāo]: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骝[liú]: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骃[yīn]: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huá]:枣红色的马。
骊[lí]:黑色的马。
騧[guā]:黑嘴的黄色马。
骐[qí]:青黑色的马。
骓[zhuī]: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骢[cōng]: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
驽[nú]:跑不快的马,劣马。
骁[xiāo]:好马,强壮的马。
骍[xīng]:赤色的马。
05
哪些词汇是与马紧密相关?
由于马在古代交通和战争中的核心地位,它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一重要性在语言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马相关的词汇异常丰富,它们不仅记录了与骑马相关的各种装束,如“马褂”、“马裤”、“马甲”和“马靴”,还深刻反映了马与战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作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催生了诸如“兵马”、“人马”等复合词,同时,“千军万马”、“单枪匹马”、“招兵买马”和“马到成功”等词汇也无不彰显着马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大量与骑马代步生活相关的词汇,如“快马加鞭”、“马不停蹄”、“走马观花”和“悬崖勒马”,都生动描绘了古代人们骑马出行的情景。而马作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其影响至今仍然显著,比如现代公路仍被称为“马路”。
不仅如此,语言中还有许多与马紧密相关的惯用语,如“拍马屁”、“下马威”和“回马枪”,这些词汇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力,进一步证明了马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06
为什么在商朝出现了车马陪葬?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尚存,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死者入葬时,世间生活所用之物都要随葬地下,以供死者的灵魂继续享用。车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自然也被纳入随葬品的范畴。
商周时期的马除了用于战争和田猎外,还用于日常乘坐。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祭祀用牛动辄成百上千,而用马做祭品的卜辞十分少见,说明马在当时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牲畜,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平时也是商王和方国贵族权力及地位的象征。因此,车马陪葬成为展示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方式。
在商朝、周期,用实用的真车真马殉葬,是一种礼制、礼仪的表现。对于不同的级别,殉葬车马的数量有着严格规定。但是到了春秋战国,随着整个社会礼乐制度的崩溃,车马殉葬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由真车马向陶、铜等器物车马过渡。
07
周天子在出行时配备几匹马?
2002 年,洛阳发掘了东周时期的重量级遗存:1000 多座东周墓葬、49 座车马坑。其中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达 42 米,宽为 7.2 米,出土了一个六匹马驾一车的遗迹。在古代,只有最为尊贵的天子才能拥有六座马车,即“天子驾六”。
“天子驾六”车马坑
08
商周的玉马有多可爱?
商 玉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妇好(商王武丁妻子,大将军、大祭祀,同时也是收藏家)墓出土,长 6.3cm,高 2.9cm,厚 0.3cm,此玉马是目前所知墓葬所出土玉器中较早的玉马形象。玉马玉质呈灰色,其形态为站立行走状,头部微微低垂,双耳则竖立起来,眼睛呈目字形,嘴部略微张开。在其颈部和背部,雕有短而细腻的素毛,腿部显得较为粗壮。整个器身光洁素净,长尾向后伸展,尾部微微上扬,而在尾部的上方,还巧妙地雕琢了一个小突起。值得一提的是,玉马的耳后设计有一个小圆孔,便于穿系。古人喜欢马的矫健雄姿和奔腾向上的精神,把它看成祥瑞和尊贵的象征。
西周 玉马 山西博物院藏
这件西周的玉马是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63 号墓出土。玉质青黄,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马呈站立状,尾巴较短。以简洁明快的刀法勾勒出马的形象特征,膘肥体健。以双阴线凸显肌腱,刚柔相济,生动传神。
09
用来征伐的古战车长什么样?
我国古代有本很出名的兵书叫《六韬》,里面讲到军队用的各种武器和攻防装备时,最先提到的就是那些能攻破坚固阵型、打败强大敌人的战车。春秋战国时代,一辆战车通常配备三名甲士(一个负责驾车的御者,一个负责射箭的射手,还有一个负责近战的格斗手。)和四匹马,以及一定数量的步卒,这样的作战单位被称为“乘”。由于战车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各国开始以战车的数量来衡量军力强弱,如称秦、楚、赵、魏为“万乘之国”,称中山等国为“千乘之国”。总之, 从殷商到战国, 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 攻防的主要手段是战车, 军队主力是兵车。
秦铜车马是一套很特别的文物,里面有两辆车。我们先说第一辆,这辆车前面有四匹铜做的马拉着,车厢的底部是横长方形的,前面两个角是圆圆的。车厢两边的木板比较低,四面都是开放的,没有围起来。车厢里竖着一根高高的铜伞柄,伞下面站着一个做得很逼真的御官陶俑。车上还配着铜弩、铜盾、铜箭头等武器。
这第一辆车其实是秦始皇坐的车里的立车,也叫高车。虽然车上有伞,但四周都是开放的,而且还配有武器,所以其实它更像是一辆兵车。古代有个叫蔡邕的人在《独断》这本书里,描述秦始皇出行时的车马仪仗,他说:“还有立车是用来打仗的”,这说明立车在皇帝的车队里是用来开路、警卫和打仗的。(相关阅读:秦陵奇迹:始皇陵旁车马俑|访古)
秦铜车马 1 号车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0
用来乘坐的安车长什么样?
