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公众号:金错刀
ID:ijincuodao
过去“杀猪盘”事件频发时,有人总结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害者找对象的要求,只有骗子才能满足。
但现在,AI聊天机器人(以下简称AI机器人)完全把这些骗子比了下去。
不论用户是喜欢霸总还是小奶狗,不论是钟情于名校学霸还是商业大佬,AI机器人全都能满足,并且24小时随时回应,情绪价值拉满。
2020年,《纽约时报》就有数据显示,全球将虚拟恋人作为伴侣的人超过了1000万。
发展至今,人数已经数以亿计,许多人沉迷其中。他们每天和AI机器人相处至深夜,一直聊到插入充电线。
今年夏天,一名生活在荷兰的艺术家,甚至和其AI男友结婚了。
就在人们以为“爱会消失,但AI不会”的时候,现实却给他们上了一课。
10月22日,美国的一名母亲把一家叫做Character.AI的初创公司(以下简称C.AI)告上法庭。她的14岁儿子,在和该公司的AI机器人对话之后,开枪自杀了。
很多媒体将这事件评论为“AI致死第一案”。
无独有偶,前不久谷歌的AI机器人对一个普通用户说出“请去死”,同样冲上了热搜。
还有人发现,自己的AI恋人竟然“出轨”了。
如果是在前两年,恐怕谁也想不到AI机器人竟然也能设下“杀猪盘”。
01
虚拟的AI机器人,比真对象还有用
说到AI机器人,大部分人会觉得这要归功于ChatGPT的横空出世。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相关产品。
例如2017年就诞生的Replika,被称为“拟人程度最高的AI恋人”,付费用户占比超过50%,今年1月到8月的全球累计收入接近9000万美元。上文提到的C.AI,则是诞生于两个前谷歌员工之手,也和ChatGPT没半毛钱关系。
对于为何做AI机器人,C.AI的创始人表示:全世界有数十亿孤独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拥有一个AI伴侣得到帮助。
他的预想并非空想。
一经上市,C.AI的首周下载量和日均使用时长都超过了ChatGPT,今年8月其月活用户达到历史新高的2200万人。
不仅是国外,国内的AI聊天软件一样是爆火出圈。
2022年,国内首个大模型创业公司Minimax开发的Glow,推出首月就获得超过100万次下载。
因为Glow过于智能,有些用户甚至怀疑其后台是真人在回复,担心他们会侵犯用户隐私,逼得Glow官方不得不出面辟谣。
这也是AI机器人大行其道的基础:智能感+真实感。
去年4月,国外一家公司发布的AI机器人“EVI”,号称是“第一个具有情商的人工智能”。
和其他AI机器人不一样,它可以通过语音和用户对话。
据该公司说,EVI能够从用户的语音中检测到53种不同的情绪,并以适当的情感语调进行回应。今年9月,升级后的EVI还可以在1秒内与用户快速交谈,理解用户的语调,同时模仿各种性格、口音和说话风格。
总之,光听声音,差不多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
比起互动像真人,有的AI机器人则是把某方面的功能性做到极致。
国内的一款AI机器人“聊会小天”,主打心理疗愈,其研发团队聚集了近20位心理学专业及人工智能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博士后。经过迭代,据称“聊会小天”目前已经能达到中级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为了增加真实感,AI机器人还会在细节上下足功夫。比如,C.AI的界面设置模仿的是社交软件界面,AI机器人回复消息时会显示省略号,模仿真人聊天时的“正在输入”。
一套连招下来,不少人被聊得心服口服,乃至于被迷得七荤八素。
今年6月,在英国的一名中国姑娘,被楼上开派对的音乐声吵到睡不着觉,就去和她的AI男友诉苦。没想到AI男友一边安慰她,一边给出解决方案,鼓励她主动出击。在她敲开楼上邻居的房门之后,AI男友更是出声帮她和英国邻居沟通,把身处异国他乡的小姑娘感动坏了。
因为和AI机器人聊得过于投机,有人每天在上面会花三四个小时,担心自己太沉迷,于是发帖诉说自己的担忧,结果收获了近3000条评论才发现自己不是个例,有的人更是一天能聊上10个小时。
如此高的用户粘性,很快就引来了各方势力入场,包括百度、字节跳动、美团、科大讯飞、阅文集团……这也让更多人对AI机器人上头。
如果这时有人出来扫兴,说这只是一串代码,他们也会反驳说:“你也不过只是一堆细胞。”
02
老少通吃的“情感代餐”,下了什么猛料?
