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借助市场化机制
激活 “双碳” 目标新动能
——访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
文/王思童
借助市场化机制可以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也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正因如此,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步伐步履不停,如今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特此,本刊记者对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我国碳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拓展碳市场覆盖范围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已满三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谈及过去三年全国碳市场的整体表现,张军涛指出,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4.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29.8亿元。另外,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了2.38%,而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了8.78%。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承担碳减排的主体责任,促使企业意识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综合来看,全国碳市场上线三年来,整体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它让更多企业关注自己的碳排放,管理自己的碳资产。同时,发电企业经历了三年碳市场的发展,已经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逐步摸索解决方案,同样在碳市场扩围之际,所有要纳入碳市场的企业面临不小的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关注以下几点影响和应用。 一是市场机制影响。碳市场的建立使重点排放企业面临碳排放的经济成本,企业需要为超出配额的碳排放购买碳配额,这促使企业更关注节能减排技术。 二是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排放企业为降低碳排放量,要积极投入研发和应用更环保的发电技术,如采用更清洁的燃料、提升能源效率等。很多企业逐渐适应了低碳发展的方向,开始用更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方法来降低碳排放。 三是通过交易机制获得经济效益。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部分排放企业可以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获得经济回报,特别是在通过减排措施额外减少排放量的情况下,真正实现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尽管过去三年全国碳市场有所发展,但目前仅有发电行业纳入其中,市场覆盖范围亟待拓展和完善。张军涛介绍道:“我国高度重视碳市场的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指出,2024年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建设更成熟的碳市场。9月9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公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各类主体参与能力和管理水平。2024年为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实施配额免费分配,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不设置配额总量上限,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制定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开展关键参数月度存证,推动重点排放单位熟悉核算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市场交易规则,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二是深化完善阶段(2027年及以后):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各方参与市场能力全面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全面加强;配额分配方法更为科学精准,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配额逐步适度收紧机制。在这个过程之中,其他市场主体重点排放企业,包括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 政策监管确保碳价格合理
张军涛指出,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价格逐年上涨这一问题。 首先,碳价格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通过对碳排放许可证进行买卖来确定的一种经济手段。合理的碳价格既能体现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力度,又能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碳价格过低会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而碳价格过高则可能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从碳价波动情况来看,如:2023年配额的平均成交价格约为50元/吨,且市场交易活跃。而2024年以来,中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成交价格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8月底前,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处于合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4月24日,全国碳交易市场价格报收100.59元/吨,创下了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自启动以来的新高。这些信息显示,碳价格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配额供需关系、减排成本、政策制度调整以及宏观经济和市场外部因素等。目前碳价上涨,说明市场已经意识到碳排放权越来越稀缺了,也表明碳市场在经济激励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现在企业节能减排的需求在增加,碳价上涨就会有力推动更高效减排技术和项目的发展,促使企业朝着低碳、绿色方向发展。同时,政策监管也将会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让碳价格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 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于2024年5月1日起生效实施。该条例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进入了法治新阶段,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该条例明确了重点排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衔接,将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减碳,从而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暂行条例》对碳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该条例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制度框架,规范了交易活动,保障了数据质量,惩处了违法行为,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二是提出更高的数据质量管理要求。该条例对数据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严格控制、严肃督查和严厉惩罚,确保数据质量,防止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
三是保障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化。该条例坚持全流程管理,对构成碳排放权交易的要素和各个主要环节做到全覆盖,确保规范有序,同时保持必要的弹性,为今后的探索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暂行条例》的出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暂行条例》的深入实施,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将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持续完善自愿减排体系
采访中,张军涛的眼神中透着一种执着,那是对节能与碳中和事业价值坚定不移的信仰。他指出,碳市场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2024年初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这是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自愿减排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相互促进,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给予了更加多元的支撑。
张军涛说:“在碳市场建立的初期阶段,我们要重点关注市场体系与制度保障、市场运行状况、市场参与主体、市场影响与成效、国际合作、价格影响与交易活跃度等特征。要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强化信息透明度,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更多行业和企业加入碳市场建设中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碳市场经验,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我们也需要探索碳配额的回购、质押等业务,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这两个市场可在配额转让、减排量核证等关键环节展开良性互动,进而构建起双向互补的市场体系,让企业能更灵活地实现减排目标。在配额转让方面,两者均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和交易机制,使企业可在两个市场间合理调配资源,比如企业可在自愿减排市场获得的配额或减排量用于满足全国碳市场的需求。在减排量核证环节,统一标准和规范流程是重中之重,要保证两个市场的减排量核证科学、公正且互认,使企业在参与减排行动时更有方向和动力。”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面向未来的愿景,更是当下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国要建设一个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任重道远。张军涛认为:“在配额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碳市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使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推动创新和扩大开放,中国碳市场有望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信息来源 《质量与认证》杂志 2024年12月刊|
借助市场化机制
激活 “双碳” 目标新动能
——访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
文/王思童
借助市场化机制可以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也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正因如此,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步伐步履不停,如今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特此,本刊记者对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我国碳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拓展碳市场覆盖范围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已满三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政策监管确保碳价格合理
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于2024年5月1日起生效实施。该条例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进入了法治新阶段,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该条例明确了重点排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衔接,将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减碳,从而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暂行条例》对碳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该条例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制度框架,规范了交易活动,保障了数据质量,惩处了违法行为,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二是提出更高的数据质量管理要求。该条例对数据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严格控制、严肃督查和严厉惩罚,确保数据质量,防止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
三是保障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化。该条例坚持全流程管理,对构成碳排放权交易的要素和各个主要环节做到全覆盖,确保规范有序,同时保持必要的弹性,为今后的探索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暂行条例》的出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暂行条例》的深入实施,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将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持续完善自愿减排体系
采访中,张军涛的眼神中透着一种执着,那是对节能与碳中和事业价值坚定不移的信仰。他指出,碳市场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2024年初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这是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自愿减排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相互促进,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给予了更加多元的支撑。
张军涛说:“在碳市场建立的初期阶段,我们要重点关注市场体系与制度保障、市场运行状况、市场参与主体、市场影响与成效、国际合作、价格影响与交易活跃度等特征。要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强化信息透明度,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更多行业和企业加入碳市场建设中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碳市场经验,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我们也需要探索碳配额的回购、质押等业务,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这两个市场可在配额转让、减排量核证等关键环节展开良性互动,进而构建起双向互补的市场体系,让企业能更灵活地实现减排目标。在配额转让方面,两者均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和交易机制,使企业可在两个市场间合理调配资源,比如企业可在自愿减排市场获得的配额或减排量用于满足全国碳市场的需求。在减排量核证环节,统一标准和规范流程是重中之重,要保证两个市场的减排量核证科学、公正且互认,使企业在参与减排行动时更有方向和动力。”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面向未来的愿景,更是当下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国要建设一个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任重道远。张军涛认为:“在配额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碳市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使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推动创新和扩大开放,中国碳市场有望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部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核实后协商处理或删除。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