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梦小子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俄军上校在一本军事杂志上,揭秘了苏德战争前一个惊人的战争计划: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制定了先发制人对德国进攻,进而横扫欧洲的“大雷雨作战计划”。
尽管这个计划一经披露,由于没有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关于它的真假一直众说纷纭。那么结合当时战前双方情况,从战术角度衡量,苏军如果先发制人的话,能获胜吗?
大雷雨作战计划图片
苏联厉兵秣马
▼
苏德战争前,由于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为了总结教训,改善苏军装备,提高苏军战术水平,1940年,铁木辛哥元帅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编和换装工作,决定扩编苏军机械化部队的规模,很快提到了议事日程。
当时的苏军主要由陆、海、空军、国土防空部队和预备队组成。兵力最多的陆军又分为步兵、坦克、机械化部队、炮兵、骑兵、空中突击部队,以及铁路、公路、工程、化学、警卫无线电通信的后勤单位组成等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
在战争开始时,苏联陆军拥有303个师,除88个师尚在组建中,有178个步兵师、18个山地步兵师。铁木辛哥计划用2个独立摩托化步兵师和31个摩托化步兵师,组建苏军的机械化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大刀阔斧改编组建新部队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军费,用于军事装备的研发工作。据资料记载,苏联的国防预算,从1933至1937年,由平均只占整个国家预算的12.7%,提升到1938年到1940年26.4%。1941年的计划,更是提高到了43.3%。1941年夏天,苏军的军用飞机年产能力,已经超过同时期的德国50%。
T-34坦克
坦克的研制方面,苏联的成绩更加斐然。从1939年到1940年研制出的新式中型坦克T-34和重型坦克KV,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不仅各项技术参数远超德军装备的3号坦克,就算与同期德军研制的4号坦克和后来的“虎”式坦克相比,也毫不逊色。
就在战争爆发前几个月,苏军还未雨绸缪专门征集大量后备役人员服役,扩充部队的兵力。根据事后公布的数字表明,战前,苏军总兵力增至420万人。为了充实部队的骨干力量,还从监狱中释放了一大批在清洗风波中,被逮捕入狱的基层军官,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恢复了名誉,重新到部队任职之外,开始着手有计划地在后方备储备重要的战略物资。
二战苏德战场上的德军
存在短板
▼
客观上看,战前苏军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为后来的反侵略战争做了一定物资基础。可是事后看来,当时苏军的备战工作还是存在很多短板。单纯从防御角度看,就存在兵力不足,装备短缺等等方面的问题。
1941年春天,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铁木辛哥正式提出组建20个机械化军,可是由于时间太短,武器装备的生产根本跟不上部队改编的进程。
以苏军坦克部队为例,直到开战前也未完成全部换装工作,只生产出KB中型坦克639辆,大名鼎鼎的T-34中型坦克1225辆。当时,苏军使用的主力坦克,还是苏芬战争中,早就暴露严重缺陷的T-26与T-28,以及性能落后德军的BT系列坦克。
而事实上,苏军要装备齐装满员20个机械化军,起码需要32000辆坦克。根据当时苏联军工企业生产能力,要在一年之内要生产这么多坦克,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当战争开始时,苏军装备起来的机械化军还不到计划的一半。然而,正是这些所占比重只相当于总兵力的10%机械化军,在抗击德军最初的突击中起到巨大作用。
陆军方面,1941年4月,在朱可夫的劝说下,斯大林决定对苏军实行战时编制,陆军每个师14483人,每师编有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反坦克炮营、高炮营、工兵营、通信营各一个,以及其它后勤分队,共14500人。谁知,在德军入侵前,总计各边境军区苏军178个师,只有98个师达到满编的标准,还有80个师并非齐装满员,只有7000到8000人规模。
更要命的是,在这些部队当中,缺乏训练的苏军士兵所占比重相当大,有25%以上的士兵仅服役八个月左右,部队武器装备相对匮乏,甚至出现几个战士合用一支枪,许多重型武器和弹药储备更是严重不足。
空军方面情况也不乐观,1940年以后,虽然苏联空军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包括新型战斗机米格3、雅克系列、拉格系列、伊尔-2强击机,佩-2俯冲轰炸机等约20种型号的飞机,并且计划组建106个团,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苏联空军学校规模,用新式飞机武装一线部队。
