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应急管理报》第7版整版刊发了《关口前移 力量下沉 全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陕西西安市推进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综述》一文,对西安市在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提高城市防控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能力方面所采取的系列举措进行了专题报道。全文内容如下: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聚焦城市安全规划、建设运行、综合治理、应急救援等环节,加强安全周期管理;紧扣法规体制、基础建设、过程管控、综合保障等维度,加强城市安全风险管控;紧盯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两大领域,依托数字化手段,不断增强城市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应对能力。
“通过健全制度体系明确责任,开展专项行动辨风险、查隐患,同时聚焦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断推动安全生产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谈及加强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如何在安全生产领域破解难题时,西安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处长张健这样说。近年来,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西安市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制度》《西安市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等8项制度,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制清单,落实党委政府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同时,该市安委办出台《西安市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要点》,建立20个市级部门安全生产包抓督导机制,落实行业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监管责任,压实区县(开发区)分片包抓责任。该市还明确了新行业新业态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分工,厘清新行业新业态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推动建设工程、电动自行车、城镇燃气等行业领域全链条安全监管,城市安全分级分类监管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该市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标准引领、风险管控、科技支撑和教育培训等举措,构建城市安全风险管控防线。据张健介绍,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组织领导部署上,该市建立了市、县两级安委会牵头负责,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指导,企业单位全面参与的组织架构。同时,该市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对全市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建设职责、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全面压实行业、属地和企业建设责任。“我市还出台了《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和《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2项地方标准,围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验收、运行评审、监督管理、执法检查等重点环节,着力解决企业风险辨识‘认不清、想不到’,隐患排查治理‘不会管、管不好’,行业和属地部门双重预防机制‘不会抓、不会管、不会评’等突出问题。”张健表示。为强化风险管控,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围绕城市重点区域、行业进行风险辨识。根据风险评估分级结果,将风险划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绘制出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图,对重大风险实施“一险一策”,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发现隐患立即录入管理系统,按照“发现—报告—整改—验收—销号”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隐患及时消除。此外,该市还研发了城市安全风险与隐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信息、隐患排查、整改进度等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形成“一库存储、一图查看、一网运行、一屏展示、一体指挥”的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截至9月30日,西安市5392家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已纳入该系统实行统一监管。该系统对24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在教育培训方面,西安市连续3年举办全市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培训班,对20个区县(开发区)和12个行业部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其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能力,确保各级业务人员会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为全市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储备了一批专业管理人才。此外,该市积极推动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要求,该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参保企业658家(加油站491家、危化企业167家),建筑施工领域参保项目2868个,事故预防费使用金额540.39万元。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立足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细化落实。在不断夯实镇街“六有”、社区(村)“三有”的基础上,该市以组织建设、能力提升与基础保障为抓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西安市20个区县(开发区)均建立了由分管应急管理的区级领导担任组长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各镇街(园区)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编配专兼职工作人员。截至今年7月,全市193个镇街(园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共编配工作人员1268名。该市印发了《西安市镇街(园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范(试行)》《西安市社区(村)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及其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制定了值班值守、预警信息、应急物资等9方面工作制度,进一步提升了镇街(园区)、社区(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规范化建设水平。今年5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编制《基层应急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和《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实操手册》,解决镇街一线人员政策法规不清楚、实操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该局抽调100名基层应急管理业务骨干,建立师资队伍进行集中培训,为各区县(开发区)培训100名专业讲师,做到统一教材、统一师资、统一授课。该市、区县及街镇每年分级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实现镇街、社区应急管理队伍教育培训全覆盖,全年累计培训4万余人次。“11月4日,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南院小区突发火灾,该街道安全生产和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灵芝凭借平时的专业训练,迅速拨打电话报告情况并开展救援,及时‘灭早灭小’,有效遏制了火势的蔓延。她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操作,展现了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扎实的专业素养。”新城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王卫说。在基础保障方面,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推进避难设施建设与应急物资保障。截至10月12日,西安市各镇街(园区)共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避难点5986处,其中一级避难场所21处、二级避难场所57处、三级避难场所149处、临时避难点5759个。