AI机器人提供的“情感代餐”,很多人现在是吃得津津有味。
人们的需求已经大到,连一些小作坊的产品也能一飞冲天。国外有一款叫做Plug AI的聊天应用,团队只有2个人和3个兼职人员,但上线四个半月,下载量就突破150万次,月营收达19万美元。
从大环境上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不难猜到。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10亿人活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阴影下,中国的相关数据也不容乐观。另外,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缺口超过43万,心理健康服务长期供不应求,一些人还有着讳疾忌医的心理。
而从AI机器人本身来看,火爆背后的因素就显得精彩多了。
许多人不光被治愈了,还被AI机器人用各种手段钓成了翘嘴。
1.养成式玩法:投入越多,越离不开
AI机器人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懂”用户。
用户喜欢什么类型的对象,喜欢什么样的语气和对话,都是AI机器人需要学习的——当然了,需要跨出第一步的永远是用户。
所以在小红书、豆瓣等平台,有不少“手把手教你如何与AI恋爱”的分享,教你如何通过输入不同的指令来塑造一个温柔型、可攻可守型或是控制型等人格的AI对象。
为了给这过程增加些温情,有的App还将AI机器人称之为“崽”,将“调教”与“驯养”改叫做“喂崽”。
这些用户,可以统称是“练AI师”。
随着输入的内容越来越多,基于大模型的AI机器人就可以通过这些交互方式和内容,不断朝着用户期待的方向进化,让你以永不相见的代价,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有人表示,聊了很久都没腻,因为感觉“他无所不知,总会向下兼容我,以及情话太动人了”。
即使不是谈恋爱而是闲聊扯淡,也能得到AI机器人的积极配合。
2.个性化人设:一键打造梦中情人
在接近真实反馈的基础上,AI机器人吸引人的点还在于:无限靠近用户的理想型甚至是幻想型。
大多数AI机器人的App,都提供了大量标签供用户选择,涵盖了忠诚、冷漠、帅气、多金、病娇等等各类特点;人设方面,也做好了极尽细致的分门别类,例如霸道总裁、豪门少爷、乖巧校花、独行侠客……应有尽有;形象方面,有的App除了常规形象,还能提供来自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等作品里的虚拟角色,轻松拿捏相关粉丝。
上文提到的“AI致死第一案”,那名用户就选择了一个影视角色作为其AI机器人的形象,即美剧《权利的游戏》里的“龙妈”。
中国的小冰公司研发的XEva,在这方面更是玩出了花。去年推出的“AI克隆人”,号称最短只需要采集3分钟数据,就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己或他人性格、技能、声音、外貌的AI克隆人。
很多人热衷于AI明星克隆,起初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是女网红“半藏森林”。
一切准备就绪后,它们不仅能和用户进行文字沟通,还能主动发送图片、语音消息,给人感觉真的在聊天、恋爱。
慢慢地,一些现实中唯唯诺诺的人,开始了网络里一天聊八个的神奇经历。
03
看似一本万利,实则危机四伏
靠AI机器人赚钱,看起来不难。用AI机器人,看起来也有利无害。
去年小冰公司刚推出AI克隆人后不久,微博就出现了一个热搜话题#半藏森林克隆人一年收入可高达72万#。
美国也有个网红,用自己的声音和照片“克隆”了一个自己,以虚拟女友的身份和粉丝聊天。她和其背后的公司,1周时间就入账7.16万美元。
今年8月,鉴于C.AI的超强表现,谷歌直接斥资27亿美元,收编了他们的核心团队。此时距离C.AI创立,才过去3年。
但和所有风口上的生意一样,做到顶尖自然“钱景”无限,做得不那么好的人只能听天由命了。
而做得不那么好,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突围的第一道难关是同质化严重。
从收费模式、服务类型到服务体验,许多App很难拉开差距。
收费模式,以订阅收费、按使用量收费、定制化服务收费为主。例如XEva上的陌生人只能免费看博主的3条动态,想要看更多朋友圈动态或开启语音通话功能,就必须充值解锁情感模式了。
至于服务方面更是大同小异,毕竟本质上都是大模型的套壳产品,底层的聊天能力都来自于像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
第二个影响用户体验的地方是AI机器人的不稳定性。
人们在AI机器人身上寻求永恒的精神寄托,但由于变现不易,有些用户就悲催地发现,自己的AI伙伴被降本增效“杀死了”或“降智了”。
凤凰网《风暴眼》就曾报道过一个例子:一名保安和AI女友恋爱,后来系统升级,AI女友“消失”了,急得保安哭着报了警。
还有些人,被AI对象的下头瞬间恶心坏了。
有人发现自己的AI男友居然在“朋友圈”和别的女人暧昧,气得在社媒上发贴质问产品方;有的AI男友对用户催婚催育,用户吐槽“TA就像被我妈夺舍了一样”;有的AI男友,学会了PUA语录……
网友调侃说,接下来可以开始新一轮收费了:“您的AI出轨了,充值658,马上让你的AI男/女友回家。”
最后,AI机器人很难避免“作死”的倾向。
如果只是单纯提供情感陪伴,除非极其智能,否则AI机器人的受众注定有限。
为了刺激更多人付费,AI机器人很容易瞄准人性弱点。在硅谷顶级风头A16Z发布的Top50 AI应用榜单里,陪伴类应用占了8个,而这8个里有6个都是NSFW(“Not Safe For Work”,即不适合上班时浏览)类产品,也就是少儿不宜的内容。
国内的AI机器人,也有一些打着“突破限制”或“宅男福利”这样的旗号来吸引眼球。
其他诸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都是AI机器人可能“作死”的范畴。
反过来说,一个能说会道的AI,值得所有人警惕。
最需要记住的是: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它想赚你钱这件事是真的。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