但是由于研发进展缓慢,导致投入批量生产时间严重滞后,造成苏军装备的新式战机数量较少,只组建了19个团,远未达到与德军战机抗衡的地步。仓促组建的5个空降兵军,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到了战争爆发初期,只能当作步兵用。
尽管在1941年3到4月,苏军从内陆地区调兵遣将,将4个集团军,总计28个师调往西部地区。到1941年6月初,在德苏边境上,苏军兵力增加到149个师的规模,但是对比同时期的德军,苏军并不具备先发制人进攻德军的条件。
当时全部转入战时经济的轨道德国工业,在很短时间内建成300个以上重要军事工厂,1940年军事生产能力比1939年增加2/3,是1933年21倍之多。1941年德国生产了约11000架飞机,约5200辆坦克和装甲车,300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约170万枝机枪、步枪和自动步枪,而苏联要生产这么多武器至少需要3年时间。
到1941年6月,德国军队比1940年增加355万人,总数高达850万人、208个师。而苏联加上征召的预备役部队在内,总兵力只有500万人。
铁木辛哥
苏德战争军事演习
▼
说到“大雷雨作战计划”,尽管网上置疑的声音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也难以判定苏联先发制人对德国发动进攻的计划,是否真实存在,但是要说战前,苏联没有制定与德军开战的军事演习和计划,则与历史不符。
1941年1月11日,在一次会议闭幕时。铁木辛哥发表这样的闭幕词:“如果敌人(德国)把战争强加在苏联身上,我们就不得不同西方最强大的军队作战。今后必须继续组建坦克和机械化兵团,以便在兵力对比上与德军相等。”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苏军进行一次大型军事演习。演习总指挥由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担任。演习背景假设西部边界苏联遭到德国进攻。“蓝”方(德军)作为进攻的一方,由朱可夫大将和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
"红"方(红军)假定是防御一方,由巴甫洛夫上将和西方面军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指挥。双方兵力对比,蓝军有60多个师,红军50多个师。演习的地点选在包括东普鲁士至波列西耶一线。红蓝双方地面行动均有空军部队有利的支援。
想不到,这次演习不但充满戏剧性,意料之外很多出现的场景,与几个月后苏联遭到德军突袭发生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做为红方指挥官巴甫洛夫上将,面对斯大林问道红方部队失败的原因重点在哪里时,竟然以一句中国兵家常用的话敷衍了事:“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演习中更是常有的事。”
这番说词,当即遭到斯大林的批评:“身为军区司令员应掌握军事学术,应善于在任何情况下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你在这次演习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次演习结束后,苏军总参谋部发布一系列命令,提高边境军区部队战斗准备、提高参谋业务水平措施的同时,各军区也掀起了进行大规模战役战术演习,制定了边境掩护计划。这样看,虽然不排除苏军搞出先发制人的作战计划,但是基于斯大林之前罕见的批评的意见,以及后面的一些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苏德战争,斯大林不仅没有先发制人的打算,反而另有看法。
1941年3月,当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一起请示征召预备役人员补充步兵师,以便根据现代要求加以重新训练。此举,不仅遭到斯大林当面拒绝,还批评说“这可能成为德国人挑起战争的口实。”直到后来,战争迹象越来越明显时,斯大林不得不批准征集50万士兵和军士调往边境军区补充部队。
朱可夫
作出这种决定和谨慎的准备方式,说明斯大林充分意识到,同德国这样实力强大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交手,将会带来可怕后果,唯一的办法只有避免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
因为通过战前那次军事演习已经表明,德苏双方的力量对比上,苏军战斗力明显不如德军,特别是大量提升了一批没有作战经验的年轻将领,例如巴甫洛夫上将担任军队的高级将领,在一定时间内降低了苏军的战斗力,根本不是身经百战担任蓝方司令的朱可夫大将的对手。
尽管战前,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对苏军,也是一百个看起不起,语出惊人:“苏军的部署可能意味着,为预防性发动大规模进攻做准备,但采取这样的应急行动,在军事上是根本不可能。”他手下一名出色的东线谍报处军官金策尔直接放话:“苏军的大规模集结,不过一次吓唬人的举动罢了,根本不用理会。”
假如苏军能得到批准趁此机会对德军先发动突袭,如果用像巴甫洛夫这样的苏军将领指挥的话,结果说不定肯定更糟。就算由铁木辛哥和朱可夫指挥,也许能有一些出奇制胜的效果,但能否取胜很难说。苏军要想在战争一开始,先声夺人击败德军,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没有一年以上准备时间是达不到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