秦铜车马 2 号车
秦铜车马中的 2 号车,是古代的一种叫安车的车。这辆车全长 317 厘米,高 106 厘米,它有一个辕,两个轭,前面拉着四匹马。车厢分为前后两个室,前面室里有一个做得很逼真的御官陶俑,他头上戴着双卷尾冠,身上穿着长襦,腰上还佩着短剑,坐在那儿手里握着辔(驾车时套在马身上的皮带)。
后面的室是主要的乘坐空间,四周都有遮挡,后面留了个门,门上还有可以开闭的门板。前面和左右两边都开了窗,前窗的窗扇是菱格形的,可以向上掀开,左右窗的窗板也是菱格形的,但可以推拉。车厢顶部罩着一个椭圆形的篷盖,就像个小屋顶一样,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车厢底部铺着绘有几何纹的铜板,就像古代的茵垫(坐垫)。
这辆车内外都装饰得非常精美,车厢里面和车盖上主要是夔龙和凤鸟的图案,车厢周边和前室的内外则装饰着流云纹、几何纹等图案。在秦代,这种安车又叫辒辌车,秦始皇出巡时坐的就是这种车。
秦陵的上述两套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卓绝。车马、驭手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最重要的是,其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与浮雕结合,很好地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车马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铜马穿金戴银,金银项圈、金当卢、金银泡等金银饰件约占零件总数的一半,使得整套车马显得雍容华贵。
11
这个村子为何叫血池?
陕西凤翔,有个村子的名字让人闻之变色:“血池”。2016 年的一次考古发掘,揭开了“血池”名字的由来:因在此地进行“血祭”而形成了“血池”。血池遗址坐落在雍城(今陕西凤翔)郊外,这里是昔日秦国的都城所在,承载着老秦人深厚的情感与记忆,被视为他们心中的“圣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数代秦国君主曾亲临此地,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天地列祖祈求国运昌隆、子孙绵延。而那位一统六国的千古一帝——嬴政,也曾在此祭祀天地,向列祖列宗宣告他亲政的消息,表达他继承先祖遗志、开创秦国新纪元的决心与信念。
自秦国东周时期置都雍城以来,至西汉晚期,雍郊祭祀长达五百多年。汉平帝时(公元 5 年),王莽上奏罢除雍郊祭祀,建议依照周礼以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此后,这一国家祭祀制度取代了雍城的郊祭,延续至隋唐、明清,一脉相承。
“雍城遗址”与“血池遗址”的位置关系
血池遗址中发现,在马、牛、羊献祭之物“三牲”中,祭天用马牲占比高达占 90% 以上,这可能与西北地区多养马有关。相传,黄帝时期,秦的祖先是伯益,伯益跟着大禹治水有功,且为部落驯兽牲畜,舜帝大悦赐他姓赢。周孝王时期,这时的赢姓首领叫“非子”,据说非子养的马高大威武,且马匹数量连年翻番,对周王朝的军力起到莫大作用。因此周孝王作为奖励,分封了一块土地(今天甘肃天水附近),让其做了周王朝的附庸国(级别是卿大夫,非诸侯),大秦自此立国。(相关阅读:动物考古学家袁靖:入“坑”三十年,细讲那些精彩瞬间)
“血池遗址”的殉马-1
12
殉马的挑选标准是什么?
通过对血池遗址中马骨的DNA进行深入测定,研究人员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些殉葬的马匹大多体质较弱,属于驽马,它们的步态、爆发力和灵活度等运动能力都远远不及那些威猛的战马。进一步对马坑中出土的马骨进行形态鉴定后,专家们更加确信,坑中的殉马大多年龄在一岁到一岁半之间,这与《史记》中记载的雍郊祭祀所用“驹”(即幼马)完全吻合。
而关于殉马的毛色,更是五花八门,以栗色为主,还有骝色和黑色。这些颜色的选择,或许并非随意,而是出于某种特定的仪式需要,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发现无疑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一角神秘面纱。
“血池遗址”的殉马-2
13
殉马从何而来?
在皇帝到达血池祭天之前,礼仪官员首先会从全国各地挑选马、牛、羊。殉马从西北各地征调而来,也有可能是由各地进贡。作为祭祀之用征集到血池的马匹,要集中饲养一段时间。根据周礼记载,在宰杀前它们将被喂食大量小米、秸秆等草料。
14
天马行空,什么是天马?
