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耀:缚黄沙 望青绿 宁夏法院司法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

民生   2024-09-18 17:06   北京  
缚黄沙  望青绿

宁夏法院司法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贺耀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航拍彭阳县金鸡坪梯田。 视觉中国供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位于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带,沙化土地面积就占到1万多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夹击,全区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宁夏还有一个“身份”: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多年来,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以盐池县、沙坡头区、灵武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为重点,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宁夏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示范引领,治沙经验惠及世界。在多年沙化土地治理实践中,宁夏摸索出“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的“带带相护”,加上麦草方格打底,一道道绿色屏障由此而生,阻隔沙漠侵袭的同时,护佑贯穿当地的包兰铁路畅行无阻近七十载。该项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探索出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治沙魔方”,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治沙方案。时至今日,低廉、便捷、环保的麦草方格,依然是世界上治沙的“主角”。在毛乌素沙地,宁夏探索出了“六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以治沙促治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十三五”期间,宁夏防沙治沙目标任务为450万亩,实际完成660.6万亩。其中完成营造林325.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89.8万亩,退牧还草治理45万亩。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全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0.9万亩和182.1万亩。
基础支撑,为防沙治沙提供保障。一是培养人才。21世纪以来,宁夏全面加强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防沙治沙走上快车道。经教育部审核备案,建立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始建于1985年,占地2000余亩,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每年培养专业人才4000余人,现已成为自治区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葡萄酒产业链发展技术人才的摇篮。二是法律支撑。2010年以来,先后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和《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法规、制度,为全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综合利用。2013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宁夏中卫设立了首个国家沙漠公园——宁夏沙坡头国家沙漠生态公园,沙漠面积达1066平方公里,以保护原生沙漠为主旨的国家沙漠公园体系初步建立,推动了荒漠生态保护的制度化、常态化。
主动参与,司法助力防沙治沙。近年来,司法保障生态修复与荒漠化综合防治工作不断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宁夏法院主动参与维护生态安全,依法履行司法职能,助力提升荒漠化综合防治效能。一是突出重点,强化系统治理。宁夏法院聚焦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毛乌素和腾格里沙漠“一河三山两漠”,坚持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防沙治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近三年来办理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案件6379件。二是依法履职,创新裁判思路。践行“审判+修复”的司法理念,鼓励赔偿义务人主动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同步解决生态环境类案件执行难问题。审理的某能源化工公司污染沙漠案,以修复程度作为量刑考量要素,并联合检察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督促义务人完成修复并通过评审,该案因良好修复而被评为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优秀案例一等奖;建立执行回访制度,有效督促责任人按修复标准如期履行修复义务。审理的腾格里沙漠系列环境公益诉讼案,调解8家被诉企业承担5.69亿元用于修复和预防土壤污染,采取帷幕阻隔、流场控制相结合的风险管控模式和“蒸发池”地下水污染管控模式进行修复,累计投入修复资金3.11亿元。三是注重合作,强化多元治理。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合作,共同签订《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提级侦办和联合挂牌督办的实施意见》,为大案要案提级办理提供制度等依据;加强与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的协作,出台《自然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办法》《关于建立部门间联合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意见》等;联合自治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发改委等行政职能部门,畅通信息沟通和执法协同方式,凝聚“共管、共治、共享”保护合力。采用巡回开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召开联席会议,联合法律宣传等形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形成生态保护合力;2023年,宁夏法院坚持多方协调联动,形成流域野生动植物保护合力,保护沙地、湿地生态繁荣。审理罗某在沙湖湿地实施的非法狩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法院主动协调林草、水利等相关部门,联合做好涉案扣押野生苍鹭及其蛋卵的救助工作,协调救助资金86万元,孵化和喂养1100余只野生苍鹭并成功放归自然。四是注重宣传,强化示范引领。宁夏法院联合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白芨滩沙漠修复示范点,该局划出1000余亩沙地供法院涉环资案件执行中的异地补植、补植复绿或劳务代偿使用。同时,宁夏法院还建成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贺兰山石嘴山大磴沟段、银川市镇北堡镇移民村法治宣传教育与修复示范点,利用基地为直观载体,大力传播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理念。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就宁夏荒漠化防治工作而言,宁夏法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防沙治沙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认识有待加强。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不确定性认识不足,也存在部分法院在审理涉沙案件中对恢复性司法理念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已建成的生态修复基地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生态修复执行工作存在短板。宁夏地处干旱地区,在践行“四水四定”“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的同时,生态补水相对不足,直接影响案件执行中的生态修复效果。
对沙漠综合利用及评判标准尚不统一。沙漠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存在生命和自然界的能量交换,所以在治理修复过程中,对是否过于人为干预存在分歧;对于沙漠综合利用及对沙漠生态造成损害没有标准,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需进一步研究。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加强荒漠生态保护的建议
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坚决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加强典型案例培育意识、发现意识、协作意识和精编意识,将典型案例培育工作作为涉沙案件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继续推进落实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签订的《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及修复示范点协作共建框架协议》,发挥生态修复教育基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引领作用。
持续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庭实质化运作和环境资源案件“三合一”审理,实现环境资源审判职能、队伍、理念全面融合,并借助专业的智力、科技、数据支持,优质高效办好每一起案件,以司法审判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统筹好沙漠生态保护和沙漠综合利用关系,生效判决修复执行和行政职能部门防沙治沙过程中,避免“人定胜天”的思想和过度治理的做法,在系统、科学治理的前提下,形成荒漠化综合防治一体化格局。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34期
编辑:郭雨璇  张浩


民主与法制周刊
《民主与法制》周刊是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新闻周刊,是全国法制类报刊中创办最早、影响较大的中央级知名媒体,先后荣获“全国十佳读物”、“中国法律核心期刊”、“全国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