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期繁荣的德国汽车业如今陷入困境。由于面临需求疲软和订单短缺等问题,德国汽车业被迫通过裁员来实现“断臂求生”。与此同时,由于能源价格飙升和经济持续疲软等原因,部分企业正在迁离德国。电气化转型过于缓慢是德国汽车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国际局势的紧张如俄乌冲突等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
尽管全球汽车市场依然稳健活跃,但曾长期繁荣的德国汽车业如今却陷入困境。
今年以来,德国汽车业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这个行业还在创造历史性的营收和利润纪录,各大企业充满增长信心。然而到了今年,销量和利润已出现两位数的下滑,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恐慌情绪在企业管理层不断蔓延。
由于面临需求疲软和订单短缺等问题,德国汽车业被迫通过裁员来实现“断臂求生”。德国工商大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汽车业一半以上的公司都在计划裁员,只有7%的企业预计会增加就业机会,此外,超过一半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都存在坏账以及流动性瓶颈等融资障碍。
近日,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表示,计划在未来几年裁减汽车部门多达5500个工作岗位,另外还将减少约1万名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资。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的此次裁员计划已成为德国汽车业困境的最新缩影。
无独有偶,除博世集团,本月陆续有多家在德车企及供应商企业公布裁员计划。舍弗勒集团宣布,将在2025年至2027年之间在欧洲裁员4700人,其中在德国将裁员2800人,且德国有10个工作地点受到裁员影响;福特公司宣布,到2027年底,欧洲总共将裁员约4000人,其中在德国将裁员2900人,大部分被裁减的工作岗位在科隆工厂;大众集团表示,集团管理层已确定将关闭至少3家德国工厂,并裁减数万名员工,以削减运营成本;蒂森克虏伯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正准备调整生产网络以及大幅精简行政管理部门,计划到2030年裁员5000人,此外还将有约6000人转给外部服务供应商。
与此同时,由于能源价格飙升和经济持续疲软等原因,部分企业正在迁离德国,令德国作为汽车制造中心的地位再次受到打击。跨国轮胎巨头固特异和米其林先后宣布计划关停德国工厂,后者将客户联络中心从德国卡尔斯鲁厄迁至波兰。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穆勒对此表示,欧洲和德国失去竞争力的状况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越来越多公司推迟或完全取消在德国的投资计划,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将投资转移到海外。
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汽车业面临的问题根深蒂固,遭遇此次危机的原因来自国内和国外等多方面。从国内来看,一方面,电气化转型过于缓慢是德国汽车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自去年底德国政府取消电动汽车补贴后,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导致电动汽车销量持续走低,许多车企纷纷放缓电动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决策失误也造成重要影响。部分车企,例如大众和奔驰,将战略过于集中在电动汽车上,包括采取“纯电动”和“豪华化”战略等,忽视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最终导致市场份额下滑。
从国外来看,国际局势的紧张如俄乌冲突等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关税壁垒和保护主义的抬头不仅抑制了汽车出口,也增加了进口原材料的难度。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措施虽然名义上是为了保护本地制造商,但却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紧张,损害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能源和气候政策的失误同样让德国汽车业雪上加霜。欧盟实施的2035年起禁止燃油汽车的新规,以及从2025年起实施的高额碳排放罚款,使得所有车企被迫押注电动汽车。然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了4.9%,其中德国的销量下降近27%。
德国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为重要,其萎靡不振大概率将拖累德国经济整体表现。11月13日,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发布2024/2025年度经济评估报告,预测2025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为0.4%,同时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将萎缩0.1%。报告指出,德国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增长持续乏力表明德国经济正受到总体趋势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阻碍。
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之际,外界普遍担忧美欧之间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经济学家警告称,特朗普就任后,如果美国对欧洲汽车征收额外的进口关税,将进一步打击德国摇摇欲坠的汽车业,这不仅会导致生产线大规模削减,还会沿着整个供应链引发失业潮。届时,如果德国汽车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德国汽车业将遭遇更为猛烈的风暴,德国经济复苏前景将继续黯淡无光。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陈希蒙
为促进汽车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高效合作,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商业化应用,服务于企业战略布局和行业协同发展,助力构建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汽车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简称S100)承办的汽车产业“提链行动”之奇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供应链技术共创交流日将于2024年12月5日在芜湖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