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全区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会议,传达了省大气污染防治33天攻坚战调度会议精神。从工厂车间到街头巷尾到居民社区,一场全方位、多维度的蓝天保卫行动正紧锣密鼓展开,向污染“宣战”,目标直指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力求让居民一直生活在澄澈蓝天下。打赢大气污染防治33天攻坚战有何妙招?记者走进地区生态环境局,探寻大气污染防治“密钥”。
执法人员在供热企业的在线监测设备操控间,查看近期锅炉运行的各项参数记录。
地区生态环境局牵头成立现场检查小组,运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污染“元凶”,针对工业企业排放,加大巡查频次,重点检查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专人紧盯空气质量分钟值、小时值、异常值,发现异常值立即排查成因,强化监督和执法检查。为一探究竟,记者跟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韩秉锟、刘钰霖的脚步,深入辖区内各类使用锅炉的企业及单位。
执法人员熟门熟路地走向供热企业的在线监测设备操控间,调出近期锅炉运行的各项参数记录,目光迅速扫过屏幕上显示的实时温度、压力、燃料消耗速率等数据,同时对照环保排放标准,核算理论排放量是否合规。数据波动情况很关键,异常的起伏可能意味着燃烧环节有问题,会影响污染物生成量。”执法人员韩秉锟向记者解释道。不仅如此,还要检查企业污染设施运行和在线监测数据情况,厂区煤堆、渣堆扬尘管控情况。
执法人员在企业中控室查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
离开供热企业后,检查队伍马不停蹄赶往使用锅炉的企业,检查生物质锅炉除尘器使用、是否掺烧煤和生活垃圾情况。只见执法人员戴上手套,深入抓取燃料样本,简单碾碎观察,又凑近嗅闻,确定无误后,才记录下“燃料呈规则的生物质颗粒状,泛着木质清香,未察觉煤炭特有刺鼻气味或生活垃圾混杂迹象”的结论。精湛专业知识、敏锐观察力,一丝一毫异常都逃不过执法人员的“火眼金睛”。
察看空气自动站周边机动车出入行驶情况,餐饮炉灶使用和油烟排放情况,走访调查城郊平房住户使用燃料类型及用量……一整天辗转多地,记者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工作的专业与艰辛。“我们还有晨查和夜查呢,借助生态气象大数据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制定精准的管控措施。比如,系统实时监测各企业废气排放指标,一旦某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数值异常升高,我们迅速上门核查,杜绝偷排超排。”韩秉锟说道。
执法人员在检查生物质颗粒燃料布袋情况。
截至记者发稿,攻坚战期间全区从PM₂.₅累计下降0.32μg/m³,对全省正向推动。地区生态环境局共出动92人/次,检查企业47家次、餐饮企业30家次、平房112户,发现问题23个,均立行立改。盯紧重要时段、盯紧重点区域、盯紧监测数据,一次次奔波、不厌其烦地叮嘱与铁面无私的监管,只为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能成为城市日常底色,于凛冽寒冬之中,这份坚守仿若滚烫的热流,是保障祖国最北方生态牢固防线。
多年来,我区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让每一位生活于此的人尽享健康惬意的呼吸之美。“33天攻坚战进程已过大半,成效初显,从各项污染物浓度逐步下降的监测数据曲线,到街头巷尾居民抬头可见的蓝天次数增多,这场大气污染防治战役正稳步迈向胜利。但蓝天保卫战未有穷期,这 33天不仅是短期攻坚冲刺,更是为长效治污机制筑牢根基,激励各界持续奋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