汉朝时期,西域的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被叫作“西极天马”。有传说称大宛国峤山上有匹神马,能够“日行千里”。由于“西极天马”奔跑神速,所以人们称之为“天马行空”。
汉 飞马图残石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汉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派人带着金银珠宝与马匹,去大宛国换取天马。然而大宛国王不愿意把天马献出,非但不换,还扣留下财物,杀了出使的大臣,此外,还把宝马藏在贰师城。汉武帝听闻后,怒不可遏,立即派遣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大军讨伐大宛国。大宛国的一些大臣们非常害怕汉朝的兵威,为了保卫大宛国土,不得不杀了国王毋寡,主动献出宝马三千匹。
汉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内心欢喜之下便作了一首《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大意是“天马来啊从西方极远之地,经历万里啊归附于有德之君。承载着神灵的威严啊守护着边疆,跨越流沙啊使四方民族都臣服。”
汉 仙人乘天马 咸阳市博物院藏
这件仙人乘天马玉雕为圆雕,白玉质地,色泽温润。马为奔跑状,身体前倾,尾巴高高扬起,马蹄后蹬地发力,更显高大健壮,有腾云驾雾之势。马上的人用纶巾束首,身着短襦,双手抓住马的鬃毛,两腿紧贴马背,充溢着怡然的浪漫气息。底座上刻有相互缠绕的祥云图案。骑手的肩部以及奔马的肩部各有一对羽翅图案,展现出一种天马羽人在仙境中凌云遨游的神态。玉雕寓意深刻,包含着仙人盗药、天马行空的构思,反映了西汉时期在皇室贵族及民间极为流行的一种祈求长生不老、幻想羽化登仙的养生理念。
15
什么是翼马?
翼马,亦可称作天马。莫高窟第249窟就绘有翼马形象,这种翼马形象也曾出现在波斯文化中,可见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莫高窟第249窟
汉代 翼马纹鎏金铜带扣 内蒙古博物院藏
16
铜奔马为什么千年屹立不倒?
东汉 铜奔马 甘肃博物馆藏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文物之一,1983 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铜奔马有三只脚腾空而起,另一只脚则猛地越过一只飞鸟。就在这一刹那,飞鸟还回头惊讶地看了看,好像被奔马的速度吓到了。这样一来,奔马向前冲刺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奔马全身的重量都好像集中在那只超越飞鸟的脚上,这说明铸造的人对力学的平衡原理掌握得非常准确。制作者巧妙地将当时最坚硬的金属铁铸在起支撑作用的青铜右后腿内,做成坚固的铁骨铜腿,并且在腿根、踝关节、蹄足等受力部专门做了榫卯状特殊处理,使铜奔马得到了最佳强度和支撑效果,令这匹铜奔马一足掠踏飞燕之上却历经 2000 年伫立不倒。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整体上看,它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17
马身上有哪些装饰品?
辖[xiá]: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使不脱落。
軎[wèi]: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
銮铃[luán líng]:车上的仪铃。
镳[biāo]:指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出在外的两头部分。
衔[xián]:横勒在马口中的器具,由两节链组成,两端与镳相接。
轙[yǐ]:马车的车衡两侧各装一件铜轙,马嘴上的缰绳分别从四个轙孔中穿过到达驾车者手中,可避免缰绳缠绕在一起。
络头[luò tóu]:网络马首以控制马的鞍具,俗称马笼头。它是古代驯马和骑马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辔带[pèi dài]:辔带是连接马嚼子和驭手手中的缰绳的绳索或带子,是御手控马的重要工具。
节约[jié yuē]:连接络头和辔带的配件。
当卢[dāng lú]:系于马头部的饰件。
西汉鎏金双螭车轙 山东博物馆
1970 年 5 月出土于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通体鎏金,饰透雕双螭攀山纹。
西汉错金神兽纹铜当卢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当卢是系于马头颅正当中的装饰器,因“卢”通“颅”而得名。当卢出现于商朝,定型于商晚期,流行于周代,发展于秦汉。错金神兽纹铜当卢共4件,主体纹饰有白虎、凤鸟、凤形鸾鸟、交龙等,辅助纹饰有太阳、月亮、山脉、云气、龟、鱼、金乌、蟾蜍、羽人等。当卢纹饰复杂,内涵极为丰富。这些纹样饱含激情、富于想象散发出强烈的神话气息,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楚汉审美艺术的雄阔与豪迈。
海昏侯墓车马坑里出土的代表性器物,上面的装饰纹样很特别。它不再像殷商时期的那么严肃、凌厉,也不像周代的那么紧密、几何化。相反,它变成了一种既夸张又写实的风格,既有韵律感,又有独特的气质,还很浪漫。这些纹样寄托了大汉王朝的天子和普通百姓对永生和升仙的美好愿望。
唐 马鞍前桥金饰件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马鞍前桥金饰件,是装点在木质马鞍上的纯金饰品。整体雕刻有带状纹饰,上下层次分明:上层以缠枝纹为主,线条流畅;下层则饰以各式花卉,生机盎然。带中间宝相花华丽而庄重;两侧对称分布着狮子、奔鹿、翼马等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动态十足。整个饰件以杏叶造型收尾,既显得协调统一,又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意趣。整体设计精巧细致,极尽奢华之能事,充分彰显了佩戴者的尊贵身份和王者风范。
18
神仙车马画像有何寓意?
