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血吸虫病,你了解吗?|乡音里的闵行风华

政务   2024-10-03 19:50   上海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区档案局(馆)、区委党史研究室,邀您共赴一场沪语诵读的盛宴——“乡音里的闵行风华”。在熟悉的乡音中,我们一起重温75载辉煌历程,见证城市建设脉动,感受民生福祉变迁。让我们以沪语为媒,传承红色记忆,共绘闵行新篇章!


朗读者:徐辉 原塘湾广播站播音员


点击收听沪语朗读

消灭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民间俗称“肚胞病”“臌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它大多流行于江南江河湖沼密布的水稻作物地区,疫水和血吸虫病人往往循环感染,造成疫病流行并逐渐扩大的趋势。上海曾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波及除原崇明县外的大部分郊区,上海县也未能幸免,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之一。


1970年6月19日,华漕公社党委组织群众查螺灭螺


民间曾流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病肚子大”。1951年至1980年上海县共查出53616名病人,以七一、颛桥、华漕公社为最多。1954年,龙华区七宝镇、宝南乡、南张乡居民血吸虫病阳性率34.1%,其中南张地区第十一选区高达74.2%,是县境内阳性率最高地区。1956年,在莘庄乡南张地区调查发现,狗、猪、牛、羊、鼠等9种动物感染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18.7%。


1955年,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上海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消灭钉螺。上海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苏德隆指导下,在颛桥乡王家塘、大树乡陆家塘等处建立灭钉螺实验区。灭钉螺的具体办法有土埋、施药、喷火、浇开水填电石渣、人工捕捉等。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上海西郊区组织灭钉螺指挥部,有解放军官兵、学生、农民6万余人进行土埋灭钉螺,面积35.55万平方米。1958年3月,上海西郊区解放军官兵、学生、民工60余万人次,对3400余条有钉螺河道封港拦坝,抽干河水,进行土埋,灭钉螺85万平方米。

上海县也成立灭钉螺指挥部,近6万名民工土埋灭钉螺,灭钉螺面积76.57万平方米。通过多年努力,1968年有钉螺面积减少至3.8万平方米。1970年,华漕公社首先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971年至1977年,每年约有10万人次对历史有钉螺河道进行3到10次查灭钉螺。1977年,黄浦江以西地区找不到活钉螺,浦东陈行、杜行等公社近南汇县地区有残存钉螺,有钉螺面积225平方米。1978年全县消灭钉螺


上海县卫生防疫站成立


与此同时,上海县采取了综合措施,治疗血吸虫病人和前期筛查同步进行。经过二十多年的防治工作,自1974年后,连续七年未发现新感染者,1978年开始连续三年未查到活钉螺。1979年4月,由上海市血防领导小组正式验收,宣布全县消灭了血吸虫病。


1980年至1990年间,上海县消灭血吸虫病后,对钉螺及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专业队伍查螺和群众报螺方法分别发现6处钉螺点;对18911名中小学生跟踪检查未发现新感染病例,对2499名青年进行血清环卵试验检查,阳性率为0.49%。通过发挥农村三级保健网实施监测方案,清除了残存螺点,摸清了历史病人的转归,探索监测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巩固了本地区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


资料来源 | 今日闵行、今日江川


今日江川
聚情共享江川故事,聚心共述江川情怀, 聚力共创江川发展,聚梦共圆江川蓝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