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道员凭一己之力,用20年打造了北洋水师,是大清的悲哀吗?

文化   2024-10-18 20:20   广东  

NO.2301 -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895年2月12日,随着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这支舰队也走到了尽头。北洋水师虽然生在积贫积弱的大清,但实力不可小觑。在北洋水师全部建成之后,其实力排在美国后位列第九,在整个亚洲也仅次于奥斯曼土耳其排第二。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巨型水师竟全靠一个道员出身的李鸿章。也正是因为如此庞大的水师全靠李鸿章一人支撑,当其权势受到威胁时,其覆亡也是相当之快。北洋水师因李鸿章而兴又因李鸿章而亡,这难道不是大清的悲哀吗?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的整个海防就形同虚设。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中国很少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唐朝和明朝几次有限的海战还不足以让中原王朝统治者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大清作为一个外来者,来自海上的恐惧一直难以消除。从南明到郑氏政权,水军一直都在挑战满清八旗。所以,清初以来海禁政策甚于前朝。但收复台湾后,清朝放缓了海军的建设。明朝受到倭寇的影响,海防是有实际意义的。


李鸿章

到了康雍乾时期,随着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的和平时期,整个海疆不再有倭寇骚扰。所以,到了鸦片战争爆发时,整个大清水师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上百年,这才出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不过,此时的大清与西方海军并没有明显的代差,毕竟此时的西方战舰也是木质船体。真正的代差是1859年法国第一艘全铁壳战列舰的问世。而此时的大清水师还与300年前的大明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规模上还不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此后的大清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疲于奔命,关于海防的问题完全不在咸丰和慈禧的考虑范围内。但一个四品道员意识到相比于几千年来的其他王朝,大清要面临更为严重的海上威胁。“洋人”之所以叫“洋人”,其本意就是来自海上的人。无论是英吉利还是法兰西都不可能横跨亚欧大陆去北京,都需要从海上进入中国。而这个四品道员就是李鸿章,那一年是他第一次带兵进入上海。


朝廷高层受于见识上的局限,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待水军也是一样。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轻而易举的从大沽口登陆,清朝统治者们终于意识到近代化水师的重要性了,这便有了阿斯本舰队的闹剧。这个舰队之所以叫“阿斯本舰队”,是因为这个舰队的司令是英国人阿斯本并不是大清官员。


阿斯本舰队的镇吴号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舰队需要由皇帝和英国人李泰国管理并不受地方节制。你说他是御林军也并不合理,因为御林军各级指挥官都是中国人。你说他是雇佣军又不完全对,因为雇佣军听老板的。这个舰队是皇帝跟李泰国共有的。最后,这场闹剧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大清建设近代化水师的事情又这么搁浅了。


此后的大清又忙于镇压太平天国。1862年李秀成集结重兵进攻海关重镇上海,曾国藩派刚刚编练的淮军进入上海作战,其统帅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在上海与洋人组成的“常胜军”协同作战,李鸿章也正式见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尤其是停泊在上海港口的英法军舰更是让李鸿章叹为观止。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李鸿章跟着曾国藩一路升官,洋务运动也随之兴起。李鸿章在任职两江总督期间开办了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大清近代化海军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起步。但受限于工业能力,江南制造局仅能制造小型炮艇且多为木质结构。左宗棠的福建船政局情况也差不多,福建水师主力还是木质帆船。


曾国藩

1874年由于3000多日本兵在台湾琅乔登陆,海防的议题再度被提到了朝廷上。但这一次不只是有海防的问题还有塞防的问题。此时的沙俄趁着大清国力衰弱正在一步步蚕食西北地区并扶持了阿古柏政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海防”的支持者是李鸿章,“塞防”的支持者是左宗棠。


这一争论持续了7个月之久,能拍板定下来除了“塞防”确实更迫切外还有时任军机大臣、四朝元老文祥的支持。这就是清朝与其他朝代的不同之处。其他中原王朝由于是汉人自己家的,所以只要防止地方坐大就可以了。清朝由于是满人建立的王朝,在防止地方坐大外还要防止汉人在中央有过大的话语权。所以,朝中有满人为自己说话会更加有优势。但这一次清廷的决策是对的,因为此时的日本还并没有崛起,西欧各国也没空理一个已经半殖民地化的大清。


