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初,中国已备案的AI大模型包括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华为的盘古等,总数量达到238个,成为全球拥有大模型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依然是大模型研发的领头羊,如OpenAI的GPT系列、谷歌的BERT及PaLM系列、Meta的Llama等,势力雄厚。其他国家和地区虽然不如中美两国活跃,但也有不少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到大模型的研发中,如欧洲的BigScience项目等。
AI大模型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期(1950年-2005年):此阶段主要是以传统神经网络模型为主,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提出和发展,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早期的AI研究更多关注于判别式模型,如人脸识别、自动报警等,其特点是模型专用性强,数据和模型规模较小。
沉淀期(2006年-2017年):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深度学习技术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深度学习模型和技术,如RNN、LSTM、GRU等,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爆发期(2018年至今):随着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大语言模型(LLM)开始崭露头角,以GPT系列和BERT为代表的模型开启了预训练+微调的新范式,极大地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AI大模型通过预训练和提示生成的方式也实现了从专用到通用的转变,从小数据到大数据,从小模型到大模型的发展。
AI大模型是在不断克服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成长起来的。这些问题包括:
计算资源需求高:大模型的训练和部署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不仅增加了成本,对环境也造成了负担。
数据隐私与安全: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如何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模型的可解释性不足:大模型虽然在很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其内部工作原理复杂,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过度竞争与资源浪费:市场上存在大量相似的大模型项目,导致了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为化解上述挑战,专家和厂商代表主要采取了如下对策:
优化算法与硬件:持续优化模型架构和训练算法,同时发展专用的计算硬件,以降低训练和推理的成本。
加强数据保护: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和使用标准,采用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等手段保护个人隐私。
提升模型透明度:通过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让模型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
促进合作与共享:鼓励行业内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共同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
AI大模型在存储技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AI大模型需要处理和存储海量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要求存储系统具有极大的容量以支持大规模的数据集。随着模型参数量的不断增加,例如,GPT-3的参数量达到了1750亿,这需要存储系统能够高效地存储和管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
此外,AI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中,数据的读写频率非常高,对存储系统的吞吐量和延迟有极高的要求。AI大模型的训练过程中还涉及大量的随机读写操作,这对存储系统的随机读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闪存存储和高性能固态硬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如此,AI大模型在促进存储架构的创新、推动存储安全技术的发展、加速存储管理技术的优化、促进存储标准化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之下,从容量扩展到性能提升,从架构创新到安全管理,存储技术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为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即将召开的2024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设置了“AI大模型与存储应用”论坛,敬请关注!
END
查看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