东汉 神仙车马画像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件铜镜的直径是 20.1 厘米,它有一个大大的圆钮,钮座是连珠纹的设计。镜子上有四枚带有连珠纹座的乳钉,它们把镜子内区的纹饰分成了四组。其中两组相对,每组都有三匹马拉着车,车上还有幔盖和方形的车舆。另外两组则各有一个端坐着的神人,左右两边有侍者和羽人陪伴。镜子的边缘附近,还有两周锯齿纹带作为装饰。镜子上的这些纹饰,讲述的应该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相会的传说故事。
东汉时期的铜镜纹饰开始使用浅浮雕技法,这与之前主要使用线条勾勒的方式有所不同,让镜子看起来更有立体感。神仙车马的画像成为了东汉铜镜的主要题材,常见的纹饰还包括神像、历史人物、车骑和神兽。这些纹饰反映了汉晋时期人们对博物、志怪传说和仙道思想的浓厚兴趣。
19
三国有哪些名马?
赤兔马,本名“赤菟”(身体大红色,像老虎一样凶猛的神驹。兔取菟字意思,解释为老虎。),吕布坐骑,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吕布传》,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而赤兔马被曹操赠予关羽的事迹,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杜撰情节。
的卢马,又作的颅,刘备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背负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这一跳奠定了其三国名马的地位,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
绝影,曹操的坐骑,在《魏书》中有所提及。绝影之意,即是说此马跑起来不见影子。曹操早年多乘此马,转战南北,大破黄巾。除绝影外,爪黄飞电也是曹操的爱马。
20
什么样的马是好马?
我国很早就有了评定马的专著《相马经》,传说是伯乐的作品。“相马”顾名思义就是看马。相马的第一步就是看马的头部,因为头部是马的品种、品质、体能、齿口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古人依据马的头部形状,形象地将马分为直头、兔头、凹头、楔头、半兔头等几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发现了一本手写的《相马经》,其中记载了在古代兔形的头是好马的重要外在标准,也说明了得到兔头的好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1
骑兵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史记》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这段话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商议天下大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此我国军事史中除车兵、步兵和舟兵外,出现了骑兵这一崭新的兵种。
唐 骑射人物包金银饰片 青海省博物馆藏
骑射人物包金银饰片描述了一骑士在马上回眸射箭的动作,骑士作回首射箭状,头戴毡帽,身着胡服,马四肢伸展,飞身驰跃,头戴笼头,身披马鞍,威风凛凛。骑士左侧挂有弓韬,皮革制品,弓取出后自然弯曲下垂,骑士的右侧,悬挂箭箙。
(相关阅读:青海道王陵,再现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繁华|观展)
22
演奏音乐为何骑在马上?
汉代后,一些来自西域或北方游牧民族的乐器开始出现在军乐中,并形成了“鼓吹乐”。由于鼓吹乐声音洪亮且便于携带,可以在马上演奏,于是鼓吹乐就成为了仪仗用乐,甚至是皇帝卤簿乐(卤炫耀皇帝威严的典制音乐)的最佳选择。
从鼓吹乐所使用的乐器来看,有鼓、角、笳等,其洪亮的声音配以宏大规模的出行仪仗,可以更好地举行军礼仪式。除此之外,鼓乐在卤簿中还以抑扬顿挫、舒急有致的鼓点,有效地控制着乐队演奏的节律。因此后世的帝王出行仪仗常常配以鼓吹乐。而这种鼓吹乐队的人员和器乐经过简化,也可以赏赐给贵族使用。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常常能发现鼓吹仪仗。
十六国吹角骑马俑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此为吹角骑马俑,骑俑的双腿和马身是合在一起塑造的。这匹马的颜色是枣红色,它站立着,马首高昂,头顶的鬃毛(或可能是缨饰)如同触角一般,向前伸展并上翘。它的背部配备了一个圆角长方形的鞍,鞍下还垂有障泥。马的双眼、鬃毛、马尾、四蹄以及络头、鞍、障泥的轮廓、攀胸、辙等部分,都用黑彩精心绘出,显得栩栩如生。吹角者端坐在马背上,头部偏向一侧,双手执着一角正在吹奏,可惜角的大部分已经遗失。他头戴尖顶的兜鍪,上身穿着一件高领小袖的襦衣,领口、袖口与下摆都涂上了朱彩,腰间还束着一条白色的彩带。下身则穿着袴裤,足蹬长靴,整体装扮既威武又帅气。
这件是击鼓骑马俑,骑俑的双腿和马身是合在一起塑造的。马的全身涂有黑彩,而它的四蹄以及络头、障泥、攀胸、靴等部分则用红彩进行描画,络头的系结处还点缀了白彩。击鼓者的头部端正,眼睛直视前方,他一手将鼗鼓执于胸前,另一手则执桴进行敲击。这鼗鼓形状扁平,其顶面还用墨绘有莲花图案。
