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呈现泥浆样,什么情况?

健康   2024-10-12 17:52   江苏  

源:检验医学

作者:王菁瑜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指导教师:虞培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前    言





尿常规检查,作为医学检验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三大常规”项目之一,涵盖了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两个核心部分。尿沉渣检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各类病理结晶、管型以及潜在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等),为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泌尿系统和肾脏病变提供重要信息,常被誉为“体外无创性肾活检”。它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还能监控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对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案例经过





患者,男性,58岁,主诉“胸闷气喘3小时余”于其他医院就诊,初步检查发现BNP、肌钙蛋白升高,予以甲泼尼龙、呋塞米静推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检查,发现心肌梗死相关指标明显异常,见图1。心电图提示高侧壁、广泛前壁ST段抬高、V1-3Q波,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收住ICU后行急诊手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


图1 患者心梗定量结果


6月5月,患者送检一份尿常规,标本外观呈棕褐色,明显浑浊,干化学结果为尿蛋白(3+)、尿隐血(3+)、白细胞酯酶(2+)。离心后的沉渣呈现泥浆样,见图2。显微镜下可见大量长短、大小不一、呈咖啡色、棕褐色的“泥棕样管型”,同时可见大量“蜡样管型”,部分为宽幅超过50μm的宽大管型,见图3。


图2 尿沉渣外观


图3 尿沉渣镜检


基于尿沉渣结果的细致观察,我们发现了强烈指向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迹象,于是紧急与临床进行了有效的沟通。随后的生化检验结果显示患者肌酐明显升高,印证了我们先前关于肾功能受损的推测,同时患者还伴随有肝功能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多器官功能的受损,见图4。


图4 患者生化检测结果




案例分析





由于尿液有形成分种类繁多且在病理状态下复杂多变,不同实验室对其识别、命名和报告存在差异。国内外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献,不利于检验结果的互认和规范。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于2019年9月启动并组织专家编写了《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该共识历时近两年,经多次审核讨论完成。


“泥棕色管型”最初被认为是“颗粒管型”的一种,管型密集且呈褐色或烧焦色,曾被称为“泥棕色颗粒管型、土黄色管型或色素管型”。这种管型主要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物质和蛋白质组成,在肾小管内形成并通过尿液排出。


临床统计分析发现,患有急性肾损伤(AKI)的住院患者常出现大量泥棕色管型,被认为是严重急性小管坏死(ATN)的特征。因此,2019年,“泥棕色管型”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在2021年被写入《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泥棕色管型最常见的原因,通常由肾缺血(如严重低血压或休克)或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或造影剂)引起。在许多急性肾损伤(AKI)病例中也会发现泥棕色管型。严重感染或败血症也可能导致广泛的肾小管损伤,进而形成泥棕色管型。


有研究报道,横纹肌溶解症中,肌红蛋白沉积会引起急性肾损伤并形成泥棕色管型。另外,严重的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如严重脱水或电解质失衡)也会导致肾小管损伤,从而形成这种泥棕色管型。


本案例中,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疗,病情危重,治疗一个多月后出现多器官功能异常。该患者尿沉渣中出现泥棕色管型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首先,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血流灌注不足,肾脏缺血可能引起肾功能异常。其次,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多种药物,肝功能受损严重,代谢产物中毒性物质积累,增加了肾脏的代谢负担,肾毒素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总    结





管型作为远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鉴别。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管型的分类越来越细,在2021年发布的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中将管型分为了20余种,其中泥棕色管型概念的提出让检验工作者认识到了这类棕黄色、咖啡色、泥棕色管型的重要临床价值,此类管型的出现往往提示急性肾小管损伤,大量出现对急性肾小管坏死有高度诊断价值,应及时报告临床,可设为尿液检验的危急值。


尿液分析作为一项简便、快捷、经济的常规检验,检验工作者应重视显微镜镜检,并综合生化、血液、尿液干化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检验人的专业力量。




专家点评




虞培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临检组专业主管,副主任技师

尿液分析作为临床检验中的一项基石,尽管面临着因标本量庞大及追求快速报告周转时间(TAT)带来的挑战,致使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环节有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随着2021年《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的问世,这一现状迎来了转机。该共识不仅统一并规范了尿液有形成分的命名规则,还对其进行了精细分类,极大提升了临床指导意义,标志着尿液分析领域的重大进步。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泥棕色管型这一过去常因认知局限和分类不明确而被误解或忽视的指标,如今已被正确认知并提升至“尿常规危急值”之列。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尿液中的频繁现身,揭示了其作为重症状态标志物的独特意义,也提醒临床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尿沉渣检查。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不断精进与理念革新,我们得以深入挖掘常规检验背后隐藏的临床信息,如泥棕色管型这样的细微线索,正逐步转变为指导临床决策的关键依据,为患者的健康管理与疾病诊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7) : 574-586.

[2]Bonventre, J. V., & Yang, L. (2011). Cellular pathophysiology of ischemic acute kidney injur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1(11), 4210-4221. doi:10.1172/JCI45161

[3]Schrier, R. W., & Wang, W. (2004). Acute renal failure and sepsi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2), 159-169. doi:10.1056/NEJMra032401

[4]顾可梁. 尿沉渣管型检查[J]. 临床检验杂志,2001,19(1):58-59. DOI:10.3969/j.issn.1001-764X.2001.01.030.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做分享,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微信:yilukuaijiankefu),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尿液分析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本书全面介绍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各种技术,如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质量保证,各种染色技术的应用,详尽的操作规程和方法,以及现代化的自动化仪器应用、特点和局限性等问题,同时附有大量彩色显微镜图片,图文并茂,内容实用、新颖。特别适合于临床检验技师作为工具书使用。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广告)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关注医学检验沙龙平台!检验医学专业资源与您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