同时,该市以镇街(园区)为单位制作了分布图,明确了避难场所基本布局,提升群众知晓率。在物资配备方面,除了实物储备外,该局还要求各镇街(园区)和社区(村)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与邻近商超、企业签订应急物资储备协议,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调拨增援,截至6月13日完成率达到95.4%。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评估是西安市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张健介绍,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评估数据的更新及成果应用,通过风险评估,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全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9月3日,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应急管理系统调查数据更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基于2020版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行政区划底图,对辖区内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调整,形成2023版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行政区划底图,并对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年度灾情和重大灾害事件灾情、重点产业及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变化名录、县域及乡镇属性指标等数据进行更新,进一步强化数据成果对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支撑。该局本着“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该市自然灾害风险特征与防灾、减灾、救灾应用实际,聚焦重要承灾体的“三高一低”(即高价值、高脆弱性、高聚集性和低设防能力),研发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该系统包括普查成果数据库管理、普查成果展示、“三高一低”重要承灾体应急能力分析、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灾害损失评估等模块。“这一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一方面实现了对风险前端评估过程的监测,为评估、监测、预警全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为灾害发生后快速开展灾损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张健说。
近年来,西安市先后编制印发了一系列制度机制,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预案规划、编制、发布、备案、演练、培训、宣传教育、评估、修订、监督检查等要求,建成了市、区县(开发区)、镇街三级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我市坚持以街道(镇)应急预案全覆盖为目标,全面推进基层应急预案修编。为规范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2023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预案建设的通知》,明确构建‘1+13+X+Y’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即1个街道(镇)总体应急预案+13个共性专项应急预案+X个个性专项应急预案+Y个社区(村)现场处置方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局长刘登云介绍。截至目前,西安市编制市级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47个,区县(开发区)总体应急预案19个、专项应急预案640余个,镇街应急预案1832个。今年以来,开展市级应急预案演练17场次,区县级应急预案演练154场次。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西安市围绕全市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电力故障、山地水域、防汛排涝等重点领域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已命名3批110支共计7650人的市级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已覆盖全市各行业领域、各区域,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救援力量体系,打破了以前没有可直接调用的应急救援队伍的局面。”刘登云表示。在专家队伍建设方面,西安市通过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库,制定专家管理办法,对无故不参加活动或履职不尽责的注销其专家资格,同时根据技术需求,及时补充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在安全生产检查、应急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今年,我们针对信息化、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预案管理等领域,补充了30名应急管理专家,成立了西安市应急管理专家组,设组长1名,针对危化、防汛、森林防火、地震、地质灾害及预案管理等专业设立副组长6名,负责组织专业技术研讨、指导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刘登云介绍。为实现应急救援队伍的精细化管理,该市按照救援队伍地域分布和救援方向,进行分类分区管理并制作西安市“应急力量布控联络图”,为就近应急响应、高效救援提供必要的支持,对突发事件救援队伍和物资实现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我们还组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入驻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便于统一调度指挥协同。”刘登云介绍。为确保应急抢险救援快速高效,西安市打造空地一体多方联动的应急救援模式、规范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流程、建立战备执勤和就近响应工作机制。“2024年7月16日至7月23日,我市局地强降雨期间,直升机救援队伍共计飞行58架次,累计投送药品、通信设备、生活物资等7.6吨,转运孕妇、伤病员等10人次。快速高效的空中救援为艰险繁重的救援任务争取了宝贵时间,有效满足了受困群众的紧急需求。”刘登云表示。在应急物资保障方面,西安市建成市应急物资储备库6个,储备棉衣被、帐篷等救灾物资32种63.92万件;建成区县(开发区)应急物资储备库45个,储备防汛、应急抢险类物资65种144.08万件。“我们还通过协议代储、产能储备等方式确定了39家产能储备保障企业,加强应急物资社会化联保储备。”刘登云介绍。
“请操作人员拨打电话……您好,我是市防汛办工作人员,请问声音及图像效果是否良好?”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打开西安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智能外呼系统,向记者展示其视频叫应功能。及时有效的监测预警是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持续推进西安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采用“总—专”平台建设模式,在充分利用2021年建成的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整合接入了城管、公安、气象等19个单位的46个信息系统。该平台从城市生命线、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城市安全的各类监测数据,汇聚了水、电、气、热、桥梁等共21837个监测点位,初步覆盖了全市2000余公里管网,以切实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水平。“西安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主要针对城市重点场所、重要设施、关键部位及核心区域等进行监测,旨在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监测体系感知城市安全态势。该平台集成了传感器数据、视频监控、热成像等多种技术,实现对城市安全态势的监测。通过数据采集和动态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研判,为应急响应、事故救援及现场处置等提供及时、直观的图像和音频支撑。”张健表示,“平台打通了信息通道、指令通道和救援通道,消除了过去应急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了预警信息发布速度和跨部门响应效率,有力保障了城市的安全稳定发展。”张健告诉记者,西安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中的智能外呼系统、森林火情预警及救援系统、防汛“人盯人”智慧管理平台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监测预警系统等7个系统为该局自主开发。“刚才演示的智能外呼系统可应用于地震、森林火灾、洪涝、危化品泄漏等多个场景,能够实现与协同单位、应急力量、基层责任人、群众的音视频通信以及应急叫应。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对28793名防汛应急联络人、13723名防汛应撤盯撤人、1392个秦岭区域农家乐和民宿负责人、16个沿山涉水A级旅游景区、98名秦岭区域宗教活动场所联系人的点对点视频、语音呼叫应答。”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科技和信息化处处长朱新宇介绍。据了解,自西安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运行以来,共收到森林火情预警信息1443条,确认为林区真实火情8起,全部在火情发生初期即扑灭;防汛期间落实责任人27890人、监测覆盖需撤离人口7645人,发送预警短信768.32万条……