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评价改革 科研评价“只唯实”

学术   2024-11-29 19:22   北京  


在很多从业者眼中,核物理是一个职称晋升颇为困难的研究领域——研究难度大、周期长,但长期从事这方面基础理论前沿研究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师许昌并未因此感到过焦虑。晋升教授述职时,他着重介绍了一项创新性工作,汇报获得校内外评委高度认可,在晋升教授投票中获全票通过。


许昌的经历得益于南京大学始终坚持的“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导向。近年来,南京大学推进以“问题导向”取代“论文导向”的科研评价改革,取消“数论文、数项目、数奖项”的单一评价体系,关注解决问题的价值、倡导成果形式的多样化,激励科研人员潜心工作,努力攻关。



科研转型:不以量化指标为圭臬


近10年来,南京大学科研评价改革不曾止步——


2014年,提出“做问题导向的原创研究”,要求关注科研工作的内涵和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或者影响因子;2018年,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从国外引入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指标不再是“王道”,坚持内涵为重、质量为先在校内成为共识。


“坚持质量与贡献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贡献,这些理念决定南京大学的科研评价必然不以SCI论文或量化指标为圭臬。”南京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姜田说。


从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到关注高水平期刊论文的发表,再到关注解决真问题、做卓越研究,南京大学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激励办法,将奖励个人改变为激励学科,将论文奖励优化为多元成果综合评价。在目前的科研评价中,论文占各项成果的权重从原先的80%降低到50%以下,而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形成高价值自主知识产权等权重均从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25%以上。



精准评价:以“分类”激发创新活力


2022年,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体测量学团队重要学术骨干刘佳成申报教授。他多年从事天文参考系和地球自转相关的研究,在基本参考架的建立、维持和连接,以及地球自转模型等方面产出多项重要成果。充分认证刘佳成对学科的重要性后,评委投票表决通过了他的岗位申请。


刘佳成所研究的天体测量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人才培养周期长、学术人才不足等问题,但该学科的发展不仅对天文学的其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支撑着航空航天、航海、气象和空间研究等多领域发展。因此,刘佳成在被称为“冷门绝学组”的“特殊岗位学科组”参加申报。


2020年起,南京大学明确要求建立“质量与贡献导向”的教师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落实分类评价机制。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设立人文、社科、数理、化生、地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对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师单独设岗、单独评审,探索“专用先进技术”“特殊岗位学科”等特殊领域特殊方向科研评价办法。截至今年,已聘任专用先进技术教授7人、副教授2人,特殊岗位学科教授3人。



长线支持:跟踪考核厚植科研沃土


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其科研产出的周期和方式各有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考核与跟踪相结合、评价与发展相一致,为科研人员的前沿创新与自身发展提供长线支持


工作的前3年,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只发表了1篇论文,但学校根据实际工作考核充分肯定其科研进展,持续支持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搭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氧化物分子束外延与原位角分辨光电子谱实验平台中。最终,他带领团队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制备出世界上最薄的钙钛矿氧化物新型二维材料,相关成果两度发表于《自然》杂志。


近年来,南京大学对各类人才的评价考核采用以研究质量和贡献为要素,以论文、奖项、决策咨询报告等各类成果形式为支撑的综合评价形式,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的评价侧重点也越来越清晰——对青年学者,注重学术活跃性的评价;对中青年学者,注重个人学术研究系统性的评价;对于学科带头人,注重评价其学术研究高度。(记者 阿妮尔)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Yolanda
审核:嘟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言论 | 发挥人才评价的“杠杆作用”

人社部部长:持续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改革措施



人才发展专委会
开展人才研究 服务人才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