鼗(táo)鼓:一种古老的摇奏膜鸣乐器。形状类似于一个小鼓,下面设有一只手柄,鼓身两旁缀有灵活的小耳,两耳槌甩击鼓面发音,因此也被俗称为“两耳鼓”、“拨浪鼓”、“摇鼓儿”。桴(fú):古代乐器的组成部分,特指鼓槌。在演奏打击乐器如鼓时,人们会使用桴来敲击鼓面,产生声音。
23
为什么说马镫的出现对战争影响很大?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代中国还有一项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小物品,那就是被誉为“中国鞋”的马镫。1965 年,考古人员在辽宁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发现了一对木芯长直柄且包有铜皮的马镫,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铁马镫 13 世纪 内蒙古博物馆藏
在远古时期,人们骑马时是裸背骑乘,双脚只能悬挂在马身两侧,这样的骑马方式无疑相当痛苦。而马镫虽小,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骑者可以借助马鞍和马镫构成的三个支撑点,保持更好的平衡,即使在马匹急速奔驰时也不易摔落。同时,马镫也使骑者和战马紧密结合,将人和马的力量合二为一,发挥出最大效力。最重要的是,马镫解放了骑兵的双手,使他们无需一直抓住马鬃以防摔落,可以双手持兵器进行格斗,射箭的威力也大增。
关于金属马镫,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4世纪。当时,中国人凭借先进的冶金技术,开始生产铸铜或铸铁马镫。根据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出土的文物,至迟在魏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上马用的单马镫。然而,中国实用单马镫的历史很短,双马镫很快就出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双马镫中,最早的是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415 年)的三角形鎏金铜裹木质马镫,以及南京象山东晋琅邪王氏墓葬群七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装备双镫的陶马,时间是在东晋永昌元年(322 年)或稍后。这表明在 4 世纪初,双马镫的形制已经成熟,并在中国境内得到了广泛使用。
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了朝鲜。在公元5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就已经有了马镫的绘画。而欧洲出土的马镫中,最早的是在公元 6 世纪匈牙利阿瓦尔人(蒙古高原的柔然人后代)的墓葬中发现的。因此,人们推测大约在6世纪时,马镫经由西进的柔然部落先传入了土耳其,然后传到了古罗马帝国,最后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也就是为何马镫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靴子”的原因。
24
为何唐代出现最强“马政”?
李渊太原起兵时,当时急需马匹,于是决定向突厥购买马匹。在讨隋战争中,虽然只有三千骑兵,但李家仍以迅雷之势横扫关中,问鼎中原,在此之中骑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让马政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唐初突厥时时对边境进行侵袭骚扰,也坚定了统治者发展马政的决心。
陇右河西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形势,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牧场,唐以前的多个朝代都曾在此开辟牧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文的秦国先祖。为了实现马匹的有效管理,唐朝建立了马籍制度,给马登记造册。与该制度相匹配的是唐代独特的“马印制”,在马匹的某一部位打上烙印,在马匹年幼之际便开始挑选,以便日后更进一步地培养。
《唐书·兵志》记载,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马匹已经达到了 70.6 万匹。唐初马匹数量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除了陇右牧地的开辟和马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在于统治阶级知人善任,选拔出恰当的人选来管理马政。张万岁,早先是跟着尉迟敬德一起降于李世民,与深受唐太宗李世民重用的尉迟敬德相比,张万岁的才能在于繁育马匹。据唐人所著的《唐统纪》记载,张万岁家族三代管理大唐马政,在陇右享有盛名。据说,当地人甚至为避讳张万岁名字中的“岁”字,称马的年龄为“齿”。
25
昭陵六骏有哪些传奇?
