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到来,我国路跑赛事即将迎来密集举办的高峰期,赛事医疗保障工作也成为重中之重。为确保参赛选手健康参赛、安全完赛,提升路跑赛事组委会医疗保障能力,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医疗专项工作组结合过往赛事医疗的实践经验,对下一阶段路跑赛事举办中的医疗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医疗工作
在坚守“生命至上”的核心原则下,赛事组委会应严格遵循“谁主办,谁负责”的准则,将赛事的医疗安全与保障工作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组委会务必安排专人负责医疗保障的筹备工作,实现“专人专岗”对接,确保医疗保障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和准备。
二、赛道设计应考虑医疗急救需求
赛道设计不仅应展现城市形象,更需考虑急救的需求。建议在设计赛道初期就邀请专业的医疗保障团队或卫健部门参与,共同设计和规划赛道。应确保救护车通行转运顺畅,医疗站点设置规范,通信信号应全程覆盖无死角,上下坡等重点路段要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
三、制定医疗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
应根据赛事特点、当地情况和参赛人员情况,制定详实切合实际的个性化医疗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同时,建立熔断机制,根据天气、赛道环境、参赛规模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熔断机制,重点明确赛中熔断的触发条件和决策流程。
四、优化赛道医疗保障力量配置
(一)医疗保障主管单位或部门成立赛事医疗保障领导小组,并建立具体工作组进行统一协调和现场指挥。在赛事区域设医疗指挥部,负责比赛现场医疗团队、定点医院以及医疗急救志愿者的统筹、管理和指挥工作。
(二)加强固定医疗点的合理配置,根据赛事具体情况,设置周边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作为赛事医疗突发事件定点医院,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和伤痛的初步救治和分诊。设定定点医院联络人,做好急诊救治准备。医疗站点应合理分布,方便参赛者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助)。
(三)根据赛事情况等设置赛道救护车数量,适量适度科学布点,增加救护车的数量(应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增加1-3辆左右)。每两处固定医疗点间应设置一辆急救车,确保能够迅速响应紧急情况。医护人员之间应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以便在需要时提供最佳的医疗救援,建议救护车在赛道足够宽的情况下尽可能摆放在赛道内,但不能影响选手的跑进路线,如救护车在进行紧急抢救和补位时,在保证选手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沿赛道内行驶,并从出口及时转运出赛道,交管部门应予以协助。
(四)医疗点人员配备应优先考虑具有急诊资质或是急诊工作经历的医护人员。医疗点的医生在现场提供紧急救治和专业的医疗护理,应具备应急处理运动相关伤病的技能和知识,最好经过ACLS和BLS培训或具有类似培训经历与能力。低风险路段医疗点配置1医1护,重要路段及高风险路段建议增加医疗力量,分工分类对选手进行保障,有条件的可以增设麻醉师岗位。赛道各医疗站点的医护人员均需熟练掌握、运用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五)救护车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如急救箱、创伤箱、除颤监护仪、条件允许情况下救护车内可加配1台AED、铲式担架、防暑降温、保温毯等,做到提早投放、按要求定点投放、数量充足;确保车辆设备和药品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并在比赛前进行检查和维护。
(六)在终点拱门附近设立医疗中心,建议配置急诊科、心内科、普外科、骨科、ICU重症和麻醉师等相关科室医生以及相应数量的护士,配备必要的急救急症器械和药品,并根据参赛人数和风险,评估预设床位数量,同时要结合终点后和完赛区的面积大小,增加完赛区、拉伸区、存取包处等地的固定医疗点。
(七)应加强完赛区域的医疗观察与急救力量配置。鼓励建立起终点医疗保障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医疗保障覆盖无空白、救助及时、救护车辆通行顺畅。
五、建立高效的赛事通报指挥系统
建议赛事组委会建立有效的急救通报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应尽量扁平化,不能逐级汇报。所有医疗事件信息都应第一时间通报赛事现场急救指挥部,并保证通讯畅通,调度有序,确保紧急医疗事件得到迅速响应,尤其是对“心脏骤停”选手的抢救。
赛事急救指挥部负责协调和指挥医疗团队、救护车、AED等资源的调度,应与公安、交警等部门有效对接,进行赛道联合指挥,确保紧急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另外,比赛时段,赛区120调度平台应与现场急救指挥部保持联动,以确保赛道周边的观众和选手离开赛道后的紧急医疗事件也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六、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
(一)急救志愿者、固定医疗点、救护车、移动AED、赛区定点医院、安保、裁判等人员均应熟记赛前组委会事先告知的各自急救通报方式和急救流程,由急救指挥部统一进行急救资源调配,避免出现指挥混乱。
(二)急救转运以“就近就急”为原则,以中重症为主,将患者立即转送到最近有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医疗保障人员在处置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心脏骤停、昏迷、严重呼吸困难等)时,应严格遵照应急预案进行规范救治和转运。
七、健全医疗记录和报告机制
赛事应健全医疗处置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每个医疗保障点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历和医疗护理情况,并向指挥部汇报,确保信息沟通和医疗处置过程的可追溯性。
八、加强赛前培训和演练
赛前应进行赛道急救培训和演练,所有救护车、医疗站、移动AED、医疗志愿者、现场急救人员、急救跑者应通过赛道急救培训和AED模拟考核(AED考核需要使用与比赛当天的AED相同型号的训练机)。如果条件允许,裁判员、公安等人员,赛前也应进行基础的医疗急救培训,重点讲解突发情况时的正确信息报送方式,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急救演练内容包括:沿途对讲机测试通报、救护车模拟动态补位、医疗站和移动AED点位确认等,同时最好选择合适的地段进行心脏骤停的现场模拟急救演练及救护车转运,评估并总结,使保障人员进一步感受赛道急救的真实性和体验感。
九、赛前体检和健康宣教
对于大型赛事,建议对报名半程以上赛事组别的选手进行体检并上传体检报告。同时,在赛前通过短信等方式向选手及其紧急联系人告知比赛当天的环境情况和安全参赛注意事项,提醒关注身体情况,赛前禁止饮酒,保持良好作息。
十、关注赛事服务
组委会应关注选手需求,确保选手到达补给站的距离不过远,科学合理补水补给。根据天气情况增加补给站数量,增加降温与喷淋措施,还可招募专业拉伸按摩人员,为选手提供全面的赛后服务。
总之,赛事医疗保障是保障参与者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环节,需要组委会与专业医疗团队、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制定详细的医疗保障计划和应急预案。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准备,确保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得以有效执行,为参与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比赛环境。
信息来源: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医疗专项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