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起!扬尘在线监测领域入刑案办案细节披露

政务   2025-01-23 17:57   新疆  

“这个案子,违法手段无痕迹可循、取证方式无先例可依、环境法条无现成可用,但我们办成了!”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四大队大队长刘义杰长舒一口气,语气带着隐隐的激动。他所说的是全国首起扬尘在线监测造假入刑案件。

图为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扬尘污染情况。王光辉供图


扬尘在线监测造假为何入刑难?上海为何敢啃这块“硬骨头”?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总队向记者披露了办案细节。

 



遭遇“三无”挑战

调查陷入僵局




扬尘污染是城市发展中的新兴挑战。虽然各地已经开始重视扬尘污染的防控和治理,但其并未进入污染防治的核心视野。

然而,上海的情况特殊。一座超大型城市的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类建筑工程雨后春笋般涌现,土方开挖、物料堆放、运输车辆行驶等,产生了大量的扬尘颗粒物,影响空气质量、降低百姓的生活舒适度、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与传统的工业污染相比,扬尘污染具有来源广泛、排放分散、难以精准监测和控制的特点。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对扬尘污染的认识不足及监管手段的相对滞后,这一问题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一块“硬骨头”。

在线监测是“破题”的好帮手。“目前,上海共有7000余台工地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它们共同构建起了扬尘污染监测网络,督促各建筑、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扬尘污染。”刘义杰告诉记者,上海共有20多家扬尘在线监测设施运维单位,确保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有效。

时间回到2024年8月,有人向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实名举报,反映提供扬尘运维服务的某科技有限公司长期通过远程修改量程上限、质量浓度转换系数等方式,篡改多台扬尘在线监测数据。

该公司运行维护全市600余台扬尘在线监测数据,若其弄虚作假属实,将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极大。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决定提级管理,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工作。

然而,他们很快面临“三无”挑战,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违法手段无痕迹可循。虽然通过举报人的内部举报,掌握了一些微信聊天记录和篡改视频资料,但由于举报人已于2024年年初离职,后续情况无法掌握。如何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固定微信聊天记录?如何确定篡改时间节点和数据变化的因果关系?如何在其中明确具体的篡改途径和主观故意?

取证方式无先例可依。扬尘在线监测数据无法像固定源在线监测数据那样可以现场调取,扬尘污染也没有持续性规律,如何快速取得关键证据?当时全市甚至全国都鲜少有先例可借鉴。

环境法条无现成可用。上海关于第三方运维单位扬尘在线监测领域弄虚作假的罚则只有《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第98条,对单位处10万元—50万元、对个人处1万元—10万元的罚款。但专案组认为,该公司弄虚作假行为性质极为恶劣,仅通过行政处罚不足以达到惩戒目的,应通过入刑进行打击、以示震慑。“然而,所有的《刑法》罪名均须有‘违反国家规定’的大前提,安装和运行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并没有对应的‘国家规定’。”刘义杰回忆,当时专案组无法运用现有的环境类司法解释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找到核心证据

三步实现破局




面对阻力,专案组决定各个击破。

第一步,“调虎离山”、固定证据。专案组分两个行动组同时行动,一组约见相关负责人到总队询问调查,一组去涉案公司办公室固定电子证据,现场组根据总队组的询问结果,对该公司的工作电脑先行登记保存,顺利获取了还未来得及删除的近3个月的远程修改日志,涉及70余台扬尘监测设备的量程上限修改记录,这些记录构成了本案的核心证据。

修改量程上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刘义杰告诉记者,扬尘排放标准是1mg/m3,该公司将这一上限改成0.85mg/m3,也就是说,数据不会显示超过0.85mg/m3,“这样一来,永远都不会超标了”。

“相当于运维公司在搭建监管平台时留了‘后门’,从技术角度来看造假难度不高,但很隐蔽,较难被发现。如果我们没有内部线索,这个案子很难推进。这也提醒我们,今后要在这方面提高发现线索的能力,并加大查处力度。”刘义杰表示。

第二步,尝试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专案组结合相关定义和判例,认定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即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从《网络安全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找到了“国家规定”,形成了认定本案当事人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法律闭环。

第三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纵向和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多次沟通办案思路、达成共识;横向同市环境监测中心、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合作,获取技术支持,证明设置量程上限后造成的影响。

2024年10月23日,专案组将案件移送至上海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总队,公安部门次日采取行动,对主要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此后,公安部门发挥技术侦查优势,恢复了犯罪嫌疑人已经删除的微信数据,根据专案组前期掌握的修改日志锁定犯罪故意。专案组还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审讯过程,从专业角度驳斥嫌疑人的狡辩,顺利推进案件办理。

经进一步侦查确认,犯罪嫌疑人通过远程修改170余台设备的量程上限,导致设备无法测量超标的数值,意图实现获取更多客户的目的。目前,案件已基本完成侦查,正在准备移送起诉。

“案发后,全市扬尘在线造假势头被明显遏制,扬尘在线超标被处罚的情况明显增多。本案在法律适用、证据收集、办案程序上的尝试和突破,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树立了较好的样板。”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叶茂表示。




“两法”紧密衔接

实施专案查办




全国首起扬尘在线监测领域入刑案在上海办成,并非偶然。

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各类沉疴痼疾与新挑战交织,尤其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而言,这样的矛盾更为突出——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已得到改善或根治,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硬骨头”怎么啃?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扬尘案能成功告破,关键在于应用了上海‘两打’专项行动探索出的一套工作方法,似一把利刃,精准切入核心难点,打开了困局。”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副总队长陈厚科表示。

案件的快速响应、提级办理得益于专案查办的工作机制。据介绍,上海市级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牵头组建了“两打”专案查办技术指导工作组,全市“两打”领域执法办案经验丰富的执法队员约60人作为骨干成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投诉举报、涉及跨区域流窜作案、环境危害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件进行专案经营和重点攻坚,为交叉执法检查、研判问题线索、办理重大案件提供重要支撑。

行动成败的关键在于“两法”衔接的紧密性。近几年,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生态环境领域“两法”衔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24年又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创新。

例如,针对“两打”领域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召开多次联合会商会议。一方面,针对个案办理中存在的专业知识壁垒、犯罪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分歧等进行讨论研究,并倾听相关专家意见,形成基本共识,推动案件办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制定案件证据标准,通过复盘过往案例,分析办案要点,力求统一证据采集规范、犯罪事实认定标准等,从而降低部门联动成本,为后续办理同类案件提供指导,着力蹚出一条“两打”刑事案件办理的快车道。

陈厚科认为,案例示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2024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严格遴选“两打”领域案例,在“上海环境”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3批次共计9个典型案例。通过清晰呈现基本违法犯罪事实,警示和教育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提升主体责任意识;通过深入剖析案件办理的难点要点和破解方法,既展现执法部门的积极作为,又为后续同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举一反三的基础;通过简洁易懂的案例叙述,向公众进行直观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监督的积极性。

2024年,上海市“两打”领域刑事案件共8起,占全年所有移送公安机关的生态环境领域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73%。总体上保持严格执法、严格监管的态势,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两打”领域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来源丨“中国环境”公众号

编辑丨刁春阳  陈静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及微信公众号


为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做出不懈努力

领悟思想伟力 强化政治担当 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疆

环保科普 | 噪声扰民有“新法”(上)

环保科普 | 噪声扰民有“新法”(下)

环保科普 | “碳达峰”、“碳中和”科普知识动画宣传片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新疆生态环境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