对李世民而言,战马是他实现辉煌成就和扩展帝国疆域不可或缺的伙伴。贞观十年他下令修建陵墓时,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六匹骏马为原型制作石雕,树立在昭陵陵园之内。这些石雕充分显示出李世民对这六匹战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是在告诫后世子孙大唐创业的艰难历程,后人称这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六骏浮雕在形象塑造上通过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客观描绘对象,其严格程度相当惊人。首先,就雕刻的形象而言,六匹骏马形态各异,或站或作奔驰状,健硕有力,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西域马的形态。从每匹骏马的描绘中使观者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
特勒骠,东面第一骏,其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显得独特而威严。浮雕中,它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着地,以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仪仗步法站立,仿佛仍在战场上等待着主人的号令。李世民在 619 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
石刻“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研究者认为,“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
青骓,东面第二骏,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忠诚坐骑。石刻中的它奔驰如飞,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一线,身上中了五箭,却仍勇往直前,展现了骏马飞奔的惊人速度与无畏精神。
据文献记载,骏马“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武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什伐赤,是来自波斯的红马,东面第三骏,同样陪伴李世民征战虎牢关。它的浮雕姿态与青骓相仿,身上也中五箭,每一处伤痕都是它英勇战斗的见证。
飒露紫,西面第一骏,毛色偏紫,宛如一抹紫色的风暴。在虎牢关战役中,它承载着李世民冲锋陷阵。浮雕上,一名战将正为胸部中箭的它拔除箭头,那人是丘行恭,他卷须英俊,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紧急情景。
拳毛騧,西面第二骏,是一匹毛为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它前中 6 箭,背中 3 箭,见证了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的激烈战斗。石刻上的它身中 9 箭,却依然屹立不倒,彰显着它的坚韧与勇气。
白蹄乌,西面第三骏,周身毛色乌黑,四蹄俱白。石刻中的它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仿佛仍在疾速奔驰之中。它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野性与力量之美。(相关阅读:四羽箭与六神马:唐太宗武功传奇)
26
白居易写的三花马长啥样?
唐 三彩三花马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匹马全身装饰得十分精美,体态矫健,姿态高雅,是陪葬用的三彩马中等级较高的一匹,也是身份较高的墓主人才能使用的随葬品。这匹马双耳竖立,头戴络头,身上披着攀胸和鞦带,上面还挂着杏叶形状的装饰品,马背上配有马鞍,尾巴高高翘起,全身施有白、绿、赭三种颜色的釉料。这匹马的比例非常匀称,四肢挺拔有力,马身上的装饰部分刻画得十分细致,是唐代三彩马中的佼佼者。
与一般的三彩马相比,这匹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脖颈处的精心修剪和装饰,被称为“三花”。所谓“三花”,就是指马鬃经过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像城墙上齿状矮墙一样的鬃毛。唐朝人非常喜爱并珍惜马匹,马匹也有等级之分。宫廷贵族人士常常用“三花”来装饰马匹,以显示其等级和地位。只有名贵的宝马才能被装饰上“三花”。白居易的诗句“风笺书五色,马鬃剪三花”就是描写的这种马。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的马鬃也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可见这种装饰在当时非常流行且受到高度重视。
27
李白笔下的五花马是否真实存在?
1955 年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执壶,五花马的形象以模印贴花的形式装饰于执壶腹部,骑在马上的人物似持盾舞剑,马颈部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瓣花状, 与三彩三花马以及石雕三花马的三花非常相似, 只是较为密集而已。专家推断这种马的形象即为人们苦苦寻找而不得的五花马形象, 这也是目前所见的唯一可以确认的五花马图像资料。
通过对执壶上的图像资料仔细观察,可知骑于马上的人物在表演,与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舞马衔杯银壶上所装饰的舞马类似,均属于经过特殊训练的珍贵马匹。与同时代的诗人多咏三花马不同,有着非凡想象力的诗人李白一语惊天,以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演的珍贵的“五花马”与“千金裘”相对仗,不仅说明他对将马鬃修剪成五瓣的五花马情有独钟,而且也认为这种马的确非常珍贵。
28
唐玄宗酷爱的舞马是什么风格?