左宗棠

李鸿章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还要从中法战争说起。1883年12月法军向越南山西的清军驻地进攻,中法战争由此爆发。相比于陆战的节节抵抗,海军这边就相当惨烈了。1884年8月23日法国海军炮轰福建船政局,由于实力相差过大,整个马尾海战呈现一边倒的局面。随后法国海军封锁了台湾岛。虽然刘铭传率领清军挡住了法军登陆,但台湾已彻底与大陆断了联系。到了1885年中法开始谈判,这场战争才告一段落,台湾的封锁也宣告结束。


由于清廷长期哪疼医哪,也是这场战争结束后才真正意识到近代海军到底多重要。李鸿章从洋务运动开始就筹建大清近代海军,但此前一直受到资金影响效果非常不好。不过由于马尾海战的惨败,清廷终于开始舍得花钱了并让醇亲王奕譞亲自督办。到了1887年年底,整个北洋水师宣布建成。


镇远号

北洋水师从当初那个以扬威和超勇作为旗舰的近海巡逻部队,变成了一支世界第九,亚洲第二的大型近代化海军舰队。而此时距离李鸿章1867年在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第一艘炮艇“惠吉号”已经过去了20年。


但这样一个李鸿章一手经营起来的舰队也同样亡于李鸿章权力的衰弱。随着光绪皇帝的亲政,帝后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李鸿章作为慈禧的人遭到了翁同龢的攻击,北洋海军的经费连年削减。清廷老臣对中国几千年的权力争斗之道非常熟悉,但对于近代化海军一窍不通。他们认为北洋海军已经不需要扩张,只需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了。光绪不会允许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一家独大,其实这也是慈禧不能容忍的。


光绪帝

此时的世界刚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海军舰艇也因为科技的进步正在飞速发展。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大清来说,停止战船的购买就会被其他国家甩在身后,而这个国家就是邻国日本。


拿中日甲午海战中的黄海海战做例子就知道清廷与他的国家有多么脱节了。黄海海战中日军只是惨胜,双方并没有给予对方致命打击。但此时北洋舰队在后勤上已经与日本联合舰队有了巨大的差距。战后,日本“吉野号”剩余1251枚炮弹,“秋津洲”剩余869枚炮弹。“吉野”的炮弹余量已经超过了北洋舰队所有炮弹剩余量的总和。


吉野号

历史学家说北洋水师的覆灭是封建社会的体制问题,这个体制问题不是出现在水兵训练不努力,而是政府决策层与社会发展已脱节。北洋水师之所以在黄海海战中还能与日本联合舰队旗鼓相当,更多的是官兵的作战素质和士气在弥补装备的差距。


在实力相差悬殊的丰岛海战中,济远舰官兵操作训练娴熟。在被日舰围攻的时候,炮炮打得精准,一炮就打穿吉野的甲板,如果这不是一发哑弹,吉野就早已退出甲午海战。在随后的黄海决战中,北洋水师打出了5%的命中率,对面的联合舰队只有3%的命中率。可能有人觉得这个命中率太低了,如果你知道日德兰海战命中率只有2%左右时,就知道北洋水师的命中率有多高了。


甲午海战

相比之下,联合舰队组建时间较短,舰上新兵较多,有这个命中率也很正常了。而这5%的命中率确实也让联合舰队四艘军舰遭到重创。但北洋海军的炮弹存放时间过久且多过期,无法给日舰致命打击。至于士气方面,北洋官兵也是高于日军的。根据美国人马吉芬描述,在黄海海战前官兵们都欲欲跃试,一雪丰岛海战被偷袭的耻辱。


整个甲午海战中,北洋官兵的英勇事迹层出不穷。但无奈这支海军的背后是一个腐朽的政权。北洋水师也注定成为一个悲剧。


冷热防务
金戈铁马、炮声隆隆,权力角逐、文明兴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