唐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身采用整块银板锤碟而成,壶两面对称模压有舞马纹。壶的舞马纹、壶盖、提梁均鎏金。整个壶通体抛光,金银辉映,富丽堂皇。皮囊与舞马在游牧民族中极为常见,因此该银壶可视为契丹文化的一种生动展现。
这件壶上的马就是史书中大名鼎鼎的“舞马”。造型上,它鬃毛整齐,身披流苏,显然是盛装打扮。姿态上,它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口中衔着一只酒杯,它在喝酒。这种造型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生日会时舞马拜寿结束时,头马的最终亮相,代表着舞马贺千秋的高潮。这件银壶的出土,与文献中关于舞马的记载相互印证,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唐代作过玄宗宰相的诗人张说是当年目睹过舞马祝寿场面的人,他在《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赞颂诗句。
29
为什么唐代打马球十分兴盛?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唐代马球具有军事实用功能,受突厥骑兵的影响,唐代军队十分注重从马球运动中培养军事人才,马球运动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其不仅能提高将士们的身体素质与反应能力,还能提升将士们的训练积极性,因此马球在军队中得到了迅速普及。据史料记载,唐代的二十位皇帝中喜好马球的就有十一位。此外,在民间、宫廷、军营中喜爱马球且技艺精湛者更比比皆是。马球在唐代已经成为百姓们观赛娱乐的重要体育活动。马球之风在唐代流行了三百多年,还出现了女子组织马球队进行比赛的繁盛现象。
唐 彩绘打马球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女俑骑的马昂首直立,身上的彩绘鲜艳夺目,四蹄劲健,体态骏美。骑在马上的女击球者,均头梳双髻,有的着翻领外衣,有的着短袖交襟外衣,下穿长裤,脚蹬黑色皮靴,神情专注地做出各种击球姿势。
30
著名的画马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相传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慧眼识英雄,资助在酒馆里打杂的小厮韩干,师从当时著名宫廷画家曹霸专学绘画。后来唐玄宗看了韩干的画,又亲自安排他拜画马圣手陈闳为师。身为宫廷画师的韩干在虚心学习、用心钻研的同时,想到了“师法自然”四个字,干脆搬到马厩里住,因为酷爱养马的唐玄宗汇集天下名驹,皇家马厩里的御马最多时有40多万匹。
经过用心观察马的形象、揣摩马的习性、对比马的性格特征、寻求马的动作规律,在盛唐文化的影响下韩干画出了他的惊天动地之作。以往画家采用“瘦中画骨”的笔法画马,展现螭颈龙体、筋骨毕现、姿态飞腾的“龙马”。而重视写生的韩干所画之马丰肥健硕、风姿绰约。它们的骨骼隐藏在四肢强健有力,再加上马尾细光滑的肌肤下,眼睛有棱有角,耳朵又高又挺,胸脯丰满发达,完全合乎良驹的标准。
唐 韩干《照夜白图》
唐玄宗最喜欢的名马“照夜白”被韩干描绘成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体态矫健、充满生命的动感。韩干画笔下的马显示了盛唐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所谓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照夜白”顾名思义是“拥有能照亮夜晚的白色毛发的马”,是李隆基最喜欢的马。画家巧妙构思,以马鼻被绳拴于柱的形态描写出“照夜白”桀骜不驯的性格。画中白马膘肥体壮,鬃毛张扬,圆眼怒瞪,鼻孔长大,四蹄蹬地欲挣脱缰索。此画用笔简括,不着颜色,以精笔细描勾勒马匹轮廓,遒劲有力,脖颈和四蹄略施淡墨晕染,中间设黑白相间的木桩,营造出墨色对比明显、黑白对应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律动感。
李公麟虽由唐画家吴道子入门,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画卷使用白描技法,微施淡墨渲染,体现文人画注重简约、淡泊的审美观。线条行云流水,仅通过线条就能看出马匹的骨骼肌肉及细腻的皮毛。作者画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五马图》成为后世画鞍马人物的范本,并冠以“宋画第一”。
宋 李公麟《五马图》卷(局部)
画卷再现北宋元祜初年西域进献给皇帝的五匹名马,分别为 “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和“满川花”。五匹马毛色各不相同,比例精准,或驻足休息,或缓步前行,性情温顺,神气十足。前四匹马后,均有黄庭坚签题的马名、产地、年岁、尺寸。每匹马前均有一马官,左边三位是西域少数民族,后两位为汉人,五人姿态各异,或闲庭信步,或谨小慎微,或饱经风霜,举手投足间好似真人在眼前。这得益于他仔细的观察,据说他每次去朝廷的马厩观看国马时,“都会整天仔细观察,甚至不和客人说话”。
31
皇家马场有着怎样的盛景?
北宋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
此图为李公麟临摹唐画家韦偃的作品,原作遗失。作者用墨线勾勒马匹和人物,刚劲有力,整体设色浓重,坡石皴擦,赭石色渲染。墨水浓淡的变化使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
画卷展现了皇家牧场的浩大景色,共绘一百三十四位牧者、一千二百八十六匹马,蔚为壮观。画面起首远处山势平缓,几位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品如潮水般涌来,和前方的队伍汇合,一时间万马奔腾,马蹄声阵阵,叫声响彻天地之间,一番喧闹热烈之景。千万马匹齐聚画卷中部,无一匹形态相同,或低头觅食,或嬉闹追赶。牧者也神态各异,或三五交谈,或执缰扬鞭,或赶马过冈等,生动形象好似在眼前真实发生一般。喧闹过后人马随着山势分成不同方向散去,渐渐消失在垄壑沟坡中。全画气势由强转柔,从紧密到疏松流畅,荡气回肠。
32
何为马背秋天“骑”乐无穷?
图中描写一位身着戎装的官员狩猎归来后整理箭支,神情轻松愉悦。身后的红棕色马匹却尽显疲累之态,低首耷眼,鬃毛都向下垂,艰难缓慢地行走,可以想象刚经历过一场激烈的追逐。此图人、马表现得栩栩如生,人物衣衫和马鞍处花纹刻画精细,表现其不同的质感。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描绘江南初秋时节天高气爽,枫树染红,一位身着红色长袍,手持马鞭的放牧人骑在一匹赭棕色的马上,侧身观望着身后两匹嬉戏打闹的马。牧人前方有五匹品种、形态各异的马走到河中饮水,河岸上还有两匹马在互相追逐。整个画面水清木秀,生机勃勃,饱含自然的活力美。
33
元代的牧场有哪些?
作为以游牧起家的草原帝国,元朝本不缺少牧场。在鼎盛时期,铁木真的子孙占据着欧亚大陆最辽阔的草场,并一度豢养出当时世界范围内最为精锐的骑兵。也正是凭借着骑兵高超的机动性,蒙古帝国才能以区区数十万之众,完成一次次令人匪夷所思的辉煌大胜。但是,战马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稀释。为了巩固统治,元代广建十四道官牧场,一个个马场在忽必烈的的诏令下建立起来。
蒙古地区 | 火里秃麻 | 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周围 |
斡斤川等处 | 今蒙古国克鲁伦河上游地区 | |
阿察脱不罕等处 | 今蒙古国哈刺乌苏湖周围 | |
阿刺忽马乞等处 | 今内蒙古阿巴哈纳尔旗东北 | |
折连怯呆儿等处 | 今内蒙古通辽市附近 | |
玉你伯牙等处 | 今张家口西北 | |
哈刺木连等处 | 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 |
西北地区 | 甘州等处 | 今甘肃张掖 |
大都周围 | 左手永平等处 | 今河北卢龙县 |
右手固安州 | 今河北固安县 | |
益都 | 今山东益都县 | |
中原地区 | 庐州 | 今安徽合肥 |
边境地区 | 亦奚不薛 | 今贵州毕节地区 |
高丽耽罗 | 今济州岛 |
十四道官牧场
34
第一个中原马场在哪里?
随着蒙古对江南的征服,“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的界线也被迅速打破,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处牧场,也是中原的第一个牧场,便是庐州马场。庐州路之所以能够成为南方牧场首选,与马匹喜欢清凉、干燥的环境,又需要定期补充大量淡水和食盐的习性有关。
庐州路多山地的环境,更为马匹提供难得的避暑胜地。与庐州路相邻的扬州路、高邮路等地出产“淮盐”。在北宋所有的产盐地中,淮盐的产量占比能达一半,南宋时的占比更高。庐州马场所喂之盐就是淮盐。此外庐州囊括巢湖,有着丰沛的淡水资源,为在中原大规模养马提供了条件。
35
钱币上还能有马?
在正式流通钱币的背面铸上动物图案,不符合我国古代铸币的传统。但是,历史上却有三次例外:一是三国时期的“背龟太平”,二是唐朝的“瑞雀乾元”,三是明朝的“跑马崇祯”。
跑马崇祯是明朝最后一种年号钱“崇祯通宝”钱的一种。崇祯通宝钱在我国古代铜钱中,以版别复杂而著称。这种复杂性主要是表现在钱币的背面,钱币的正面就是楷书“崇祯通宝”四个字对读,既简单又标准统一,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它的特殊之处是在背面穿孔的下方,铸有一个奔跑的马的图案,俗称跑马崇祯钱。
在崇祯通宝钱背面穿孔的下方,为什么会铸造一个跑动的马的图案呢?史书中对此钱没有记载,今人也无从考证。
36
什么是马上封侯?
马上封侯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由猴子、骏马组图。“猴”与“侯”同音双关。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侯为中国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这里泛指达官权贵。此图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1]路辰.中国家马起源刍议[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2):71-76.
[2]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02):29-62+144-161.
[3]《字源》·李学勤·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4]潘付生.“天子驾六”车马坑发现20周年记[J].大众考古,2022(09):19-24.
[5]史宇阔,刘晓华.古战车退役始末及其原因[J].文博,2001(06):27-30.
[6]杨倩. 莫高窟北朝神瑞动物图像研究[D].兰州大学,
2023.DOI:10.27204/d.cnki.glzhu.2022.003133.
[7]霍斌.唐代开国骑兵相关问题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06):88-89.
[8]张林君. 唐代马政及相关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
2023.DOI:10.27441/d.cnki.gyzdu.2022.000062.
[9]段绍嘉.介绍几件陕西出土的唐代青瓷器[J].文物,1960(04):26+69+2.
[10]冉万里.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考古学观察[J].中原文化研究,2014,2(05):126-128.DOI:10.16600/j.cnki.41-1426/c.2014.05.005.
[11]王梦琦. 我国唐代马球与现代马球发展状况比较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史分会).[出版者不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65052.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